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劇《我是刑警》扎根現實,用直擊人心的真實感和紀實性,描繪了奮戰在一線的刑警身上的英勇與擔當。劇中,沒有全知全能的神探,只有日夜堅守的使命感,為了破案,刑警們不斷通過開會、聊天進行推理,儘管有觀眾認為“對話多,節奏慢”,但當年的老刑警則&&,那個時候的刑警樣貌和辦案過程就是如此,只不過現在的觀眾看到更多的是角色被美化後的刑偵劇。破除了濾鏡,《我是刑警》真的非常行!
要拍好刑警的故事,必須要扎根生活。為了呈現15樁大案要案的偵破過程,深挖細節,劇組歷經6年製作磨礪,跨越重慶、山西、黑龍江等5地1萬多公里,深入全國15個省區縣的基層刑警隊進行創作采風、故事蒐集和體驗生活,整理各類訪談達200萬字。拍攝時,全劇873個場景幾乎無重復,盡數呈現35年基層奮鬥歷程。
在這樣的基礎上,故事也就立體起來了。一開場便是大雪漫天,過年前夕老百姓與警察的對話,街頭兩塊錢的麵條,辦公室裏看起來挂了許久的橫幅、嘀嗒嘀嗒的鐘錶聲,警察徹夜蹲守時眉毛上挂着的冰花,還有群演身上的一件件上了點“歲數”的毛領皮大衣,以及毛坎肩……讓人瞬間回到20世紀90年代。有觀眾&&“除了劇中刑警通宵開會不抽煙只嗑瓜子之外,哪哪都好,當然,抽煙不健康,刑警也要與時俱進”。對於刑警來説,任何蛛絲馬跡都是破案的線索;對於刑偵題材的電視劇來説,工作和生活細節一樣決定着作品的成敗。
在影像氣質方面,《我是刑警》也用“粗顆粒”的真實感為觀眾呈現返璞歸真的質感,尤其當《少年壯志不言愁》在該片第一集片尾中唱響時,“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風霜雪雨搏激流……”一下子把大家拉回當年看《重案六組》《便衣警察》等刑偵劇的感覺,有觀眾甚至還&&“這劇比《重案六組》還重案”。
相比很多刑偵劇,要麼見事不見人,要麼便塑造一個天賦異稟的神探形象,《我是刑警》則是以大群像的表現方式,刻畫出不同的基層刑警形象。沒有主角光環,劇中秦川、陶維志、武英德、曹忠恕等刑偵專家和一線刑警都是“主角”,破案不是依賴某一個人的靈光乍現,而是靠每一名基層刑警無數次的走訪、摸排、試錯,最終找到線索、揪出真兇。
破案過程中,既有路徑模擬、走訪摸排、彈道痕跡勘察、法醫檢驗等專業手段,也有一線刑警的破案思維與技巧,如刑事技術專家曹忠恕和法醫專家王德倫的關鍵貢獻,為案件偵破帶來重要轉機;秦川、葉茂生、杜逢春的大膽假設與小心求證,始終保持着破案的希望之光。通過這些破案手段的呈現,不僅帶着觀眾抽絲剝繭,逐步走近真相,同時也呈現了秦川和師傅、戰友以及成長的後代之間對警察精神的傳承接力。
此外,該劇還與時俱進地聚焦典型案件與科技手段的深度結合,DNA檢測、監控分析、大數據等刑偵技術手段的進步,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浪潮中,全面展現中國刑偵事業從人工排查到科技賦能的跨越式發展,新一代刑警以更加先進的技術手段打造出一支現代化、專業化的刑偵隊伍。
把真實的刑警工作和生活呈現在觀眾面前,讓人們在破案獵奇的過程中,對刑警充滿敬意,深知自己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是這些為了保衛人民、保衛百姓、尋求正義的刑警給予的。◆吳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