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抗戰作品:連接不同代際觀眾的情感紐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5 09:04:06
來源:光明日報

經典抗戰作品:連接不同代際觀眾的情感紐帶

字體: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國家廣電總局指導開辦的“重溫經典”頻道集中展播《懸崖》《記憶的證明》《彭德懷元帥》等一批經典抗戰作品。在抗戰題材創作層出不窮的今天,這些經典作品不僅未曾褪色,反而跨越代際,引發觀看熱潮。

  經典抗戰作品的魅力,首先在於其抗戰精神內核。這是在血與火中熔鑄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的集中體現。《亮劍》中,李雲龍“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亮劍精神,展現了面對強敵敢於亮劍、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懸崖》中,隱蔽戰線的革命者不顧個人安危傳遞情報、堅守信仰,彰顯了對黨忠誠、不怕犧牲的堅定信念……這些作品讓當代觀眾在回望歷史的過程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

  除了精神層面的厚重,經典之作都經過匠心打磨,以不同敘事視角與豐富藝術手法,構建出厚重而鮮活的歷史圖景。它們既涵蓋如《八路軍》《太行山上》般聚焦重要歷史時期、重大戰役戰鬥,全方位展現戰爭進程與戰略決策的宏觀視野,也包含如《歷史的天空》這樣從普通農民姜大牙的成長軌跡切入,通過個體命運的沉浮折射時代巨變的微觀視角。這其中有《亮劍》式的軍事傳奇,也有《懸崖》般的諜戰懸疑,還有如《闖關東》將家國命運嵌入家族史詩的年代敘事。多樣的類型將歷史轉化為可感可觸、有溫度的生命經驗,從而超越時空限制,實現廣泛而深刻的價值傳遞與審美共鳴。

  經典抗戰作品為觀眾提供了高質量的文化消費選擇和深層次的情感依託與精神慰藉。當下大多數觀眾沒有親歷過抗日戰爭,更多是從書本、影視作品等渠道獲取相關信息。而經典抗戰作品就是其中最重要、最具感染力的一種方式。與新創作品不同,經典抗戰作品作為情感基石與精神源泉,奠定了很多人理解那段民族歷史的初始坐標。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詞場景,早已超越藝術本身,成為凝聚民族情感的文化符號。每每這些影像重現熒屏,觀眾得以重溫自己初識那段苦難輝煌時心中涌起的複雜情感,比如對侵略暴行的切齒痛恨,對先烈犧牲的深切緬懷等。這種跨越時空的情感連接,呼應了當代人內心深處對信念、勇氣與歸屬的渴望,也為他們注入了昂揚向上的價值力量。

  經典抗戰作品的價值,還體現在它們能跨越時間,與不同時代的新創作品展開對話。這種對話不僅是藝術傳承與創新的體現,更反映出我們對歷史認知的不斷深化和精神共鳴的代際延續。近期涌現的一批新作,如《南京照相館》《陣地》《歸隊》等,以新穎的視角和敘事方式,拓展了抗戰題材的表達邊界。如電影《南京照相館》聚焦南京大屠殺背景下被困於照相館裏的普通人,展示他們在危難時刻的人性微光與道德堅守;電視劇《陣地》聚焦文化抗戰,書寫知識分子以筆為槍、以舞&為戰場,借新聞、戲劇等文化形式構築民族抗戰的堅強陣地;《歸隊》則圍繞“失散與回歸”展開敘事,以抗聯小隊幾個人的經歷深刻探討“人該如何堅守信仰”。這些新作從相對細膩的切口和更為獨特的維度進入歷史,與《彭德懷元帥》的恢宏大氣、《亮劍》的豪邁氣概、《懸崖》的隱忍張力等形成互補對照,共同編織一張豐富多樣的抗戰歷史敘事圖譜。

  當然,經典與新作並非彼此替代,而是在藝術和精神上實現接力與拓展:新作從經典中汲取精神內核與敘事智慧,同時又憑藉新穎的創作理念和先進的技術手段,發掘未被充分講述的故事角落和人性深度。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傳播意義。它不僅增強了抗戰題材整體的藝術感染力和思想厚度,還在代際更迭中構建起一種“流動的記憶共同體”。經典作品作為文化基因,奠定了民族情感的基調;而新作則像是時代的注解,不斷回應新的社會關切與人文思考。二者交織互動,既防止歷史記憶走向僵化,也避免新作成為無根之萍。正是在這樣的對話中,抗戰敘事超越了單純的歷史回顧,持續參與民族精神的當代建構,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激發共鳴與反思的活態文化資源。(作者:陳 琳,係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主任編輯)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