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十年重塑影視産業:從工具革命到生態重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7 09:13:52
來源:文匯報

AI十年重塑影視産業:從工具革命到生態重構

字體:

  2024年,《傳説》利用AI技術重現27歲“AI成龍”飾演西漢將軍。圖為《傳説》海報。

  2023年,央視頻AI頻道推出的《中國神話》可謂全流程AI製作的成熟實踐。圖為《中國神話》海報。

  2016至2025年,人工智能在影視産業完成了從“概念驗證工具”到“全鏈條協同主體”的蛻變。這十年間,從首部AI編劇科幻短片《Sunspring》的青澀嘗試,到《中國神話》全流程AI製作的成熟實踐;從Deepfake技術初現鋒芒,到“AI成龍”在《傳説》中擔綱主演,AI已深度滲透劇本創作、素材製備、剪輯營銷等核心環節,推動産業生産邏輯與價值鏈條發生深刻變革。這種變革既帶來了效率革命與創意突破,也伴隨着版權倫理爭議與産業結構性矛盾,勾勒出技術賦能時代影視産業的複雜圖景。

  全鏈條滲透:AI重塑影視生産的十年躍遷

  AI在劇本創作領域的進化堪稱跨越式發展。

  2016年,AI編劇尚停留在算法拼接既有套路的階段,如《Sunspring》依賴單模型生成短文本,敘事碎片化且邏輯松散。2023年,央視頻AI頻道推出的《中國神話》實現突破,智譜AI、文心一言參與編劇,承擔文本生成與主題提煉核心工作,AI創作佔比大幅提升,美術、分鏡等環節也實現AI化。2024年,漢語電影內容AI輔助創作&&的發布,標誌着AI在長文本敘事上的突破——該&&涵蓋劇本生成、打磨、評估系統,將劇本創作與篩選時間壓縮近半,顯著縮短影片製作周期。到2025年,多Agent系統已覆蓋劇本全鏈條,不僅解決了長文本敘事瓶頸,更開始向短劇、XR電影等領域延伸,為內容創新注入新動能。

  影視素材製備領域,AI推動虛擬化浪潮持續升級。

  AI堪景從基礎模擬升級為實時數據化決策系統,通過三維建模與地理信息系統精準模擬拍攝場景,省去主創實地考察成本。數字演員技術更是突破性進展,通過分析演員影像數據生成3D頭像,融合真人表演的動作捕捉,創造出高度逼真的虛擬角色。2024年,《傳説》利用該技術重現27歲“AI成龍”飾演西漢將軍;好萊塢《此心安處》則通過生成式AI實現湯姆·漢克斯跨越60年的年齡實時變換,無需傳統CGI漫長後期。如今,數字演員已具備主演級表現力,與VR/MR技術融合後,更能實現虛擬與現實演員同&,極大拓展創作邊界。

  AI剪輯完成了從素材整理到情感化創作的跨越。新一代工具集成情感識別與自動組鏡功能,能基於影片情感基調與敘事節奏選鏡,剪輯相似度逼近人類水平。2025年Adobe Premiere Pro AI版的“情感剪輯算法”,通過分析音頻情緒與畫面表情自動組合戲劇張力鏡頭,測試顯示其初剪與資深剪輯師作品相似度達79%,完成速度卻提升8倍。MagicLight.ai則實現智能分鏡與精細化鏡頭控制,適配1-30分鐘故事短片及長時長的課程講解。這種高效低成本模式,讓微成本影視工業化成為可能:《潛入夢海》在第二十七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亮相,以5000元成本、一週周期呈現大巴車爆炸等大片級視效,印證了AI對創作門檻的降低。目前,Premiere、剪映等主流軟體均嵌入AI功能,自動字幕、一鍵風格化等工具進一步普惠專業剪輯技術。

  宣傳營銷領域,AI徹底重構了傳統模式。

  2025年PixVerse 4.5版本實現5秒生成高清視頻,解決了出海廣告商的痛點——面對TikTok等&&熱點的短生命周期,品牌方可批量生成上百條素材“廣撒網“試錯,邊際成本近乎為零。國內首個影視宣發智能體“小熠AI”更顯神通:依託大語言模型日産百篇優質文稿,較傳統一兩天/篇的效率提升百倍;通過爬取全網數據實時監測熱點,《哪吒之魔童鬧海》宣發團隊曾借此實現數百萬“想看”人數的預熱效果。這種“海量試錯+精準投放”的模式,重塑了影視營銷的速度與廣度。

  此外,AI在自動生成作品、配音模擬、數據管理、後期修復、市場反饋等環節均有突破性應用。

  2022年ChatGPT參與“編導”《安全地帶》,生成了劇本、分鏡表及燈光建議;2024年《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99%鏡頭由AI生成,兩個月完成製作。配音方面,愛奇藝“奇聲系統”提升效率6倍,瑞典電影《觀看天空》用AI實現演員唇形與英語配音毫秒級同步。工作數據管理上,騰訊製片系統的劇本拆解、雲尚製片的資産管理,通過智能化減少資源浪費與溝通成本。後期修復領域,火山引擎“經典香港電影修復計劃”用AI處理《賣身契》色偏與模糊問題,“宙影”AI引擎批量修復20萬小時版權庫,使單部老片商業價值提升5-10倍。市場反饋層面,華數雲科智能排片系統整合多源數據優化排片,DeepSeek成功預測2025年春節檔票房排序,準確率遠超傳統經驗判斷。

  辯證之思:效率革新與深層挑戰的博弈

  AI對影視産業的賦能首先體現在效率革命。虛擬演員、智能配音等技術大幅壓縮成本與周期,PixVerse、MagicLight.ai等工具降低創作門檻,讓中小團隊甚至個人能參與高質量內容生産,推動産業向輕資産化轉型。創意拓展上,AI突破了物理與時間限制,展示了AI作為“創意夥伴”的潛力——快速生成草稿,提供多元方案,加速創意驗證。數據驅動決策是AI的另一核心價值。華數雲科排片系統、DeepSeek票房預測模型整合歷史數據、用戶行為與社交輿情,提升決策精準度。

  然而,技術狂飆背後的隱憂同樣不容忽視。

  AI本質是模式識別與重組,過度依賴易導致作品趨同。PixVerse批量生成的宣傳片、AI編劇&&産出的劇本,若缺乏人工干預,常陷入套路化。《傳説》中“AI成龍”的演繹被質疑缺乏情緒深度,印證了AI對複雜人性與微妙情感表達的局限——其作品難有源於人類生命體驗的原創靈魂與批判性思考。

  更關鍵的是,當AI深度介入編劇、分鏡等環節,人類藝術家的核心貢獻難以厘清,削弱了作者性與藝術主導權,這使得版權與倫理困境更顯複雜。

  AI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爭議重重,是歸技術開發者、使用者、訓練數據版權方,還是AI系統本身?《傳説》中“AI成龍”涉及肖像權與表演權復用,《觀看天空》AI改唇形涉及改編權爭議,《安全地帶》ChatGPT參與編導挑戰“作者為自然人”的版權法原則,現有法律框架難以應對。至於倫理,Deepfake技術既讓已故演員“重現”銀幕,也可能被用於偽造虛假信息;訓練數據中未經授權的個人信息與潛藏偏見,會引發隱私洩露與市場歧視。

  就業生態與技能轉型也受到衝擊。AI在剪輯、配音等流程化崗位的高效應用,可能減少傳統崗位需求,同時催生對兼具藝術素養與AI技能的複合型人才的需求,傳統影視教育與從業者技能結構面臨轉型壓力。

  産業內部更醞釀結構性矛盾。AI推動製片環節向數字化、虛擬化、輕資産化轉型——AI堪景、虛擬演員、虛擬拍攝減少了對實體場景、大型設備與密集人力的依賴;而影視文旅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實體化、重資産化,需鉅額投入打造沉浸式實景。這種矛盾導致影視基地的文旅衍生發展也陷入困境,使用率下降,前期投入難以收回,以實體場景為核心的影視文旅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難題。

  十年變革證明,AI對影視産業的重塑是一場“效率與溫度”的平衡術。當技術持續突破創作邊界時,唯有堅守“以人為本、科技向善”的路徑,在擁抱降本增效與創意延展的同時,健全法規、明確倫理、平衡生態,才能讓影視産業在智能化浪潮中,既實現效率飛躍,又守護藝術的靈魂與多樣性。這既是過去十年的經驗,更是未來發展的核心命題。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文旅融合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文化産業管理學院教師 刁基諾)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