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劇作家曹禺誕辰115周年。中國現代戲劇史上,曹禺的眾多經典之作不僅深刻揭示了人性的複雜多面,還以其獨特藝術魅力,持續影響後世戲劇創作。隨着時代發展,如何在尊重經典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的當代改編,也成為當代戲劇人的使命。
新年伊始,王可然導演的《日出》和李六乙導演的《雷雨》兩部經典名劇先後搬上北京舞&。在對作品進行當代性創新改編的同時,二人不約而同遵循了曹禺的創作態度,實現曹禺的戲劇追求。經典新排的再次出發,既體現了對曹禺先生的尊重,也表現出文學精神的回歸。
2024年12月31日至2025年1月2日,由王可然導演,何賽飛、趙文瑄、徐俐、張粟、李宗雷等主演的央華版《日出》在北京藝術中心戲劇場完成跨年首演,並將開啟全國巡演。這是鍾愛曹禺作品的央華戲劇繼《北京人》《雷雨》後推出的第三部曹禺名作改編的話劇。
1月8日至12日,由李六乙導演,胡軍、盧芳、李紅、苗馳、李小萌等主演的曹禺名劇《雷雨》,又將作為香港藝術節委約作品在國家大劇院首演。
改編曹禺作品,如何能更好地詮釋大師的原著內核,成為戲劇創作者的聚焦點。曹禺曾在《日出》跋中明確表達對自己作品被隨意刪減的不滿,認為這是對作者創作意圖的誤解和破壞。“我常詫異《雷雨》和《日出》的遭遇,它們總是不得已地受着人們的肢解。以前因為戲本的冗長,《雷雨》被斫去了‘序曲’和‘尾聲’,無頭無尾,直挺挺一段軀幹擺在人們眼前。”曹禺還曾&&:“《日出》不演則已,演了,第三幕無論如何應該有……”
同為劇作家,曹禺之女萬方對改編父親作品有着深刻的感受。她和父親的心願一樣,都渴望看到真正讀透劇本、理解原著精神內核、具有深厚藝術造詣功力的導演,以他們的理解、經驗以及高超的導演能力,來呈現曹禺先生的劇作。在她看來,王可然、李六乙兩位熱愛曹禺作品的導演此次的改編可謂真正實現了父親生前的心願。
新版《日出》大膽改編賦予更多人文關懷
“我特別讚賞王可然導演對《日出》的改編。”萬方曾參與電視劇版和歌劇版《日出》的改編,也與王可然合作多次,此次擔任央華版《日出》的文學總監、戲劇構作,充滿默契的二人有不少大膽改動。“這次創作過程中,我們共同討論了《日出》中‘黃省三’這個人物,導演提出一個設想——把‘黃省三’和‘翠喜’這兩個底層小人物一起放到第三幕。”萬方介紹,“我認為這是非常成功的一筆改編,不僅增強了戲劇的衝突和張力,還賦予了作品更多的當代性和人文關懷。我是這個戲的戲劇構作,於是我執筆把這場戲寫了出來。”
新版《日出》的角色也注入了更多新意。萬方&&:“央華版《日出》中的李石清,是我以往從沒見過的李石清。但我覺得這一版把這個人物的陰暗心理、壓抑性格還有狡猾奸詐都挖掘出來了,最後他的那種大爆發,絕對超出了現實主義風格,但恰恰把這個人物最骨子裏的東西表現出來了,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一種表現形式。”萬方補充道,央華版《日出》增加了很多喜劇元素,“我覺得悲喜交加,確實才是戲劇的最高境界。”
對名作的大膽改編,讓王可然收穫頗豐。“改編經典作品不是簡單的複製或模仿,而是要在理解原著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創造出新的藝術生命。”王可然説。
新版《雷雨》實現作者夙願恢復“序幕”“尾聲”
李六乙執導過眾多戲劇經典,他在戲劇上體現的獨到思想和美學精神,常令人耳目一新。他曾排演《原野》《北京人》《日出》《雷雨》等所有曹禺代表作,此次的詮釋更是備受觀眾期待。
這次執導《雷雨》,李六乙秉承“回到曹禺、回到文學、回到戲劇本身”的藝術理念,追求的不僅是一次對原著的再現,更是意在反思與重建中國戲劇美學形態,力求建立屬於這個時代的“表演哲學”。
李六乙透露,這一版《雷雨》去掉了“魯貴”這個角色,但把很多版本都刪去的原著“序幕”和“尾聲”加上了。“《雷雨》的‘序幕’和‘尾聲’對曹禺先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他&&‘想送看戲的人們帶着一種哀靜的心情回家’,並希望能有導演用番功夫來解決‘序幕’和‘尾聲’的問題。”此次,李六乙不僅恢復了“序幕”和“尾聲”,還帶領全劇組逐字逐句地從“序幕”中研究和分析人物。
此外,導演還將絕大多數《雷雨》版本中刪掉的&詞恢復,比如繁漪的一些獨白、周樸園和兒子的對手戲等。“在不同歷史時期,根據不同時代的需求和藝術觀念,對劇本進行刪減,我認為是合理的。但這一次我們重讀劇本時,發現很多過去演出版本中刪掉的&詞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不亞於‘讓天上的雷劈了我吧’這樣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段落。”李六乙&&,“我們認為這是回到曹禺,回到文學的一個前提。”(北京日報記者 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