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點腦子,少用點手機”;“不要隨便拍電影,創作要嚴肅”;“導演一定要學會自己寫劇本”;“餃子導演挺了不起,但未來餃子有的是”……第15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國際評委會主席姜文現身“電影大師班”,面對現場千余名影迷期待的目光,“老薑”知無不言,妙語連珠,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裏,將自己幾十年來當導演的經驗和盤托出,“如果你想拍電影的話,一定要多去嘗試,我特別喜歡那些半路出家的年輕人,中國電影的未來一定會出現更多的餃子。”
多用點腦子 少用點手機
活動開始前一小時,所有座位已經被影迷們坐滿。伴隨着電影《太陽照常升起》的同名旋律響起,一身休閒裝扮的姜文笑着步入會場,人群一下子沸騰了。看到台下無數舉起的手機,他當場提了一個建議,讓大夥兒把手機都放下,“我今年62歲了,還能記得住事情,現在很多年輕人非常依賴手機,希望這次大家能放下手機,多用點腦子,少用點手機。我們就像聊天一樣,我願意把我拍電影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前幾天,在天壇獎評委見面會上,姜文曾説,不要隨便評價一個電影,此事也在網上引起熱議。他解釋,自己的本意不是不讓大家寫影評,“是不讓你‘隨便’寫影評,‘隨便’兩個字很害人。我拍電影的時候堅決不隨便,‘隨便’首先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生命。”
姜文的電影常常改編自文學作品,但拍出來的電影卻跟小説相差很遠。對此他解釋,“你是什麼人,你看出來的電影就是什麼樣的。”他坦言,自己看小説的時候就能看出將要拍出來的電影的樣子,“我看見的就那樣。”因此,在寫劇本的時候,內容就離小説比較遠了。“沒有小説的刺激,我也改編不了,但完全是它也不行。”比如,作家張北海小説《俠隱》中有很多關於老北京美食的描寫,很多讀者對此很癡迷,但姜文卻在電影《邪不壓正》中幾乎略去了這部分,“我的電影中盡量不吃飯。”姜文10歲就到了北京,他對老北京的樣子有自己的認識和感受。
導演想要表達什麼最重要
在不少觀眾看來,《陽光燦爛的日子》《讓子彈飛》等姜文影片中都有不少隱喻,這也讓很多影迷津津樂道。但姜文澄清,自己的電影中沒有隱喻,“作為創作者,我自己不會這麼想。這麼想會很難創作。”但他也不排斥觀眾的多元解讀,“假如能‘一石激起千層浪’,那是好事。激起的浪越多越有意思,我也挺好奇,他怎麼能這樣想,這挺有意思。”他笑稱,如果在場的年輕人在看完《讓子彈飛》後有拍續集的想法,自己很支持,“隨便拍,我無所謂。”
姜文鼓勵年輕人要大膽嘗試,他以自己正在製作的新片《英雄出少年》為例,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天才少年成為鋼琴家的故事。姜文透露,自己不識譜,這次為了拍電影,嘗試着學鋼琴,居然發現自己很快就能左右手彈貝多芬的曲子,“我想説,只要你們試一試,肯定會有驚喜,你比你自己想象得要優秀。你只是被手機耽誤了,不玩手機,肯定能做好多事。”
“如果你真想拍電影,先問問自己,有什麼要表達的。”姜文認為,電影的技術雖然一直在發展,但這只是創作的工具和手段,是導演表達自己的載體,“如果你沒有什麼要表達的,你也拍不好。如果沒有自己的態度和要説的話,你會很受罪的。你怎麼看待生活很重要。”
姜文對現在的年輕人充滿信心,“有人説他們很迷茫,但我看他們挺堅定。”他話鋒一轉,聊起了《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導演餃子,“他做了一件挺了不起的事,但這只是起點,不是最高點,餃子哪有上一個的,怎麼也得要上一盤吧。將來餃子有的是。”
千萬不要現場批評演員
接下來,姜文從電影的前期準備、現場拍攝和後期製作三個方面分享創作經驗。他説,自己在拍攝現場一句&詞都不改,因為寫劇本的時候已經完全想清楚了,“我在現場也不看劇本,因為都在我的腦子裏。”
在拍攝時,姜文對演員的表演尤其重視,“我的做法很簡單,就想辦法讓演員保持心情舒暢,這樣他們才能做出各種你想要的東西。千萬不要現場批評演員,演員要是糟心了,拍出來沒法看。”
姜文也非常重視演員在拍攝現場的安全性,“我認為演員為了演電影,一點傷都不應該受。如果通過化粧等手段,讓演員演得比真的還要真,這是導演的本事,而不是讓演員骨斷筋折,這不好,不要讓演員受苦受累受罪。”
姜文很重視後期剪輯。他認為,剪輯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能決定是否會成就一部優秀的作品。他説自己尤其喜歡那些半路出家並有創作態度的年輕人,“拍電影你自己受累是可以的,但電影放的時候要讓觀眾看得賞心悅目,這也是我追求的目標。”(北京晚報記者 王金躍 文 甘南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