“一路景色,彌望青碧
池水清漣,田苗秀蔚
日隱煙斜之際,清露下灑
暖氣上蒸,嵐採舒發
雲霞掩映,極目遐邇
有如畫圖......”
1916年,毛澤東在致蕭子升的信中,
就是這樣描寫家鄉湘潭的。
湘潭之大美
美在自然風光
湘潭地處湖南省中部偏東,湘江在湘潭城附近吸納了涓水和漣水,經過楊梅洲折向東北,形成U形回轉,把湘潭城緊緊地抱在了懷裏。
南嶽四峰和雪峰山脈逶迤入境,在湘潭的北、西、南三面拉起一道弧形錦屏:北面的韶山,相傳舜帝南巡,奏韶樂於此,鳳為之下;西面的褒忠山,因鄉民抗元踞此不屈而跳崖,為褒其忠義而得此名,自古為湘中第一山,山與人均因血性而顯壯麗;南面的昌山至荊紫峰為漣、涓二水的分水嶺。由南向東的曉霞山、蓮花峰等屬南嶽余脈,低山聚氣,以至於齊白石唸唸不忘:“咬定蓮花是故鄉。”杜甫於湘潭吟唱“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為天開畫圖的景致留下了最具神韻的注解。
湘潭之大美
美在歷史悠久
湘潭境內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砍砸器距今至少30萬年。湘潭擁有老虎坑、堆子嶺、岱子坪三大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湘潭出土的青銅豕尊、動物提梁卣、虎座鳳架鼓等文物,清晰地勾勒出商周時期青銅文化活潑、清新、柔和、靈巧的地域審美取向和獨到匠心。
秦代以來,湘潭的水陸交通更加便利,其商貿樞紐地位日益凸顯。大唐盛世,先民捕捉到商品經濟發展以及水陸商路變遷帶來的契機,率先從湖南一千餘年的封閉中甦醒。唐天寶八年(749年)湘潭置縣,褚遂良、杜甫等名家在湘潭播撒人文種子。到了宋代,越來越多的商人、文人懷揣希望聚集到了湘潭。福建人胡安國、胡宏父子來到湘潭碧泉,開設書堂,創湖湘學派。從明代中期至清末,湘潭保有湖南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桂冠,享“金湘潭”“天下第一壯縣”之美譽。清咸豐四年(1854年),太平軍與湘軍的“湘潭之戰”爆發,軍事新興,以軍功入世成為湘潭精英的新選擇。湘潭和湘鄉的大批知識分子聚集在曾國藩幕下,走出由軍功開鎮四方的道路。在辛亥風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從湘潭走出的大量仁人志士,成為革命的中流砥柱。
湘潭之大美
美在人物賢哲
湘潭人才之盛,功業之巨,全國罕見,是名副其實的“名人之鄉”。蜀漢名相蔣琬、宋朝史學家路振、名臣狄棐、忠良譚世勣等皆是一代俊傑,南宋王容成為湘中地區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湘潭人才以群體和世家的形式出現在明清兩代,以血緣關係聚集的文藝群體眾多,如方上周氏家族,排頭郭氏家族,張文炳、張九鉞家族,黎氏四進士,黎氏八駿,“劉氏雙雄”——劉揆一、劉道一,一代文宗王闿運麾下聚集了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楊度三兄妹、八指頭陀。
毛澤東、彭德懷、羅亦農、陳賡、譚政、李卓然、盧冬生等政治家、軍事家不勝枚舉。這些往聖先賢、文化名家、革命先驅們屹立潮頭,或以學術思想啟時代新聲,或以不朽功業振興民族大業。他們敢為人先、百折不撓、不畏犧牲的品質,早已在這方厚土沉積傳承,成為獨特的精神坐標和世代相傳的寶貴財富。
日月變遷,春秋數易
歷史上的湘潭,令人自豪
今日的湘潭,充滿活力
如今,300萬湘潭人民
抖擻似火豪情,煥發青春異彩
為世人展示了當代湘潭的全新風貌!
首發儀式
5月21日 上午
湘潭市博物館一樓大廳
《中國國家人文地理·湘潭》正式首發
湘潭大學副校長、市社科聯副主席劉建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文紅,市社科聯黨組書記李鋒等向市博物館、市黨史館、市圖書館、市規劃展示館、齊白石藝術館現場贈送了《中國國家人文地理·湘潭》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