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的城市中,傾聽“春天的迴響”——第40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閉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09 09:15:40
來源:文匯報

在人民的城市中,傾聽“春天的迴響”——第40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閉幕

字體:

全新交響合唱版的《紅旗頌》奏響第40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以下簡稱“上海之春”)的開篇首音,60年前,這是呂其明在“上海之春”的首秀,60年後,這部作品歷經12個版本依舊澎湃人心。在“上海之春”的見證下,老一代音樂家對待作品的嘔心瀝血、精益求精不斷被後代音樂人提及與追隨。隨着上海音樂學院攜手芬蘭薩翁林納歌劇節推出的《茶花女》獻演上音歌劇院,“上海之春”在高潮中迎來圓滿的收官。在人民的城市中,傾聽“春天的迴響”。第40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於2025年3月23日至4月9日舉行。作為新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音樂節展和上海文化的金名片,這一音樂的盛典、人民的節日,不僅承載了新中國音樂66年的深厚歷史底蘊,是上海音樂、舞蹈藝術事業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更是上海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具有獨特性的重要載體。音樂節以具有歷史性、國際化、時代感的56&主體演出、13項專項主題活動,充分展示出服務人民、當好窗口、新人新作、傳承經典、展示特質的不斷創新與突破。

大師經典與時代對話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音樂節以重大主題創作為引領,深化主題文藝作品創優機制,推出一系列主題音樂會,以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舞&精品高揚民族復興主旋律,凝聚文化自信自強精神力量。

當著名指揮家余隆的指揮棒在空中畫出一條圓弧,著名歌唱家廖昌永上&咏唱《中國,我可愛的母親》,他身後的合唱團隨即接續“為了勝利的那一天,我坦然地微笑着,期待你的降臨”,台下是著名作曲家陸在易熱烈的目光。而在演出前,三人在觀眾席中仔細研讀、反復打磨曲譜的身影仍令人記憶猶新。一場宏大的交響,一個上百人的合唱,音樂節於3月23日晚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開幕,音樂會以“和平向未來”為題,選取三首(部)反映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的經典力作。上半場的《紅旗頌》和《中國,我可愛的母親》都誕生於“上海之春”的舞&,現已成為中國當代音樂的經典之作;下半場的《黃河大合唱》創作於抗日戰爭的艱苦時期,在塑造民族精神、激勵民族覺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意義。著名表演藝術家濮存昕的朗誦更是為曲目添彩,他認為:“要與觀眾一起接近這部八十多年前的時代之音,這部作品是不可比擬的,我們要融合當代的聲音繼續演下去。”

“觀眾的認可與讚許,是我最大的欣慰,也是對我最高的褒獎。”2025年是“七一勳章”獲得者、著名作曲家呂其明先生《紅旗頌》首演60周年。音樂節舉辦“呂其明作品音樂會”,演出涵蓋管弦樂、獨唱、合唱等多種形式,以《紅旗頌》《焦裕祿》《鐵道遊擊隊》《使命》等佳作向經典致敬、向英雄致敬。此外,此次音樂會首演呂其明為紀念父親呂惠生英勇就義80周年而傾情創作的管弦樂《無盡的思念》,呂其明動情道:“為紀念父親與千千萬萬名烈士,我想把烈士們的夢寫進音符裏。”同時,今年也是著名指揮家陳燮陽從藝60周年,他執棒上海交響樂團舉辦的中國音協主席、著名作曲家葉小綱的作品專場音樂會,系統回顧演繹葉小綱作曲生涯的代表作品,展示名家名團聯袂合作的藝術魅力。此外,曹鵬、濮存昕、廖昌永、彭家鵬、黃屹、呂思清、龔琳娜、石倚潔、譚元元等知名藝術家也紛紛登上音樂節舞&。

音樂節還組織了多場主題性演出,有經典亦有青春之作。如民族管弦樂《和平之光》音樂會、交響樂《追光》音樂會、民族管弦樂組曲《中國音畫》音樂會、音樂劇《關肅霜》以及舞蹈詩劇《上海之光》、舞劇《西游》等,以藝術的形式生動詮釋新時代奮鬥者的精神圖譜。

原創作品彰顯城市品格

原創是上海文藝的生命力,推動“上海文化”品牌提質增效,促進上海文化“碼頭”和“源頭”建設齊頭並進。

原創歌曲是上海的老傳統,每個人心中或許都有一首“上海之歌”。而重拾這份傳統意味着,鼓勵更多既有人民性、又緊扣主旋律的歌曲不斷被創作。青年作詞家甘世佳認為:“隨着城市更新換代,歌曲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的城市需要的音樂名片,是長久的音樂品牌和具體的歌曲。”

音樂節正是這樣的&&,讓多類型的原創音樂“百花齊放”,用音樂講述上海故事,讓好原創傳遍中國。“新時代 新上海——上海原創歌曲徵集活動”作為本屆音樂節重點歌曲創作項目,聯合騰訊音樂等重要音樂&&,匯聚全國歌曲創作力量踴躍投稿,組織全國專家從9400余首徵集作品中,遴選、推出一批聚焦時代發展、弘揚上海城市精神的優秀主題歌曲,並在音樂節期間舉辦“上海之春”原創歌曲音樂盛典。近萬首曲目徵集、27余萬聽眾參與、近百萬次的投票互動,從創作、接受兩端證明着本次徵集活動的踴躍度。活動首次引入AI初篩、專家評審、網絡票選以及PDM技術預測等四維評價機制,確保各類優質內容能夠突出重圍。活動是上海乃至全國的音樂創作的能量場,提供讓創作者相互熟悉、相互觀摩的契機,從彼此的創作中獲得靈感。

音樂節聯合各方力量舉辦多項原創作品徵集展演活動。由中國音樂家協會指導,上海音樂家協會主辦的“海上新夢·十七”,面向全國徵集優秀合唱新作,最終由全國專家遴選出十余首優秀作品,於明年“上海之春”期間首演。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主任周湘林説:“市民參與度、明星助力、多種媒體&&協力等好的辦法要繼續探索,還需挖掘和培育新生力量,形成投身高質量原創歌曲的濃厚氛圍,以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推動上海歌曲創作、文藝創作再攀高峰。”

本屆“上海之春”新人新作展示項目佔比近40%,致力於發掘和培育音樂新生力量,通過分層級、多維度的扶持體系搭建藝術成長&&,在“上海碼頭”搭建全國優秀節目的發布展示&&。音樂節以“閃耀新星”“藝青春”和覆蓋更廣泛學生群體的“星夢啟航”項目三大&&互為補充,持續為中國音樂事業注入新鮮血液。廖昌永認為:“我們希望上海既是各個團體要來闖的‘碼頭’,也是我們年輕人夢想啟航的出發地。”

音樂節與中國音協開展一系列深入合作,進一步推動音樂文化傳承創新,彰顯音樂節的行業引領力與社會影響力。一方面,在《紅旗頌》首演60周年之際,由中國音協交響樂團聯盟倡議全國交響樂團共同演繹、傳承這部紅色經典;另一方面,結合“新時代優秀少兒歌曲創作推廣工程”,組織舉辦“陽光下·童聲裏——全國優秀少兒歌曲展演”。這是音樂節首次在上海舉辦全國性少兒歌曲展示,通過推出一批兼具時代感、思想性、藝術性、傳唱度的少兒歌曲精品,為新時代少年兒童提供優質文化滋養,為少兒音樂創作樹立標杆。此外,音樂節得到滬上各大院團積極響應,來自北京、廣東、江蘇、江西、雲南、內蒙古等兄弟省市藝術團體的十余&演出也齊聚申城、交相輝映。

用上海的金字招牌打造國際新標杆

音樂節通過深化國際藝術交流合作,構建中外文化對話的藝術舞&。本屆音樂節國際交流演出項目數量超過總體演出數量的30%,音樂節的國際性和影響力得到不斷提升。

一曲《解放區的天》,從意大利鋼琴家弗朗切斯科·尼科洛西的手中流淌而出,上海音樂廳全場觀眾和着節拍鼓起掌來,觀眾的熱情激發了鋼琴家的“意大利南方人”性情,他立刻一手彈着旋律,騰出另一隻手指揮觀眾的掌聲。2025年是中意建交55周年,也是中歐建交50周年,音樂節攜手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等機構,共同舉辦了“中意音樂交流展演季”,舉辦7&不同風格的意大利主題音樂會,包括鋼琴、陶笛、爵士樂、管弦樂、民謠、藝術歌曲等形式,促進中意音樂藝術的交流互鑒。同時,為慶祝中匈建交76周年,由具有國際影響的匈牙利國家歌劇院女高音歌唱家麗塔·拉茨領銜,同中國鋼琴家、歌唱家及樂團,合作演繹中匈等國經典作品,音樂會以多瑙河與長江為題,生動展示中匈兩國的藝術交流和深厚友誼。

音樂節是節展與節展的聯動,更是人與人的交流。音樂節閉幕演出於4月9日晚在上音歌劇院舉行,由上海音樂學院聯合世界十大歌劇節之一的芬蘭薩翁林納歌劇節共同上演經典歌劇《茶花女》。此次演出由薩翁林納歌劇節藝術總監馬特維傑夫擔任指揮,廖昌永教授擔任藝術總監和主演,演員陣容更是中西合璧,既包括來自歐洲的歌劇新星又有上音聲樂歌劇係學生以及上音青年歌劇團的演員們。據悉,上音師生連續三年受邀亮相薩翁林納歌劇節“中國藝術周”,讓中國藝術歌曲、中國音樂文化成功“走出去”。

本屆音樂節還吸引了德、法、美、英、日等10余個海外及港澳&地區的藝術節目申報,其中不乏倫敦西區經典音樂劇《日落大道》(莎拉·布萊曼領銜)、英國Wise Children劇團音樂劇《呼嘯山莊》(中國大陸首演)等高品質劇作,助力“亞洲演藝之都”建設。廖昌永認為,從人才培養、劇目展演到市場,上海,是全國音樂劇發展最活躍的城市之一,也希望通過“上海之春”,推動國際優秀音樂劇演員在上海的舞&上展示,帶動中國音樂劇市場。

以人民的音樂節,共築人民之城

在上海蘭心大戲院,《梁祝》的動人旋律在66位來自各行各業的演奏者手中“接力”奏響。5歲的潘久祾忍不住對小提琴的喜愛,孤獨症女孩向奕欣學《梁祝》學了好久最終站上舞&,活動中最年長的73歲虞正民至今保存着手抄的樂譜,他感慨“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梁祝》”。現場還有來自芯片企業的電腦工程師、拿過手術刀的外科醫生、上海愛樂樂團首席……“梁祝”旋律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它不僅是中國交響樂民族化的一個里程碑,也是當今世界範圍內知曉度最高的中國旋律之一。上海愛樂樂團首席夏蘊慧説,《梁祝》是中國人血脈裏的旋律,而經典的魅力正在薪火相傳中,生生不息地融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常生活。

“星星兒童”的足跡也隨着樂聲走向更遠處,“當琴弓劃過弦的剎那,我們聽見了比春天更動人的聲音”。當百年石庫門的磚瓦浸透提琴的溫柔,當青磚灰墻下流淌着維瓦爾第的旋律,4月5日的上海張園,上海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夏小曹聯手上海愛樂樂團和青少年交響樂團,上演了《愛的致意》《維瓦爾第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等經典曲目,青少年交響樂團中幾位“星星演奏家”也徜徉其中。

音樂節全新推出的“春之琴韻 愛樂之都——上海之春國際提琴文化周”,在上海音樂學院、蘭心大戲院等代表性文化地標,靜安區張園、普陀區環球港、浦東新區正大廣場等特色商圈及上海71路、20路公交沿線,為市民及中外游客提供提琴文化活動,內容涵蓋提琴系列音樂會、提琴快閃秀、提琴名家大師沙龍、古今提琴文化特展、“經典梁祝 重回蘭心”全民演奏會、提琴製作體驗工坊、“弦動心聲”提琴裝置等七大城市活動。

為深入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音樂節立足“都市型、國際范、專業性、煙火氣”的定位,積極探索文旅商體展融合新模式。音樂節發布“2025上海之春音樂文化消費推薦地圖”,以高品質、多點位、重參與的藝術內容,推動多業態複合跨界、多活動互嵌導流,努力打造上海文商旅展融合發展的新IP。此外,音樂節還舉辦了國際手風琴文化藝術節、數字繆斯——音樂科技融創節等節中節活動。

音樂節進一步加強藝術普及,廣泛開展藝術教育合作。上海音樂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等五所高校的“藝術成果展示周”面向社會開放,高校藝術資源化作市民共享的文化盛宴。上海學生交響樂團、上海學生民樂團、上海學生合唱團、上海學生舞蹈聯盟等上海市高水平學生團體專場演出也在滬上各專業劇院舉辦。熱愛藝術、懷揣夢想的校園“新星”們用音樂譜寫青春的樂章。此外,“愛在春天”曹鵬爺爺和他的孩子們交響音樂會邀請自閉症兒童登&,用愛的音符展現人文關懷與城市溫度。本屆音樂節還舉辦了多場合唱活動,參與群體廣泛、活動形式多元,充分展現了“上海之春”以藝術普惠提升民生福祉,用集體共鳴傳遞城市溫暖的生動實踐。

在文藝惠民方面,音樂節積極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惠民力度進一步加大。推出20000余張公益票,覆蓋音樂節95%的場次,以親民的票價推動大眾共享藝術春天。“從春天出發·到人民中去”系列文化惠民活動,持續向五個新城和基層傾斜,在青浦蟠龍天地、松江區泰晤士小鎮、嘉定江橋等,舉辦各類精彩演出,推動優質文藝資源直達基層。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