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故事被世界“看見”讓世界故事被中國“讀懂” 北影節成為中外交流互鑒&&-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4 09:24:39
來源:北京青年報

讓中國故事被世界“看見”讓世界故事被中國“讀懂” 北影節成為中外交流互鑒&&

字體:

  4月20日,影人的目光聚焦於第十五屆北影節的一場特殊儀式——“中國電影海外發行突出貢獻”榮譽表彰活動現場。跨越17000公里的秘魯家族企業Star Films三代人深耕中國電影發行的故事,吸引了所有人。卡普爾一家多年來始終保持着對中國電影的熾熱情感,成功培育了一批對中國電影懷有濃厚興趣的拉美觀眾群體。現場,卡普爾的兒子阿曼用中文説“我愛中國電影”,傳遞了秘魯人對中國電影的熱愛。這一幕折射出北影節作為中外文明互鑒&&的核心使命——讓中國故事被世界“看見”,也讓世界故事被中國“讀懂”。

  北影節論壇現場

  中外影人暢談中國電影如何走出去

  中國電影正以技術突破與敘事創新叩開世界市場,以“新質光影·美美與共”為主題的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成為了連接中外電影文化的樞紐。

  本屆北影節上,《哪吒2》的海外發行成績成為熱議焦點。這部由中國團隊主導的動畫電影,不僅在國內創下票房紀錄,更以破6100萬美元的海外總票房刷新近20年華語電影出海紀錄。負責《哪吒2》在歐洲地區發行的英國CineAsia Trinity公司創始人塞德里克·貝雷爾興奮地&&,《哪吒2》已成為近20年來歐洲地區影響力最高的華語影片之一,“《哪吒2》已成為一個文化符號,在海外觀眾中引發了強烈共鳴,特別是在年輕觀眾群體中,我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參與度。中國創作者獨特的講故事方式,已經跨越了文化壁壘。”

  如何讓更多的中國電影“走出去”?在北影節的“國際會客廳:從多元內容到多元群體——中國電影的國際發行”論壇上,來自美國、東南亞、南美、歐洲及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發行專家,共同探討中國電影在全球市場的機遇與挑戰。他們&&,各國文化出海成功都並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重視內容支持,才能形成強勢的軟實力矩陣,為世界各地所接受。

  法國Heylight Pictures合夥人Boris坦言,法國觀眾對中國印象的轉變,與近年來對中國技術發展、文化輸出的重新認知密切相關。“我們在推廣影片時,不僅在講電影本身,也是在講中國今天的形象。”説起實操細節,Boris透露,“我們在發行《封神》系列時,大膽調整預告片結構,將故事重點從‘封神體系’轉向‘人物情感線’,更貼合法國觀眾的敘事接受習慣。並採用‘先華人觀眾引爆、再擴展主流人群’的節奏,先行在巴黎首映,成功打出品牌後再逐步拓展至法語非洲國家、南美等市場。”

  日本面白映畫合夥人謝軼回憶《羅小黑戰記》在日本的發行過程時&&,他們起初只能以“小館包場”的方式試映,借助口碑逐步擴映,直至後期聯合大公司重新製作配音版並實現百館上映。“日本人很保守,一切都靠成績説話,我們用了近一年打磨這個項目。”

  為300家影人影企搭建交流&&

  在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當下,中國電影作品也需要通過全球各大電影節邁向世界舞&、展現多元魅力、拓展海外市場、提升文化影響力。對此,北影節“國際會客廳”還請來了聖塞巴斯蒂安、柏林、多倫多、東京與威尼斯世界五大國際電影節的重量級嘉賓,圍繞選片邏輯、投稿路徑、國際交流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講授,以鮮活經驗為中國電影人提出了切實建議。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選片人林清心&&,選片是一種發現,也是一次文化對話。她提醒中國電影人:“請堅持講你自己的故事。不要迎合趨勢,不要在字幕環節草率收場。”在她看來,字幕質量與物料準備同樣是打動電影節的關鍵要素。

  柏林國際電影節選片人王慶鏘直言:“所有電影節都歡迎中國電影,只要它是一部好電影。”他鼓勵年輕導演不要猜測電影節想要什麼,而是專注創作,做好每一部作品,“總有一天,是電影節來找你。”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席選片人安妮塔·李女士&&,亞洲特別是華語電影近年在北美市場持續升溫,華裔觀眾的文化共鳴也促使選片人更多關注該地區作品,“你不僅在拍電影,更是在講給世界看的故事。”

  市山尚三介紹,影片質量是東京國際電影節唯一評判標準,只要影片夠好,不設國別上限,他坦言不會刻意平衡國家比例,鼓勵電影人放下顧慮,把重點放在作品本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國際會客廳”活動匯聚法國、英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及地區超過300家影人影企,搭建中外影人交流&&,活動期間累計促成近240余場會議。“國際會客廳”不僅為行業交流提供&&,更通過新作放映,以內容促進交易。活動期間,《午夜姐妹》、《朝聖之路》、《再來一口》、《逼迫》、《兩個女人》、《試吃者》等六部影片放映,不僅給創作者提供跨文化交流與碰撞的機會,也將通過“國際會客廳”接觸到全球買家。

  為外國電影進入中國市場提供豐富渠道

  北影節不但做到了讓中國電影被世界看見,也給外國電影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渠道。在北影節“北京展映”策展人沙丹看來,北影節促進了電影産業的交流,因為這個&&,優秀的中外電影形成流動,連接了國際和國內,達成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北影節實現了東西文明的交流與互鑒。沙丹&&,今年是世界電影誕生13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今年北影節“致敬·修復”單元除了《西北偏北》《竊聽大陰謀》《去了解》這種大師名作最新4K修復,還專門選擇了“全球南方”國家的一組罕見佳作,包括安哥拉導演莎拉·馬爾多羅的《桑比讚加》4K修復版,這是非洲第一部女導演拍攝的劇情片;瑪瓦·納比利的《被徵用的土地》4K修復版,這是伊朗第一位女導演的名作;《第阿諾亞戰場》4K修復版,則是“非洲電影之父”塞內加爾導演烏斯曼·塞姆班的代表作。而“環球視野”單元致力於展現多元文化的銀幕對話,特別將目光放在了瑞士、日本、澳大利亞等三國的精選影片,並且在“絲路亞洲連線”單元集結了絲路沿線國家的最新力作。

  沙丹直言:“對於影迷來説,未曾見過的電影就是新電影,北影節要做的,是把一些冷門的經典變成當下的文化事件,而這種策展思路也呼應了中國電影開放多元、擁抱世界的格局。”

  隨着北影節越來越得到廣泛認可,作為策展人的沙丹也越來越有底氣,“現在策劃組邀片要比以前容易很多,外國電影人主動要求來北影節,對於外國片方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北影節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本屆北影節,從主賓國瑞士的深度參與,到經典影片修復與全球首映的策劃,從“哪吒出海”的熱烈探討,到國際選片人與市場放映的務實交流,以行動詮釋了“電影是世界的語言”,在東西方文明的對話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章,更是幫助中國電影破解出海密碼,釋放中國電影全球勢能,共同書寫電影産業美好未來。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肖揚 統籌/滿羿 供圖/北影節組委會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