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劇曾是中國影視市場的“頂流”,金庸、古龍筆下的俠客們以刀光劍影和家國大義征服了幾代觀眾。近年來,武俠劇陷入“翻拍爛尾、創新乏力”窘境,甚至被調侃為“古偶劇的墊腳石”。在此背景下,一批以“搞笑大俠”為賣點的作品異軍突起,從《鵲刀門傳奇》到《俠客行不通》,不禁讓人思考這種風格轉變能否成為武俠劇破局的關鍵?
喜劇外衣下的武俠新敘事
傳統武俠劇往往塑造完美無缺的英雄形象,強調江湖恩怨,敘事風格莊重嚴肅。而武俠喜劇打破這一固有模式,以戲謔、荒誕的方式解構武俠世界。《鵲刀門傳奇》用東北喜劇的“抖包袱”手法,將家國大義、門派紛爭等嚴肅主題包裹在插科打諢中。比如西門長海抗倭的主線,穿插着兄弟身份錯位的鬧劇,讓觀眾在歡笑中感受到武俠精神的內核。
《俠客行不通》則採用脫口秀式吐槽文化,對武俠套路進行精準解構。徐志勝飾演的茍凌風在“俠客資格證考試”中,面對各種奇葩考題,以他的憨厚和機智給出令人捧腹的答案,將傳統武俠的嚴肅氛圍徹底打破,以幽默的方式對現實社會中的一些現象進行了隱喻。這種將喜劇與武俠深度融合的敘事方式,既保留了武俠劇的奇幻底色,又滿足了當代觀眾追求輕鬆、解壓的觀劇需求。
市場需求下的“解壓神器”
武俠喜劇的走紅,本質上是對市場需求的精準回應。當下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更傾向輕鬆解壓的觀看體驗,嚴肅的傳統武俠劇難以滿足觀眾娛樂需求,而武俠喜劇用幽默化解觀眾疲憊,成為“解壓神器”。《鵲刀門傳奇》豆瓣評分8.2,《俠客行不通》開播後也迅速登上熱榜,證明這類作品強大的市場號召力。
《俠客行不通》製片人丁一嵐&&,這部劇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將脫口秀與武俠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就是為了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現在的觀眾審美越來越多元化,我們想通過這種創新方式,讓武俠劇重新煥發生機。”丁一嵐説。
自身價值取決於“俠”的深度
武俠喜劇的成功,為武俠劇發展開闢了新路徑,也帶來了新挑戰。一方面,這類作品拓寬了武俠劇的受眾群體,吸引了原本對武俠不感興趣的觀眾;另一方面,如果過度追求搞笑而忽視武俠內核,可能導致武俠文化的空心化。未來武俠劇需要在喜劇與武俠之間找到平衡,既保持輕鬆幽默的敘事風格,又要堅守俠義精神的內核。
編劇張永琛&&,《鵲刀門傳奇》與《俠客行不通》的嘗試,證明了喜劇能為武俠劇注入新鮮血液,但其長遠價值仍取決於對“俠”的詮釋深度。正如金庸所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無論是搞笑大俠的荒誕冒險,還是傳統俠客的悲壯史詩,唯有堅守人性光輝與江湖道義,才能讓武俠劇真正“行得通”。(記者 劉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