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對話張同道:紀錄電影《白馬姐妹》——白馬族群的生命紀實與文明重建-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6 08:56:35
來源:新華網

新華視點|對話張同道:紀錄電影《白馬姐妹》——白馬族群的生命紀實與文明重建

字體:

  當一座村寨被洪水摧毀,村民會何去何從?傳統與文明又該如何重建?紀錄電影《白馬姐妹》拍攝歷時8年,時間跨度長達24年,聚焦四川平武白馬四姐妹的生命軌跡,展現白馬人的文化傳承與生活變遷。新華社記者對話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白馬姐妹》總導演張同道,探討紀錄電影《白馬姐妹》中白馬族群的生命紀實與文明重建。

 怎樣的一個契機,讓您關注到這個族群?

  張同道:我碰到白馬人完全是一場意外,當時我們要拍套片子叫《中國文化之謎》,越是深山老林越可能藏着這些我們未知的東西,就意外地見到了白馬藏族,那種奇特的服飾,那種禮儀風俗我們都不懂,語言也不懂,這白馬藏族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他們從哪來?它所有的歷史都在口口相傳的民歌裏,我們就在想這個獨特的文化背後是什麼?

  1999年春節,我第一次見證了這樣神奇的場面:篝火燃亮夜空,男女老少手挽手跳起圓圓舞,唱起古老的白馬歌。四姐妹在人群裏格外搶眼。當時,因為1998年長江洪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一向以伐木狩獵為生的白馬人面臨一場社會轉型。2000年夏天,二姐正在籌備家庭旅游,姑娘們在院壩裏練習舞蹈。不久,游客來了。夜晚被一波又一波的歌聲充滿,靜謐的山寨變成喧囂的景區。

  所以我們就有幸見證了白馬藏族從傳統生活轉向旅游、轉向現代生活的一個過程。民族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也發生變化,這種拍攝我們一下持續了4年。

  2003年《白馬四姐妹》播出,您在2020年洪災後又回到了白馬寨拍攝,兩次創作有什麼差異?

  張同道:差異很大。2020年夏天,一場特大洪水將白馬寨變成一片廢墟,山體裸露出一片片醜陋的面孔,道路斷裂,房屋倒塌,洪水衝進家門。當我再回白馬寨,昔日我住過的房子被淤泥填滿,大姐、二姐默默地從泥巴堆裏清理雜物:床單、傢具、衣服,居然翻出一件20年前我贈給的一件棉衣。

  這種情況我得重新再來,我得看到我的這些兄弟姐妹們把他們的家園重新建起來,事實上是我們帶着攝影機陪着他們一起把這個寨子重新修回來,所以其實已經不是拍攝的問題了,它不是一個典型的紀錄片創作問題,它已經變成了一種生活。

  ■您如何在影片中展現女性力量?

  張同道:白馬女性在這兩次大的社會變革,一次是生産方式轉型,一次是洪水。女性不僅沒有在這樣的社會變革中退縮,她變得更加堅強。最早我認識到的白馬女性,首先從外形上是非常美,其次個個能歌善舞。這些歌舞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她們是美的使者,是民族文化的傳承人。

  本來我以為洪水之後,家園重建又是重體力勞動,這些女性的力量好像應該沒那麼重要了,她們又給了我很大的一個震驚。她們勇敢面對挑戰,像男人一樣承擔重體力勞動,和男人一起搬東西、搬房子,成為家園重建主力軍。

  她們接過社會、自然和生活的壓力,默默承擔,開闊眼界,隨着時代發展而不斷進步,活得本真、率性,呈現出強大的女性力量。

  從1999年到2023年,24年的變化在人類學層面,有哪些具體的體現?

  張同道:一個民族,它總是在社會的發展中做出一些調整。我們就説曹蓋舞,這就是他們白馬文化最突出的一個標誌。在傳統的白馬文化中它是敬神的舞蹈。旅游來了,它就變成了娛樂游客、招待游客的一種表演。我在想這兩種曹蓋舞的跳法是一樣的,但意義是完全不一樣。這就是民族學的變化。

  今天一條高速公路從白馬地區通過去了,這條高速公路直通九寨溝,這是個擁抱現代化的過程,一定會帶來經濟上的巨大的發展。但是原來的這些民俗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未來它會不會都表演化?我想這就是人類學關注的問題。生存方式的變化,會對文化做出改造,做出調整。我是特別期待白馬藏族能夠把文化保留下來,但是他們的生活又進入現代化,但有沒有這麼一種可能,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

  您期待觀眾在影片中獲得什麼?

  張同道:有一首民歌是我這次特別喜歡,我用了4遍。我覺得這就是白馬人的生命哲學。“人活一輩子又唱又跳一輩子,人生如旅人,不唱不跳幹什麼?”他認為只有唱和跳的歡樂才屬於自己,什麼名啊,利啊都不重要。

  其實很多問題我們面臨的是共同的,我們沒有遇到洪水,可是我們生活中也面臨很多困難,我們沒有白馬人的苦惱,可是我們生活中的苦惱一點不比白馬人少。學習卷、工作卷、各種卷。但我想説這是一部治愈的電影,至少我本人在拍電影中,我是深深地被治愈。我們理一理哪些是對你的生命最重要,哪些你以為很重要,其實沒那麼重要。和你的生命本體相比,那些不過是塵土,抖一抖就掉下去了。當你放下這些的時候,你就不用那麼卷了,你的日子會過得更美好,你的生命會更充實更健康。

  統籌:李傑、王健、李佳琳

  編導:郝一林

  記者:郝一林、馬曉冬、張啟明

  配音:王帥龍

  包裝:夏勇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