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落幕的“五一檔”,人物傳記電影《水餃皇后》成為票房黑馬。影片自4月30日公映便勢頭強勁,僅用三天就票房破億,一路領跑“五一檔”票房榜,成為今年該檔期首部票房破億的國産片。
這部電影以灣仔碼頭創始人、有着“水餃皇后”之稱的臧健和的真實經歷為藍本,講述了一位漂泊異鄉的單親母親在香港創業逆襲,成長為商業傳奇的故事。
影片導演劉偉強是香港電影的標誌性人物,作為從攝影師轉型的導演,他的鏡頭語言與敘事手法獨特,作品風格鮮明且類型多元。執導筒三十多年,劉偉強以“古惑仔”系列和《無間道》《頭文字D》《建軍大業》《中國機長》等口碑之作,在中國影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此次在《水餃皇后》中,劉偉強再次將鏡頭聚焦自己的生長之地香港,用他自己的話説,“既見證了片中臧姑娘的奮鬥故事,也是對我們成長過往的一次回望。”
個人與時代同頻共振
《水餃皇后》最大的魅力在於真實故事的基礎和勵志的內核,臧健和的人生經歷本身就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奮鬥史。20世紀70年代末,她帶着兩個年幼的女兒流落香港,面對丈夫背叛、生活貧困、語言不通等重重困境,她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獨自闖蕩,去碼頭賣水餃謀生。她憑藉自己的勤勞、智慧和堅韌,從最初經營少人問津的小攤,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創立了家喻戶曉的水餃品牌。這種一路拼搏逆襲的故事,天然就具備打動人心的力量。它為影片提供了堅實的故事基礎,讓觀眾看到一位母親如何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用雙手改寫命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種真實故事帶來的激勵作用是許多虛構故事難以比擬的。
《水餃皇后》不僅是一個人的奮鬥傳奇,更是對一個時代的深情回望。影片通過臧健和的視角,展現了20世紀70年代末到21世紀初香港的社會風貌和時代變遷。從潮濕昏暗的出租屋,到熱鬧繁華的灣仔碼頭;從街頭巷尾的小攤販,到高樓林立的商業中心;從人們為了溫飽疲於奔波,到香港經濟的飛速發展……這些細節還原了那個充滿煙火氣的香港,不僅為故事提供了生動的背景,也展現了香港在經濟騰飛時期的社會變革。
而臧健和身邊形形色色的人物也共同構成了一幅香港民眾生活的群像,展現了香港在經濟崛起的過程中,人們的生活變化和思想轉變。臧健和的水餃生意從街邊小攤逐漸發展成供應超市,這不僅是她個人的成功,也反映了香港經濟的發展和商業環境的變化。這一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劉偉強的用心:希望讓觀眾在觀看個體奮鬥的同時,也能領略到社會變遷的宏大敘事,體會到個人命運與時代脈搏的同頻共振。
故事折疊導致節奏失衡
儘管電影有着真實故事的強大基礎,但卻難掩敘事方面的缺憾,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對故事不恰當的折疊,形成了流水賬式的敘事方式。
影片幾乎是按照時間順序,平鋪直敘地羅列臧健和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從到香港後的打工經歷,到開始賣水餃,再到建立品牌,線性敘事有便於觀眾理解的優點,但是每個階段要強化各自的功能,做到情節上的起承轉合,才能足夠吸睛。從貧民到“皇后”本就是一個充滿戲劇化的過程,也許正是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太有“料”,所以電影創作在取捨之間反而失準。
《水餃皇后》的故事更傾向於突出苦難,而對難題的攻克過程卻做了大幅度的折疊。這就導致觀眾一直泡在臧姑娘的眼淚裏,而她的眼淚也似乎具有神奇的魔力,只要哭過,苦難就快到頭了,問題就快迎刃而解了。前面缺少鋪墊,後面缺少攻堅,夾在中間的苦難就不免顯得虛浮。
比如,在臧健和要輕生的段落,前面雖然有她受傷失業的情節,但是出租屋上下從包租婆到租戶鄰居都在幫她,所以當臧姑娘走上天&尋死,會讓人覺得“何至於此”?而其後女兒的歌聲和糖水伯的出現,迅速就將她的心智喚回,放棄輕生的念頭,又顯得過於輕易,缺少分量。
再如,在講述臧健和改良水餃皮配方的情節時,畫面雖然表現了她不斷調整原料比例、和面、搟皮,反復嘗試,但重復的畫面缺乏情節的遞進和挫折的渲染,讓人無法切實感受到她的艱辛與不易。片中在表現臧健和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時,解決方式也顯得過於簡單和倉促,缺乏對商業競爭和單親媽媽創業艱難的深度刻畫,部分故事段落因為關鍵環節的缺失,缺乏合理的動機和過渡,影響了故事的連貫性和可信度。
這種流水賬式的敘事還導致了影片節奏的失衡。前期在鋪墊臧健和的生活困境時,節奏過於緩慢,還花費了較多筆墨鋪展租戶鄰居的百態。而到了臧健和中期創業階段,尤其是商業擴張部分,許多關鍵情節卻被一筆帶過,比如她如何與超市合作、如何應對市場競爭等,這些本應是營造緊張感和衝突矛盾的部分卻被匆匆略過。觀眾既看不到她白手起家的絕境突圍,也感受不到其商海博弈的智性張力,就很難形成情緒上的共振。
內心世界挖掘不深
在人物塑造方面,《水餃皇后》雖然力圖展現臧健和堅韌的一面,但整體人物形象不夠豐滿,性格刻畫較為單一。影片更多地強調了她作為創業者的奮鬥精神,而對於她作為母親、女兒、女人等其他身份的情感和內心世界挖掘得不夠深入。
從一個被生活壓迫的柔弱母親,到一個在商場上叱吒風雲的女強人,這中間的轉變需要有足夠的心理描寫和情節支撐,但電影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到位。面對一些重大決策和危機時刻,臧健和的應對表現趨於程式化、臉譜化,缺乏人物真實的掙扎痛感與蛻變軌跡。這導致人物的成長顯得有些生硬,讓觀眾難以代入角色命運,無法深刻感受到她在困境中堅持和奮鬥的強大動力。
此外,在面對愛情時,她與警官華哥之間的感情線也發展得比較倉促,缺乏細膩的鋪墊與自然的升溫過程,只是突兀地展現出一種若有若無的情愫。這不僅讓觀眾無法感受到愛情的美好與取捨之艱難,反而會覺得是為了增加劇情看點而強行植入的元素。
《水餃皇后》的遺憾,或許在於它手握“傳奇女性奮鬥史”這張好牌,卻未能在人物塑造的肌理中注入真實的血液和溫度。臧健和的故事本可以成為一面映照時代與個體的棱鏡——在她身上,既能看見香港市井的煙火氣,也能觸摸到女性在困境中破局的堅韌內核,更可挖掘出商業浪潮下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的碰撞思辨。但影片最終讓人物懸浮於“完美人設”的雲端,用套路化的配角、生硬的情感線和表面化的奮鬥敘事,消解了本該厚重的現實質感。
或許,真正的“皇后”不是被神化的符號,而是保留着歷史褶皺、充滿現實痛感的生存樣本。褪去影片中那些刻意的光環濾鏡,我們或許更應該思考:在流量與情懷交織的影視創作中,如何讓真實的人物穿透銀幕,深入人心,讓觀眾在他人的故事裏,照見自己,照見世界?這既是《水餃皇后》留給行業的一道思考題,也應是現實主義創作始終要叩問的初心。(梁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