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國廣播電視精品創作大會劇集創作沙龍:嘉賓共議好劇本是如何煉成的-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9 15:56:55
來源:新華網

2025中國廣播電視精品創作大會劇集創作沙龍:嘉賓共議好劇本是如何煉成的

字體:

10月28日,2025中國廣播電視精品創作大會在京開幕,其中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北京市廣電局指導,北京廣播電視台、愛奇藝主辦的主題為“好劇本是如何煉成的”劇集沙龍於當日下午舉行。會上,來自主管部門、視頻&&、製作公司和創作一線的多位嘉賓圍繞“好劇本是如何煉成的”主題帶來精彩分享。這場聚焦回歸劇本創作本源的交流活動,充分肯定了編劇在內容生産中的重要作用,更為影視行業推進“劇本中心制”鼓與呼。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劉文峰在致辭中指出,好劇本承載的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文明精華,是影視創作“由術及道”價值飛躍的重要基石和關鍵所在,電視劇司高度重視劇本創作,明確強調要推動行業從“明星中心制”轉向“劇本中心制”,讓創作進一步回歸“內容為王”的正軌。

北京市廣電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張蘇在致辭中&&,精品力作之所以能贏得市場與口碑,核心在於“好劇本”這個堅實底座。對於如何創作出更多扎根時代、打動人心的好劇本,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錨定時代坐標,創作的根子向深處扎;二是堅守劇本中心制,創作的心氣向高處走;三是擁抱科技賦能,創作的目光向遠處看。”

創作轉向劇本中心制

推動影視行業精品化、多樣化發展

隨着影視行業加快轉向“劇本中心制”,劇本的價值被重新錨定,創作重心從流量導向回歸故事本體。越來越多從業者認識到,唯有堅持講好故事、講好的故事,才能讓作品具備穿透時代的生命力,引領整個行業向更加精品化、多樣化的方向蓬勃發展。

中廣聯電視劇編劇委員會會長、國家一級編劇劉和平圍繞“現實主義創作與經典敘事回歸下的多元創新”展開主題分享。他提出,現實主義創作要透過社會表象的真實,揭示文化成因的真實和人物心靈的真實,《我的阿勒泰》等現實主義劇集作品已經站在了今天的創作高峰。他還分享了關於“經典敘事”的思考,“要學會停下來寫劇,寫出人物以外的人生態度,寫出典型環境下不同典型人物、不同的人生態度,才能豐富作品的內涵。”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電視劇項目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馬駿用“十個微短句”總結了總台電視劇的創作播出實踐:精品創作要永遠把人物放在第一位,好的故事切口意味着成功一半,要創造獨特的戲劇情境,把握故事發生、敘事、播出的時機,現實題材容易獲得共情共鳴,真人真史更是最具價值的IP和流量,行業呼喚歷史正劇的回歸。

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戴瑩以近期爆款熱播劇《生萬物》為例,闡述了現實題材的類型破壁與價值新生。她認為創作沒有捷徑,核心方法論就是基礎論,要做好創作命題的表達、人物及其關係和故事的呈現。她説:“創作者唯有堅持差異化,塑造鮮活群像,讓作品承載知識價值與真實情感,才能與觀眾深度共鳴,成就經得起市場檢驗的好作品。”

稻草熊娛樂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小楓發表“為內容尋根,為編劇開路”主題演講。他&&,當下現實主義內容回歸,稻草熊從歷史的、革命的、民族的三個維度切入,深入歷史縫隙尋找新故事,激活優秀中華文化基因在當代劇集市場的生命力,讓優秀選題真正紮下根、長得壯、開出花。

編劇、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編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高璇認為落實“劇本中心制”,編劇要確立三權,即劇本定稿權、劇本闡釋權、剪輯審查權。她呼籲視頻網站改進評估機制,呼籲演員和經紀團隊擯棄飯圈思維,呼籲編劇署名細分化,呼籲推動編劇合同網簽,引發在場觀眾的掌聲。她認為,“佔據中心制位置的,永遠是品質,而不是個人”,希望整個行業崇尚品質,尊重原創。

結合中國視聽大數據(CVB)的海量數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播電視規劃院副院長滕勇給出創作建議:貼近真實生活、承載大眾情感記憶的作品易引發共鳴,緊湊的情節設置、輿論場話題的持續發酵能拉升收視熱度,適配大小屏、橫豎屏等多元收視場景的情節設計可實現更優傳播效果。

IP改編與劇本創新

核心是講好故事、做好作品

劇本是影視作品的基石,創作者需要立足於藝術性的敘事表達和價值觀的積極引導,方能創作出深受觀眾喜愛且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精品力作。愛奇藝近年來打造了《沉默的榮耀》《生萬物》《唐朝詭事錄》系列等多部兼具口碑與熱度的作品,印證了優質劇本在內容創作中的重要地位。在以“IP改編與劇本創新”為主題的圓桌對話中,今年多部熱播作品的創作者代表齊聚,分享他們對於好劇本和好故事的創作思考。

談及原創劇本的核心價值,《黃雀》編劇、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紫禁城影業總策劃王小槍&&,原創的魅力在於未知性,如果創作者可以給觀眾提供超出想象的更高期待,一定會收穫更好的效果。《沉默的榮耀》編劇、中央戲劇學院教授盧敏則認為,寫故事首先是塑造好人物,必須先讓觀眾愛上這些人。人物定好了,戲就有了根基和出發點,跟這些人匹配的情節才是有用的。

《生萬物》編劇王賀和該劇主演歐豪則分享了一個好故事如何從文學原作走向影視作品的創作感悟。王賀指出,文學作品的改編需要專注於用影視語言去講述故事,讓文學的精華通過影視的力量打動觀眾。歐豪結合封大腳這一角色分享表演心得,他説:“好劇本與好角色是演員快速融入角色的‘鑰匙’,當演員真正走進人物內心,表演細節就不再是刻意設計,而是自然流淌。”

談及影視作品如何跨越時代引發全年齡觀眾的共鳴,《長安的荔枝》作者馬伯庸&&,創作一定要注重當下性,讓現代人理解古人的情懷,找到故事與現代人的連接。編劇、作家、北京紫禁城影業文學總監伊北結合《六姊妹》的創作經歷&&,年代劇的創作既需要還原出時代質感,也要給予藝術虛構的空間,這樣才能打動更廣泛的觀眾。

展望長劇集的未來趨勢,《唐朝詭事錄》系列的編劇、作家魏風華對長劇集的未來趨勢做出展望。他&&,維持一個IP系列長久生命力的秘訣,就是要保持獨特的美學風格。未來長劇集需要更加彰顯編劇和導演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品,將出現更多“作者式劇集”。他還透露,自己正在創作該系列的第4部《唐朝詭事錄之蜀道》。

【糾錯】 【責任編輯:楊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