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明的星空中,總有一些坐標永恒閃耀。它們不僅是地理的標記,更是精神的燈塔——陜西白水倉頡廟,便是這樣一個連接着漢字起源與中華文明血脈的聖地。
護廟柏張向輝馬周寧攝
2001年,這座為紀念文字始祖倉頡所建的廟宇,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中華漢字文明的精神標識地。這裡保持着活態的文化傳承:樹齡約5000年的倉頡手植柏仍在抽枝展葉,古老的碑刻文字仍在被臨摹解讀,中華文明的脈搏在這裡強勁跳動。
以文化遺産為根基,讓歷史與當下交融。近年來,白水縣以打造全域旅游名縣為目標,深挖歷史文化資源,統籌推進文物保護、景區升級與産業協同,探索出一條“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特色發展路徑,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保護與發展同行
坐落在白水縣史官鎮的倉頡廟是集廟、墓、碑、書、柏五位一體的倉頡紀念地,擁有跨越千年的文化底蘊。據《倉頡廟碑》記載,東漢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已頗具規模,屢行“重建之舉”,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從古老的廟宇到如今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倉頡廟景區成為白水縣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的標杆。
倉聖鳥跡書碑張向輝馬周寧攝
10月13日,記者踏上這片聖地,只見倉頡廟高垣厚墻,格局完整。整組建築自南向北,依次分別為照壁、山門、前殿、報廳、中殿、後殿、倉頡墓。殿內珍藏的18通古碑,是鐫刻歷史的“石質史書”。其中,《倉聖鳥跡書碑》上鐫刻的28個象形文字,是當年倉頡所造形象文字的原形,被海內外學者稱為“中華民族第一篇史書”。《廣武將軍碑》為前秦建元四年(公元368年)所立,碑文書法流暢,高渾飄逸,康有為讚此碑為:“古雅第一,關中楷隸冠”。
倉頡廟裏,46棵千年古柏構成了與山東曲阜孔廟古柏群、陜西延安橋山黃帝陵古柏群並稱的中國三大古柏群,堪稱“活着的文物”。其中最負盛名的“倉頡手植柏”距今已有5000餘年歷史,是全國僅存5棵5000年以上古樹名木之一。而“柏抱槐”的奇觀更是令人稱絕,古柏樹身中生出國槐,柏槐共生,相依相擁,被納入全國百棵名樹之列。
倉頡手植柏張向輝馬周寧攝
為守護這些“綠色國寶”,當地織就了一張嚴密的保護網。2019年,《渭南市倉頡墓與廟保護條例》&&,將廟內古柏正式納入法規保護範疇。同時,建立涵蓋本體情況、養護措施、生長環境等信息的“一樹一檔”,接入國家、省、市、縣四級共享的實時監控系統,形成“專家技術指導+縣級主管部門+養護責任單位”的“一樹一支隊伍”保護模式。
基礎設施的完善,為景區環境提檔升級奠定基礎。倉頡廟旅游環線建設完成,文聖東、西路等5條道路及配套設施完工,推動景區環境提檔升級。更令人期待的是,白水縣已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7600萬元,啟動漢字博物館與游客服務中心建設,為漢字文化傳承夯基築&。
“文旅+”的無限可能
如何讓倉頡廟所承載的文化價值代代相傳?
2010年,聯合國將每年4月20日中國傳統節氣“穀雨”確定為“聯合國中文日”,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頡造字的貢獻。每年“穀雨”時節,白水縣都會按照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穀雨祭祀倉頡典禮”九規制在倉頡廟舉行祭祀倉頡典禮。並以穀雨祭祀倉頡活動為載體,開展研學實踐教育課程,包括穿漢服、習漢禮、祭先聖、游聖廟、寫漢字、誦詩書、體驗古法雕版印刷等形式多樣的內容,吸引了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近萬名學子前來體驗。
2025·乙巳年穀雨“四儀九規制”非遺展演現場李沛華攝
這一融祭祀禮儀、文化傳承與國際交流於一體的品牌活動,已成為白水文旅一張名副其實的“金字招牌”。
這種文化活力,更通過“文旅+”的跨界融合,滲透到白水的每一個角落。“秦川宿集”民宿項目正在建設;“秦川宿集”支持漁業基地舉辦白水縣首屆“秦川宿集杯”休閒垂釣大賽、2025年陜西省群眾體育賽事五級聯賽暨“白楊綠能杯”白水縣社區休閒垂釣大賽等賽事活動,吸引愛好者紛至沓來……
市場化運營的引入,更給白水文旅注入了新的活力。白水縣與陜旅集團達成戰略合作,推動景區實現市場化、專業化運營,激發景區內生動力。
從“一處美”到“處處興”
白水的文旅發展,從未止步於倉頡廟的單點發力。近年來,白水縣以“一盤棋”思維推進全域旅游,從景區提質到文化挖掘,從資金爭取到機制創新,多維度夯實發展基礎,實現從“單點美”到“全域興”的跨越。
以“酒文化”為核心,杜康廟景區聚焦工業旅游特色,完成道路拓寬、水土治理及文化遺産保護工程,“杜康酒文化工業游”加速崛起。目前,該景區正全力爭創杜康酒文化4A級景區。
媒體採訪團在倉頡廟進行採訪彭一鵬攝
以“生態休閒”為特色的林皋湖生態休閒游樂區,由&&山風景區、方山森林公園和林皋湖景區組成,圍繞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城人“九位一體”生命共同體,着力打造水系自然連通、濕地相互環繞、花海叢林交織、城鎮産業繁榮的多樣性、多業態、多&&生態旅游目的地。隨着林皋湖漁業基地的建成運營,各類文旅康養活動也紛至沓來。
站在新的起點回望,倉頡廟內古柏的虬枝與碑刻的紋理,無聲訴説着文明的韌性;放眼未來,漢字博物館與游客服務中心的藍圖,勾勒出發展的無限可能。
這片土地,曾孕育出照亮中華文明的文字之光。如今,正探索着一條文化傳承與全域旅游相得益彰的高質量發展路徑。白水的實踐印證:深厚的文明根脈,不僅是永恒的精神財富,更是走向未來的磅礡力量。(王文越魏寶寶賈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