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 12月16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恢弘歷史中與信仰相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西北歲月〉何以“出圈”》的報道。
“我們就是火種,不管前路多麼艱辛,我們一定會把旗幟傳遞下去,救我中華,萬萬年!”
“革命之路,哪有一帆風順?失敗是成功之母,怕什麼!”
“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
……
90餘年前,大革命失敗後的腥風血雨中,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西北點燃革命火種,全力保留了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全國碩果僅存的一塊完整革命根據地,為黨中央和各路長征紅軍提供了落腳點,成為後來八路軍主力奔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這就是具有“兩點一存”重大歷史意義的陜甘革命根據地。
近期,全景式展現這段波瀾壯闊革命史的電視劇《西北歲月》開播後收視登頂,截至11月29日首輪播出收官時,全劇每集平均收視率3.134%,電視大屏累計收視6.41億戶次。
在電視劇中,一大批風華正茂的革命先輩先後登場,在群眾的擁護與支持下,推動西北革命的偉大進程。他們為人民謀幸福的堅定信仰與不屈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照亮漫漫革命征程,也點亮當下觀眾的心。

再現西北革命史,
填補我國電視劇史上空白
“這是一部填補空白的作品,應該寫!”作為總編劇之一,龍平平還記得,在《西北歲月》立項之初,他心裏就有這樣一種強烈的責任感。
“西北革命史在中國共産黨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陜甘革命根據地又是土地革命戰爭後期我們黨碩果僅存的一塊根據地,正因為有這樣一塊根據地,才有了後面黨中央和各路長征紅軍的落腳點。從這裡再出發,革命力量不斷壯大。一直到1948年3月,黨中央都在陜北,可以説這裡是革命的大本營,也是革命的熔爐。而陜甘寧邊區作為長期存在的革命政權,也為我們黨積累了豐富的執政經驗……”採訪中,龍平平侃侃而談,“這麼重要的一段歷史,怎麼能沒有一部文藝作品去進行全景式的展現?這個空白必須要補上!”説到心中那份責任感的來源,他加重了語氣。
《西北歲月》從1927年開篇到1952年結束,以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波瀾壯闊的西北革命鬥爭史為載體,以習仲勳同志在西北地區成長、工作、生活為主要敘事,聚焦“兩點一存”“保衛延安、保衛黨中央”“主政大西北、建設大西北”三個情節主題,全景式展現了中國共産黨在西北傳播火種、開奠基業的鬥爭歲月,塑造了共産黨人對黨忠誠、堅守信念、實事求是、深入群眾、不負人民的鮮活形象和崇高風範。
“觀看《西北歲月》,讓我對習仲勳同志自1927年投身革命至1952年離開大西北那段非凡光輝的革命歲月和人生歷程有了真實而深入的了解。在我看來,這部劇不僅填補了重大革命題材影視作品在表現西北革命史、陜甘革命根據地建設史方面的創作空白,也是一部真切講述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家習仲勳同志成長歷程的有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的佳作。”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首屆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仲呈祥説。
“我們的編劇團隊一共有十幾個人,大家前前後後打磨了六七年,才合力完成了劇本的創作。”龍平平説,之所以投入這樣多的心血,是為了能客觀全面、實事求是地向觀眾介紹這一意義重大而過程曲折的歷史篇章。
“我們首先要充分地掌握歷史材料。”龍平平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工作,他説,編劇團隊把能夠找到的關於西北革命史的材料,包括西北革命先驅的人物傳記,基本上都找到了。39集的電視劇中,出現了313位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要對他們進行詳略得當、符合史實的形象刻畫和情節安排,紮實的案頭工作是第一步。
全程參與創作、把關的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岳思平已經記不清參加過多少次研討會、修改過多少遍劇本,而在這期間,作為他案頭書的《中國共産黨歷史》《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毛澤東年譜》等書籍已經被翻得起了毛邊,相關章節的劃線和筆記密密麻麻。“嚴格遵照黨史,在敵我友各方的路線、方針、戰略決策和會議內容等重要問題上確鑿有據,電視劇才能真實可信。”岳思平説。
有了紮實的劇本,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用影像講好故事。“創作這樣一部偉大的史詩巨著,猶如打一場大戰、苦戰、硬戰。我們以劇中革命先輩的戰鬥精神、奮鬥精神激勵自己,在創作中沉着應戰、拼盡全力。”回憶起2023年初接到攝製任務時,該劇總導演董亞春感慨不已。
無論導演還是編劇,幾名主創提到最多的一個創作原則就是實事求是,在這樣的前提下,通過完整呈現人物的成長歷程來打動觀眾。
董亞春提到,大的歷史事件和大的歷史背景、歷史走向都不能虛構。比如劇中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和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都是按照權威文獻引用的。
“在藝術創作方面,我們緊緊抓住衝突展開,作了一些戲劇化的處理,讓衝突有了起承轉合,同時在衝突中彰顯人物性格。”例如在陳家坡會議這場戲中,主創團隊就按照歷史人物性格給角色設計了許多精彩的對手戲。會議中,在黃子祥負氣離開會場時,習仲勳忍着傷追出去,一開始是耐心地勸,勸不下來就開始“逼”,告訴他現在走就是逃兵,有了這樣的“激將”,才有了戲劇性的反轉。“這些都是我們在真實史實的基礎上做的藝術處理,既生動展現了人物的特點,也讓人物性格和關係更加清晰。”董亞春説。
清晰的歷史脈絡與真實的歷史細節在劇中鋪陳,勾勒出西北崢嶸歲月,讓塵封的歷史閃爍動人的光芒。“劇中習仲勳找到劉志丹時,激動地用雙手抓住他的雙臂説,‘終於找到你了’,短短六個字,讓我感受到了老一輩革命家們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時的欣喜,也覺得振奮。”追完全劇的陜西照金觀眾朱瑾説。
在互聯網上,觀眾熱烈討論這部電視劇及劇中的歷史:“《西北歲月》不僅僅是一部劇,它是歷史的回聲”“填補了我的知識盲區”“這部劇做到了誠實、樸實、真實,根據地創建之艱辛、戰鬥之殘酷都展現得淋漓盡致”……

原原本本展現一個“追光少年”
逐步成長為一名革命家的真實歷程
從大革命失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這樣的時間跨度下,西北革命史的長卷該從哪一位人物的視角展開?編劇組研究分析得出結論:習仲勳同志應該是這部電視劇的主角。
“他和劉志丹、謝子長一起參與了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創立,21歲當選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後來又出任西北局書記……所以説把習仲勳同志在西北的革命經歷作為敘事主線,是全景式展現西北革命鬥爭史的一個絕佳角度。”龍平平説。
劇本創作之初,龍平平提出要從習仲勳同志少年時代的經歷講起,在查閱史料的過程中,他被這個“追光少年”深深打動。
“殘酷”,龍平平用這個詞來形容少年習仲勳面對的革命鬥爭環境。“大革命失敗時,他14歲,很多人紛紛脫黨,他卻堅決要求入黨,15歲被捕入獄、險些犧牲,即便這樣還是義無反顧地加入共産黨、堅持革命。在最艱苦的條件下,在敵人的白色恐怖之下,他也沒有放棄追求真理。設身處地思考,這是多麼強大的信仰力量在支撐着他!”
主創人員都覺得,不需要刻意渲染,只要在史料的支撐之下,原原本本地展現主人公從一個“追光少年”逐步成長為一名革命家的真實歷程,就足以打動人心。
除了“追光少年”,龍平平提到的另一個關鍵詞是“群眾領袖”。《西北歲月》播出後,許多觀眾點讚,説這部劇“集集有金句”,對此,主創人員&&,很多“金句”就是習仲勳同志或劇中其他歷史人物的原話。讓龍平平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這樣生動質樸又飽含深情的表達,就是習仲勳同志任綏德地委書記時的原話。在劇中,這句話出現了很多次,“因為這種人民情懷深深地扎根在他的思想中,他是一個真正的人民公僕。毛主席説他把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習仲勳同志反反復復地講,黨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我們黨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在習仲勳同志這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所以我們也把共産黨人的人民情懷作為貫穿全劇的一個主題”。
龍平平説,從史實出發,劇中的習仲勳同志總是以寬厚溫和的形象出現,只有當人民利益受到侵犯的時候,他才會發怒。遊擊隊員中的壞分子殺了老百姓的羊,他氣得一腳把桌子踢翻。所謂的“貧農團主任”姚二尕,帶着一群小混混假借土改名義橫行鄉里,揚言要用安文欽先生的藏書《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燒炕”,聽到習書記説要撤了他,還辯稱自己這個“主任”當得“好着呢嘛”。聽完這話,劇中習仲勳同志的飾演者靳東,用陜西口音罵出一句&詞:“好個屁!”在網絡上,許多觀眾對這句生活化的&詞印象深刻,一句衝口而出的怒語,讓習仲勳同志“從群眾中走來的群眾領袖”形象立了起來。
龍平平説,在劇中像這樣的細節刻畫還有很多,“習仲勳同志是農民出身,對農民有天然的親密感。所以你看劇中會有這樣的情節,他每到一處,先到田地上抓一把土,把土揉碎了,聞一聞,就知道這地是不是缺肥了……”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所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研究員趙衛防提到,不同於以前一些同題材影視作品對這些歷史人物私人感情的回避,《西北歲月》對習仲勳和齊心愛情的描寫十分細緻。“這一部分的描摹讓習仲勳這個人物立體豐滿,同時也表現出了共産黨人對幸福的追求。他們既有普通人人性的溫暖,同時又具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影視劇中這樣的偉人形象,才更符合歷史的真實。”
關於情感戲,董亞春説:“那個年代的情感交流是很內斂的,兩個人談話沒有‘愛’字,但眼中是充滿愛的。愛慕敬仰通過表情和眼神表現出來,就算嘴上不説,觀眾也能感覺到。”
有網友將劇中的部分情感戲剪輯成一段短視頻,題為《什麼是真正的革命浪漫主義》。“夫妻互稱同志,真的是一種信仰的甜!”“浪漫的革命伴侶!”“是革命的模範夫妻,也是偉大的共産主義戰士!”……在短視頻評論區,觀眾紛紛留言。
龍平平覺得,這説明大家看懂了主創團隊描繪這段革命愛情故事的初衷。創作時讀相關人物傳記,龍平平時常感慨,這對夫妻有着革命者之間的奇妙緣分。“習仲勳同志15歲入黨,齊心同志也是15歲入黨。”兩位擁有堅定信仰的共産黨員,在革命鬥爭歲月中相識相知,在一封封書信中增進了解,最終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走到一起,牽手一生;即便因為革命事業需要,一度分隔兩地,他們的心也始終在一起。“劇本創作根本上還是寫人,革命伉儷之間真實、美好、偉大的愛情,非常值得通過劇集傳遞給所有觀眾。”

理想信念與人性閃光引發共鳴
每戰必身先士卒的謝子長在生命的終點還要聞一聞火藥味;聽到久別的女兒略帶羞怯地叫了聲“爸”,劉志丹難掩淚水;面對倒賣糧食、欺壓百姓的賈鄉長,習仲勳怒斥“老百姓餓肚子,你自己大發橫財,壞到了極點!”……在《西北歲月》中,革命先輩們在喜怒哀樂的情感細節中“活”了起來,他們不僅有堅定的信念和英勇的精神,更閃爍着感人的人性光輝。
董亞春&&,《西北歲月》以人物推動故事,展開大西北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劇中400余名角色出場,其中真實革命歷史人物超過300名,“但寫人一定不能靠歷史素材的堆砌和事件的羅列,而要通過故事、行動、語言細節,讓觀眾從中感受到一種精神,激發出一種力量”。
“習仲勳同志和老百姓情同手足,就是他的人物特點,這個必須抓住。”董亞春説。為了讓劇情更為精彩、飽滿,真實的歷史人物之外,《西北歲月》還刻畫了幾十個虛構人物,讓許多觀眾潸然淚下的李老栓一家就是代表。李老栓是地地道道的陜西農民,平時種地産糧補給部隊,戰時&&部隊運輸物資,無條件地支持為人民帶來希望的中國共産黨。在劇中,習仲勳親切地喚這位老人“乾大”。
“這家人沒有原型,或者説他們的原型就是千千萬萬的陜北人民。”談及這段創作過程,龍平平感慨良多,“李老栓一家五口,三個兒子大娃、二娃、三娃在不同階段參加革命,都犧牲了……説實話,我寫的時候也很心疼。”龍平平告訴記者,寫到三娃的時候,他猶豫了,這個可愛的年輕人剛剛談了對象,真的要讓他犧牲在戰場上嗎?但後來,龍平平沒有改變劇情的走向。在那段烽火歲月中,老區人家“八子參軍”全部犧牲的故事真實存在,“這就是那個年代,為了支持黨的革命事業,人民毫無保留地付出。”龍平平流着淚寫下了李老栓一家的故事。當《西北歲月》正式播出,李家三位烈士的墓出現在屏幕上,靳東飾演的習仲勳帶着家人,深情地為烈士擦拭墓碑的時候,龍平平又一次落淚了。
“我們今天説‘照金精神’,了解那段歷史就會發現,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革命根據地,面積並不大,在敵人的‘圍剿’中勉力支撐極為不易。劉志丹同志為了保持革命有生力量,幾次帶領部隊跳出包圍圈;年輕的習仲勳同志,三次選擇留守根據地。説實話,敵人的進攻那麼猛烈,留下來就是九死一生,幾乎看不到生的希望,但他都堅持留下來了……”龍平平説,創作劇本的過程中,他常常熱淚盈眶,“這不就是我們説的那句話嗎,共産黨員是特殊材料製成的!”
劇中,劉志丹與習仲勳在昏暗的房間中,就着煤油燈微弱的光亮研究政策,啃着火烤的柿餅,憧憬起革命勝利後百姓的生活:“咱還得讓老百姓啊,天天吃餃子。”“什麼餡的啊,素餡的還是肉餡的?”“當然是肉餡的!”兩位身處險惡環境的革命者沉浸在遐想的喜悅中,燭火映亮了他們樂觀自信的臉龐。在網絡&&,電視劇播放這一場景時,屏幕上“今日盛世如您所願”“報告先輩:革命勝利了,群眾現在天天可以吃上餃子,肉餡的……”等彈幕紛紛飄過。歷史與現實、革命先輩與當代青年在此刻相互對話。
“《西北歲月》通過細膩描繪人物個性特點和捕捉人物內心世界,將故事講述得紮實而精彩,每一個故事情節都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深刻的歷史背景。”陜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張阿利説,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重大歷史事件中演繹着驚心動魄的故事,真實的歷史事件與人物相互輝映,劇情設計跌宕起伏,衝突與高潮不斷,充滿了藝術感染力,讓觀眾沉浸其中。
因為有了情感的共鳴,劇中的&詞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實事求是就是最大的黨性”“不走群眾路線就不是真正的共産黨員”……這既是革命先輩的所思,也是當代群眾的所感。

紀實風格與真實細節
呈現歷史樣貌增加沉浸感
崢嶸的西北革命歲月已過去多年,如何呈現真實的歷史場景,讓觀眾能夠走進那個艱難困苦與革命浪漫主義並存的年代?董亞春&&,該劇整體定位為紀實風格,從演員甄選、美術置景、人物形象、服裝道具等各方面都作了歷史考證,不僅從細節處還原歷史,還要展現當時人們心中的陜北面貌,讓觀眾感受到當年的氛圍。
西北最典型特點是黃土高原、窯洞、山坡,溝壑縱橫。土黃色的背景下,演員臉上都有點“高原紅”,裸露着風吹日曬的皮膚,穿着打補丁的舊衣服,偶爾穿插着陜北話、陜北民歌,西北風貌撲面而來。
“茅草房、水缸、玉米、草堆、枯樹等高度還原西北農村的布景,歷經風吹日曬、皮膚黝黑的人物形象與之融為一體,讓觀眾更有代入感。”趙衛防説。
《西北歲月》首集播出時,就有彈幕&&“這個關中的院子太真實了”“好久沒看過這麼樸實的場景了”“大西北的遼闊與壯美,在鏡頭下展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真實質樸的場景貫穿全劇。
作為一部時間跨度長達25年的革命歷史劇,《西北歲月》涉及地域範圍廣泛,場景多達近千個。由於全國範圍內沒有適合拍攝的現成場地,包括中共中央西北局、中共綏德地委、楊家溝扶風寨、延安城門及街道、甘肅哈達鋪等場景都是由劇組設計、集中搭建的。為此,美術組研究了陜西關中和陜北的老照片、回憶錄等大量歷史資料,讓各個場景及場景中的陳設、沙盤、地圖、電報、報紙、文書等都符合歷史,經得起實景特寫展示。
為了真實生動呈現習仲勳同志的藝術形象,主演靳東不僅認真學習、研讀了大量西北革命歷史文獻和關於習仲勳同志的史料、傳記,還在寶塔山下、延河兩岸尋訪革命舊址,感悟革命歷史。
“劇情富有張力、故事節奏張弛有度,線性敘述將歷史事件娓娓道來,成熟的現代影視表現方法的運用成為《西北歲月》吸引觀眾的保障。”趙衛防説。
董亞春提到了一場令他印象深刻的戲。“那場戲中,劉志丹、習仲勳等人都被關在大牢裏,那是生死關頭,所有人都情緒低落。飾演劉志丹的演員於和偉提出在這時應當唱首歌,來展現革命者的樂觀主義和勇氣,於是他就帶着大家唱了一首陜北民歌。但就在這時,有人從牢裏被拉了出去,結局不言而喻。通過唱歌來展現浪漫情懷,同時也襯托鬥爭的殘酷,這一幕令人拍案叫絕。”
播出後,《西北歲月》受到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喜愛。豆瓣用戶“cj”發布了一篇其長輩的劇評並&&,“能感受到長輩對這部作品和那一代人所獻身的事業的高度認同。希望《西北歲月》這樣的劇集能夠越來越多,讓不同代際的觀眾都能從中取得收穫。”
《西北歲月》以李大釗同志就義,少年習仲勳朗誦《青春》開篇,因為在主創看來,一個覺醒了的少年,從“追光”到“成為光”的故事最能引起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的共鳴。
“文藝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業和生活、順境和逆境、夢想和期望、愛和恨,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藝作品中找到啟迪。”業內人士&&,近年來,以《西北歲月》《覺醒年代》《功勳》等為代表的現實主義主旋律影視作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製作用心用情,既弘揚了歷史,又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奮鬥激情。今後,要進一步整合主管單位、創作團隊、播出&&等要素,形成合力,適應新時代、新&&、新觀眾的發展趨勢,推動主旋律作品在題材內容和表達方式上創新,創作出更多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