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製片人:努力做好每一部作品——用熱忱與信念讓四川文化破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2/06 09:42:33
來源:四川日報

《哪吒2》製片人:努力做好每一部作品——用熱忱與信念讓四川文化破圈

字體:
  •   5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稱《哪吒1》)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個體覺醒震撼市場,超50億元的票房和1.4億觀影人次,讓其成為中國動畫電影的一座高峰。今年,其續作《哪吒之魔童鬧海》(下稱《哪吒2》)再度點燃春節檔,以7天超50億元的票房,佔據春節檔總票房半壁江山。

      《哪吒》系列誕生於成都高新區的一家動畫公司——成都可可豆動畫影視有限公司(下稱可可豆動畫)。2月5日,可可豆動畫總裁、電影《哪吒》系列製片人劉文章接受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講述《哪吒》系列從四川走向世界的故事。

    為一個物理效果死磕半年

      5年前,《哪吒1》成為中國影史動畫電影票房冠軍。但鮮為人知的是,導演餃子在創作《哪吒1》時,曾因資金短缺,一度面臨團隊解散的危機。“第一部是‘邊求生邊創作’,導演甚至要分心考慮團隊能否活到明天。”劉文章説,《哪吒2》的創作則截然不同——憑藉前作的成功,餃子得以卸下生存壓力,全身心投入藝術表達。“第二部的餃子更‘瘋’了,他要求每一幀都突破極限,甚至為一條鎖鏈的物理效果死磕半年。”

      餃子與劉文章這對搭檔的默契,源於共同的信條——不給自己留後路。在《哪吒2》中,陳塘關大戰裏上萬根鎖鏈的動畫設計,曾讓團隊瀕臨崩潰。餃子堅持“實景化”呈現鎖鏈束縛的隱喻,拒絕用“魔法特效”簡化製作。最終,團隊耗費數月攻克技術難題,將鎖鏈的飄動、重力與戰鬥美感融為一體,成為影片“打破規則”主題的視覺注腳。

      “《哪吒2》的製作團隊規模達4000人,是前作的兩倍多。”劉文章説,近年來,在四川的政策支持和吸引下,來自全國的動畫精英在此集結,完成“5年前不敢想象”的視覺奇觀。片中15分鐘的“三界大戰”長鏡頭,融合水墨渲染與粒子特效,單幀渲染耗時48小時,被觀眾譽為“動畫版《流浪地球》”。

    共同書寫中國動畫黃金篇章

      不難發現,《哪吒2》的血液中流淌着鮮明的四川基因。地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不僅源於餃子的家鄉情懷,更得益於四川對動畫産業的扶持。可可豆動畫所在的成都天府長島數字文創園,聚集了全國頂尖的動畫人才,園區內哪吒雕塑與海報交織,宛如“神話主題樂園”。

      作為《哪吒》系列的核心製作方,可可豆動畫的成長軌跡是中國動畫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團隊從幾十人成長至200人,吸納大量“90後”“00後”創作者,注入了年輕化視角。劉文章將公司比作匠人作坊,“我們像打磨青銅器一樣雕琢每一幀,觀眾未必能察覺到,但誠意會穿透銀幕。”

      這種匠人精神在《哪吒2》中得到全方位展示:角色模型全部重置,哪吒的皮膚絨毛、服飾刺繡經得起4K特寫的審視;場景從陳塘關擴展到三界,僅特效鏡頭就達1900個,超越前作全片總量。技術的“狂飆”並未稀釋藝術表達,反而讓“打破規則”的主題更具説服力——當哪吒與敖丙聯手對抗無量仙翁時,觀眾看到的不僅是視覺盛宴,更是中國動畫從“求生”到“引領”的蛻變。

      用5年時間孕育出一部動畫史詩。導演餃子的“瘋魔”、製片人劉文章的“鐵血”、可可豆動畫團隊的“匠心”,與成都這座城市的包容創新交織,共同書寫了中國動畫的黃金篇章。“努力做好每一部作品,用最大的熱忱和信念把作品做到極致,這樣才會有更多優秀作品誕生,從而實現四川文化破圈。”劉文章説。

    製片人説

    四川是一個非常適合搞藝術創作的地方

      創作過程中,最難的是創意方案的確定。能夠讓觀眾耳目一新,達到一個更好的效果,一直是我們探索攻堅的目標。研發周期是不確定的,很多效果得反復測試無數遍。有些超高難度的鏡頭效果,僅僅幾個鏡頭,研發周期就得以年為單位計算。團隊內外這麼多製作人員,既要讓大家能夠自由發揮自己的創意能力,也要統籌整個項目讓其有規劃地按時完成,是非常大的挑戰。

      我們希望能夠通過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人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論是角色的服飾、道具的紋理、場景的構圖,還是特效的呈現形式,幾乎所有環節都有考慮東方美學的呈現。在片尾大戰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東方獨有的美學呈現效果,洪流對撞的過程既要體現宏大的史詩級場面,又要亂中有序,和中國書法講究的疏密有度、乾濕結合的手法相對應。

      四川是一個非常適合搞藝術創作的地方。這裡有着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藝術氛圍非常濃厚,社會氛圍包容開放,藝術家在這裡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可以形成良好的創作和交流環境。電影中結界獸形象的創意靈感取材於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的青銅人像。在古代神話典籍中,綿陽乾元山是太乙真人的道場,於是我們讓太乙真人的口音帶上“川普”味道,融入大量四川元素。(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雲鴿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