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聯合推出的大型文旅節目《澳門雙行線(第二季)》熱播。節目以文旅融合為窗口,採取“經典煥新”與“創新溯源”雙線敘事模式,深入挖掘澳門文化傳承創新的內核。從百年老店的匠心堅守到中西合璧的建築美學,從市井煙火中的傳統手信到科技賦能的文旅體驗,節目以細膩的鏡頭語言和沉浸式的敘事手法,書寫澳門回歸祖國25年的文化發展。
澳門當地的文化並非靜態的保存,而是在時代浪潮中不斷煥發新生。首期節目《精雕細琢》以“經典煥新”為主線,聚焦博物館中象徵海上絲綢之路的“盛世金蓮”與百年金舖的非遺技藝,展現澳門對歷史文脈的敬畏與延續。《匠心交融》深入田畔街的百年醬園,揭示一缸醬油衍生六種風味的傳統工藝。這些細節描寫是對“守業人”的禮讚,更是在歷史沉澱中尋找與現代生活的共鳴。
節目還呈現了澳門的文化遺産傳承保護的經驗。《雲窗畫棟》通過鄭家大屋的蠔殼窗與葡式石仔路的對比,展現澳門建築“中西合璧”的獨特美學;《精雕細琢》中,400年前的炮&古堡從軍事要塞轉型為文化地標,成為市民品茗休憩的公共空間。這種對歷史空間的創新運用,既保留了城市記憶,又賦予其新的社會功能。
節目還呈現了澳門文化發展中的創新。《冰火甜心》以糖水文化為切入點,將廣式糖水的溫熱與中式雪糕的清涼並置,使傳統甜品突破地域與代際的界限,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新國潮”;《雲窗畫棟》中,葡式瓷磚與中國青花瓷的紋樣在建築中和諧共生;《匠心交融》裏,醬油的醇厚與咖喱的辛香交織,形成獨具特色的“澳門風味”。節目通過“創新溯源”線路,揭示了一個重要命題:澳門的文化創新並非對傳統的背離,而是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融合發展。
《澳門雙行線(第二季)》的深層價值,在於將文化資源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文旅産品。節目以“尋找澳門禮物”為線索,通過24條旅游線路和86個拍攝點位,構建起文化認同與消費場景的橋梁。例如,第四期《信手捎來》聚焦澳門手信文化,梳理麵食糕點從日常禮品昇華為承載親情、友情的文化符號的過程;第二期《市井斑斕》中,夜宵大排檔的煙火氣與商業中心的時尚感交織,展現澳門文旅“新老糅合”的生態。
這種融合不僅停留在表象,更觸及城市發展的深層邏輯。節目通過嘉賓參與文創DIY等沉浸式體驗,將文旅消費轉化為文化傳承的實踐場域。而“25件可以帶走的禮物”的設計,則巧妙地將澳門回歸祖國25年的紀念意義與文旅經濟結合,既為游客提供消費指南,也為城市打造文化IP。
從1999年的661萬人次到2024年的近3500萬人次,澳門回歸祖國25年來,游客數量增長了近五倍。澳門的成就得益於“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也彰顯了中華文化的開放與自信。從回歸之初的探索,到今天邁向世界旅游休閒中心的從容,澳門以文化為根、以創新為翼,書寫着中西文明交融的故事。《澳門雙行線(第二季)》的熱播,正是澳門文旅産業多年深耕細作成果的鮮活影像記錄。
這部作品以文旅為鏡,完成了一次對澳門文化發展的深度掃描。它告訴我們:文化傳承不是故紙堆中的靜態保存,而是與時代共振的動態實踐;創新亦非無根之木,而是扎根於歷史土壤的生機勃發。澳門回歸祖國25年來的歷程證明,唯有在守正與創新中尋找平衡,在融合與對話中開拓視野,方能書寫屬於這座城市的永恒傳奇。這檔節目,恰是這種理念的生動注腳。
(作者:胡建禮,係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