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電影工業“手工小作坊”已逐漸被“全産業鏈”代替
《蛟龍行動》
《哪吒2》以2000個震撼視效帶領觀眾體驗翻涌的東海漩渦,《唐探1900》在山東精心復刻了百年前的舊金山城,《蛟龍行動》1:1打造了深海巨獸“龍鯨號”……今年的春節檔,堪稱“特效量”史上最高。
在銀幕上重工業美學的巨大衝擊力面前,觀眾們不由得感嘆:曾經的“五毛特效”已經蛻變作令人驚嘆的“硬核大片”,成為國家實力與文化自信的生動注腳。
工業化不斷破壁
中國電影呈現工業化最美的模樣
很多影迷肯定還記得二十年前,關於“五毛錢特效”的玩笑,那時候,一些粗製濫造的國産特效充斥着銀幕,折射出世紀之交中國電影工業的尷尬。那時的劇組常自嘲"三無團隊"——無標準化流程、無專業分工體系、無成熟技術儲備,特效製作甚至在居民樓裏完成。然而,誰都不曾想到,短短二十年,“手工小作坊”已經逐漸被“全産業鏈”所替代。
中國電影的工業化覺醒始於2002年《英雄》的橫空出世。張藝謀用2.5億元投資和跨國團隊協作,首次將“商業大片”概念植入行業基因。再次點燃重工業引擎的,是2015年《捉妖記》的破局——這部融合CG角色與東方奇幻的影片,宣告中國電影有能力駕馭高難度工業化製作。此後,《戰狼2》以軍事動作類型撬動56.9億票房,《流浪地球1》用“飽和式救援”打開國産科幻新維度,《長津湖》系列以超1.2萬名工作人員的協作規模,形成了戰爭史詩的工業化標杆。
這種工業化不僅要攻克製作技術上的壁壘,還要面臨細節上的隱痛——影視管理體系與製作規模嚴重脫節。2017年拍攝《流浪地球1》時,劇組會為2000人用餐問題焦頭爛額,導演郭帆在拍攝時也曾經45天連軸轉。“而工業化的結果就是能夠讓我們高效到盡量少犯錯誤,盡量不用熬夜。”到了2021年拍攝《流浪地球2》時,劇組已經建立起數字化管理體系,將102個主場景、9.5萬件道具的龐雜工程拆解為可復用的流程模塊。
拍攝《長津湖》時,影片完成了超百公里的戰役戰術設計,特效鏡頭數量超過4000個,將實拍爆炸與數字爆炸(FX爆炸)相結合,成功解決了傳統特效難以實現的複雜場景問題,建立起堪比好萊塢的標準化生産體系。
標準化生産體系也産生了積極的鏈式反應。中影基地的雲計算中心自主研發了全數字虛擬拍攝系統,該系統整合了綠幕、光學跟蹤、游戲引擎、虛擬現實等技術;橫店影視城已經儲備了超8000分鐘數字高清全景影像素材、4000多個三維模型庫。日前,中國企業打造的全球首款透聲LED電影屏最新亮相,預示着下一代影院的技術升級。中國電影正在呈現工業化最美的模樣——讓天馬行空的想象,通過精密嚴謹的體系投影在銀幕上。
電影人“腦洞成真”
重工業影片需要國家實力作為背書
今年春節檔的《蛟龍行動》讓“國之重器”驚艷亮相,以中國的尖端裝備重構影像維度。作為中國首部核潛艇題材的電影,《蛟龍行動》劇組1:1打造了“龍鯨號”,潛艇全長120米,寬11米,高16米,是迄今全球最大的潛艇道具,其長度相當於一個足球場,僅外殼的搭建就花費了八個月。這艘潛艇宛如一座鋼鐵巨獸,從巨大的艇身結構到狹小的內部通道,甚至艙室中的每一根電線和每一個螺絲釘都經得起檢驗。
導演林超賢&&,拍攝潛艇電影,“等於大家要去做一次科研”。潛艇內部共設置了九個艙室,魚雷艙負責正面作戰,為潛艇提供強大的火力輸出;指揮艙則統領全局,掌控着整個作戰行動的指揮權;導彈艙可突擊水面目標,給予敵人致命一擊;後置魚雷艙提供支援,確保戰鬥的持續進行;核反應堆艙維持潛艇動力,是潛艇的“心臟”所在;主機艙控制潛艇前行,確保航行的穩定與方向;潛水器艙用於快速出艇執行特殊任務;輔機艙協助其他艙室正常運轉;艉艙則負責穩定浮力,保障潛艇在深海中的平衡。這些艙室相互協作,構成了一個複雜而精密的作戰系統。
為此,劇組邀請了多位潛艇操作顧問、魚雷顧問等不同方面的專家進組指導,機械結構、指揮艙內的儀表盤、武器系統的操作流程,無一不是經過了詳盡的研究和設計。參與“龍鯨號”與其他海底場景的專業美術組成員接近200名,劇組全員最多時高達1300餘人。出品人於冬&&,所有這一切,只為拍出“面向國際的、屬於中國人的潛艇大片”,而這種“造真船拍大片”的底氣,源自我國完備的工業體系和中國海軍的實力與風采。
科幻與軍事題材的重工業影片,是需要國家實力作為背書的。電影《流浪地球2》在製作過程中得到了中科院物理、天文、人工智能、地球科學等多領域專家的支持,他們不僅為電影提供了科學依據,還幫助解決了許多複雜的科學問題。
例如,在電影中涉及月球爆炸的情節時,天體物理組的專家負責收集月球信息並分析其地質結構,理論物理組則提供了引發月球核聚變的具體模型。此外,他們還參與了“數字生命”“太空電梯”等硬核科技概念的設定與解釋。而伴隨中國生産能力的不斷提升,3D打印和激光雕刻等新技術的應用,影片9.5萬件道具、服裝製作得以産品化生産,大規模複製。徐工集團為劇組提供的“鋼鐵螳螂”救援&&、AGV(無人駕駛平板車)等,既是影片中的道具,也是中國高端裝備的硬核展示,真實的重型機械與數字特效無縫銜接,構成了中國特色的科幻美學體系。
借助重工業力量
把中國傳統文化故事講出“新花樣”
在中國電影産業升級的浪潮中,重工業的力量不僅體現在軍事和科幻題材,也成為推動中國文化敘事升維、拓展多元發展的引擎。《哪吒》《封神》系列以古老的神話傳説為藍本,借助重工業的力量,將奇幻元素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出一個充滿想象力的世界。更通過精妙的敘事,將古老的東方智慧與現代價值觀完美結合,讓觀眾在奇幻的冒險中感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讓傳統文化基因在科技賦能下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相比於《哪吒1》,《哪吒2》在製作上實現了全方位的升級,讓神話敘事突破了二維平面的限制,在三維空間裏構建起可感可知的沉浸式體驗。《哪吒1》共有1400多個特效鏡頭,而《哪吒2》的角色數量是第一部的3倍,全片共2400多個鏡頭,特效鏡頭超過1900個,最大的S級特效鏡頭則有30多個。
難度極大的“剔骨削肉”的戲份,只有十秒鐘,特效團隊花了一年的時間。而“洪流大戰”一場戲一個畫面最多有2億多角色,主創挑戰最難特效,讓觀眾欣賞到智能海浪的魅力。細心的觀眾會發現,“洪流大戰”的大場面裏,沒有一個人物用馬賽克小點或者小方塊來替代。在洪流軌跡的設計上,設計師們從中國傳統美學當中汲取靈感,無論是海洋裏游弋的魚群、山中漂浮的煙雲痕跡、天上鳥群遷徙的軌跡都化作洪流的一部分,共同呈現出東方審美獨有的韻律感。
在陳塘關大戰這場戲中,傾巢而出的妖獸在大銀幕上呈現出震撼效果:每只妖獸身上都纏着鎖鏈,上萬根鎖鏈在搏殺的複雜運動中需保持亂中有序。而硬核的製作設計也是基於故事設定的根基,海妖被鎮壓千年,需具象化的鎖鏈方能體現其身負的束縛。據了解,僅這一場景從開始製作到最終通過,用時就達一年。為展現齣劇本上“海底妖族圍攻陳塘關”這一場景,團隊創造性琢磨出“虛空裂口”設計,不僅能讓煉獄岩漿瞬間倒灌陳塘關,更能讓萬妖悉數傾巢而出,壓迫感拉滿。
《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中,各色數字生物輪番登場,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奇幻的視覺盛宴。墨麒麟身披鱗片,四蹄踏火,威風凜凜;花狐貂斑紋如繡,騰躍之間靈動如電;青雲劍劍鋒所指,蛟龍破風卷雲,氣勢磅礡。在戰場上,魔家四將各持法器,屹立於殷商鐵騎陣前。他們超過12米的身形,盡顯壓迫感與威懾力。據導演烏爾善介紹,魔家四將並非完全依靠特效製作而成,而是借助特效化粧與MOCO拍攝技術,從而實現複雜的特技合成效果。
中國電影人以重工業電影的製作理念,為傳統神話敘事開闢出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彰顯了一個古老文明用現代科技書寫的文化自信,助力中國電影“出海”。目前,《哪吒2》在北美定於2月14日上映,《好萊塢報道者》和路透社等國際媒體高度評價《哪吒2》,認為其重新定義了中國電影工業,並展示了中國本土IP的強大號召力。《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也登陸美國、澳大利亞、法國、意大利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導演烏爾善&&,希望這部承載着中國歷史文化與神話想象的電影,能讓更多國家的觀眾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
·內存·
自主創新
成就中國重工業電影的未來
回望來時路,中國電影人借助科技的光影魔術,將創造力投影在銀幕上,書寫了屬於自己的“進化論”。
展望中國電影重工業的未來,一個理念愈發清晰:中國電影要躋身世界影壇強者之林,要靠全産業鏈的原創能力提升。餃子導演在製作《哪吒2》時,曾寄希望於國際團隊助力重點鏡頭,但效果並不理想。最終,是中國團隊通過不懈打磨、兜底,重構出屬於東方的美學表達。這一過程讓團隊認識到,那些曾經仰望的高峰,其實也是“死磕”、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文化基因的不可替代性,始終是中國電影的核心競爭力。《哪吒2》執行製片人陳喆在創作中發現,當金箍棒在分鏡中,中國團隊自然心領神會其中承載的千年文化密碼,而海外團隊卻需要從《西游記》開始補課。餃子導演對此深有共鳴:“故事裏流淌的文化血液,是任何外包團隊都無法代工的精神內核。”這種文化自覺,正在轉化為中國動畫人獨有的敘事優勢。
《哪吒2》是中國電影工業化體系下的集體突圍,這部耗時五年的動畫巨制,既是中國動畫人才的“尖端實驗室”,更是産業協同的“超級反應堆”,傳承着中國電影未來的希望。影片匯聚了全國最優秀的動畫人才,他們攜手挑戰製作極限,每一次的全力以赴,都在成就更多更優秀的動畫人才。《哪吒2》的五年製作歷程,絕非閉門造車,而是一個開放且不斷進步的國漫“奧運村”。片尾字幕中,138家與動畫製作相關的公司赫然在列,它們共同為這部作品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這種自主創新的精神,也體現在《流浪地球》系列的製作中。《流浪地球1》最後的成片一共有2003個特效鏡頭。開始郭帆和製片人商量想找美國公司做,結果美國特效公司一個S級鏡頭5-7秒,就要價20萬美元。權衡之下,郭帆決定啟用國內特效公司。最終,《流浪地球1》2003個特效鏡頭中有75%由國內公司完成,不僅價格更實惠,水準也毫不遜色。
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提升中國電影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提供了重要機遇。2023年,郭帆曾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雖然《流浪地球3》的劇情此前就已基本構思完成,但現實的發展比劇情更精彩,尤其是AI技術的飛速進步超乎想象。所以,團隊將開啟全球範圍內的技術考察,學習先進技術後,再開始《流浪地球3》的製作。
正如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所説,電影産業的升級離不開全産業鏈的協同創新,只有打破創作的慣性思維和技術的瓶頸,才能真正實現從“市場主場”向“文化主場”的跨越。
在數字技術與文化自信的雙輪驅動下,中國重工業電影正開啟高質量創作新紀元,未來的“爆款”勢必將不斷涌現。
本版文/本報記者 肖揚 統籌/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