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總台大型文化節目《帛書傳奇》播出 打開錦帛折藏的楚風漢韻-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9 08:52:21
來源:文匯報

央視總台大型文化節目《帛書傳奇》播出 打開錦帛折藏的楚風漢韻

字體:

  以帛書帛畫為媒,深探中華文明密碼。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國家文物局打造的大型文化節目《帛書傳奇》,日前在總台央視綜合頻道、央視頻App、央視網等播出了全部5集。

  帛書出現在從簡牘到紙書的過渡階段,以絹帛為書寫載體,是中華先民的獨特記載方式,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東漢學者張揖所著《古今字詁》裏説,“古之素帛,以書長短,隨事裁絹”。帛的“可裁剪性”突破了竹簡的物理限制,使長篇文獻(如馬王堆帛書《老子》)、精密圖譜(如《天文氣象雜佔》)得以完整留存。

  《帛書傳奇》首次從帛書視角,聚焦長沙子彈庫楚墓、馬王堆漢墓、敦煌懸泉置遺址等重要的出土帛書帛畫。節目結合考古研究新成果與相關歷史、學術文獻,以“真實記錄+專家解讀+舞蹈演繹+情景再現”的融合創新方式,講述帛書背後的家國山河故事,揭示其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1942年在湖南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楚帛書,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帛書實物,其蘊含的古文字、古文獻信息,為探究中國早期思想史、文化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珍貴依據,節目中首次披露了1946年柯強未經允許將楚帛書帶到美國後,蔡季襄向柯強催要錢款的信件,這是楚帛書流失到美國的重要物證之一。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被譽為“漢代百科全書”,涵蓋古代天文、地理、曆法、軍事、醫藥、信仰等領域文化成果,12余萬字的海量信息,為後人還原漢代社會風貌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資料。比如節目首次展示的長達317厘米的《老子》甲本全貌,解讀了帛書版本是如何刷新其他傳世版本對老子思想的認知;比如《長沙國南部地形圖》是利蒼一家參與長沙國治理的實證,也是中國迄今為止時間最早且編制準確的地圖;《天文氣象雜佔》《五星佔》等帛書中則保留了彼時先人的科學貢獻與思想文化內涵。

  鏡頭轉向絲綢之路,節目組採用8K超高清技術拍攝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元致子方書》等三封帛書信件原件,逼真呈現文物細節。西漢帛書《元致子方書》是考古人從灰堆裏篩出來的珍寶,也是漢代出土字數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私人信件,這份請人代筆的帛書記錄下一段跨越千年的友情。在高清鏡頭下,其中一條絹帛上“出何氏白素四丈”的字樣清晰可辨,這份包含7個字的“賬單記錄”還被視作漢代絲帛交易的見證。

  值得一提的是,節目充分運用AI等最新技術,借助文物掃描對破損的帛書殘片進行虛擬拼合與精細修復,從帛的紋理脈絡到色彩進行多層次的還原,也為文物打造一份珍貴的8K影像資料。記者 王彥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