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劇照
在抗美援朝的崢嶸歲月裏,上甘嶺戰役可謂最為悲壯慘烈、可歌可泣的篇章之一。以往不乏文藝作品聚焦這一戰役,尤其是1956年上映的電影《上甘嶺》,成為形塑幾代人集體記憶的經典之作。在上甘嶺戰役72周年之際,電視劇《上甘嶺》開播。該劇從當代人的審美與視角出發,以精良的藝術手法構建了一部立體式、全景式的戰爭史詩,塑造了一批富有典型意義的英雄人物,以此重新叩訪歷史硝煙。
宏微交織與莊諧雜糅
近年來,抗美援朝題材影視劇涌現出一批手法多樣、視角多元的佳作,如電影《狙擊手》《長津湖》《志願軍:存亡之戰》,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功勳·能文能武李延年》等。電視劇《上甘嶺》的出現,對這一題材形成了有力的補充。
從敘事手法上來看,宏微交織是該劇的顯著特色。該劇將上甘嶺戰役的來龍去脈、雙方的攻守轉換講述得絲絲入扣,同時將這一方寸之地上的慘酷戰事放置在板門店談判、美國大選等更大範圍的國際政治博弈中,在揭露了戰爭與政治的複雜糾葛的同時,也展現出宏闊的創作視野。創作者用大量的史料和可信的情節,重述了一段邏輯縝密、脈絡清晰、主題鮮明的整體性歷史。
與此同時,該劇在宏大與整體的書寫中也兼顧日常與細節的描畫。戰場上的橄欖球賽、八連戰士們艱辛的坑道生活、段顯峰父女的生活往事……這些細枝末節的融入讓革命歷史具備了豐富的生活肌理與情感張力。從宏觀的國際博弈到中觀的戰役全局再到微觀的日常細節,該劇由此成功構建了一部層次分明的全景史詩。
上甘嶺戰役的底色無疑是悲愴的,但該劇沒有一味地以悲寫悲,而是有意點綴了許多喜劇元素,進而形成了一種莊中有諧、悲喜雜糅的美學風格。該劇塑造了胡滿倉、范元寶等一批帶有喜劇色彩的人物,同時加入了戰友們討論如何烹飪范元寶的松鼠、戰士們在坑道斷水的情況下只能自我調侃“喝光榮茶、立國際功”等橋段。這種以喜寫悲的手法,拉近了英雄人物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得他們身上所展露的慷慨無畏的悲劇性崇高精神更易引發觀眾的共情與共鳴。
藝術虛構與歷史真實相交融
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的創作,常常面臨如何呈現歷史真實的問題。尤其是在影像産品日益成為重要歷史媒介的今天,這個問題就變得尤為迫切與重要。在這方面,《上甘嶺》既注重歷史現場與真實人物的描摹,又兼顧虛構人物與藝術細節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首先,該劇在當代電影工業與技術的保障下,充分再現了上甘嶺戰役的歷史情境。從坑道構築、武器裝備等戰爭場景的還原,到人物的服裝、&詞、舉止等細節的呈現,都力求符合彼時的歷史語境。劇中,敵我雙方的炮火對壘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喀秋莎”火箭炮密集劃過天幕,成為近年來熒屏上令人難忘的戰爭奇觀。影片對於15軍軍長秦基偉等諸多真實歷史人物的塑造也可圈可點,對於黃繼光、邱少雲等英雄犧牲場景的再現,再一次激活了人們早已刻骨銘心的記憶。
其次,影片還充分調動藝術虛構的力量,在編織情節的同時虛構了一群性格各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智勇雙全的核心人物——隨軍參謀段顯峰的塑造。作為軍事學院助教的他毅然棄筆從戎,將滿腹軍事理論應用於戰場之上,以其高超的謀斷與堅定的信念感召着周圍的將士。作為在許多原型人物基礎上提煉而成的典型形象,段顯峰這一人物既勾連了志願軍高層的運籌帷幄,又直觀地展現出前線戰士們的衝鋒陷陣。他與木訥執拗的雙喜、看似怯懦的范元寶、風趣幽默的胡滿倉、堅韌溫婉的杜文錦等諸多人物一起,織就了上甘嶺戰役的精神光譜。
當代視野下的歷史重述
需要進一步看到的是,電視劇《上甘嶺》並不只是再現了上甘嶺戰役的戰爭全貌,它立足新時代語境對於革命歷史進行了創造性的重述與轉換,展現出顯著的當代視野。
這種當代視野一方面體現在立足當下國族命運與社會發展趨勢去重新觀照歷史。例如,作為貫穿全劇的核心人物,段顯峰被塑造為一位能文能武的知識分子形象,在激烈殘酷的戰爭前線仍然苦心孤詣調動科學知識、破解軍事難題,最終在步炮協同作戰方面取得了卓然的成效。顯然,創作者試圖向我們印證,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憑藉的不只是捨生忘死的無畏精神,也在於專業智慧的支撐。借由這一形象,知識分子被重新想象與塑造為歷史的主體。
該劇的當代視野還體現在對當代受眾情感結構的觸發上。這尤其體現在段顯峰這一人物形象的獨特性上——他實質上是一位聯通歷史與當下的新型革命者形象,是當代觀眾理想主義與國族情懷的化身與投影。一個明顯的細節是,在黃繼光犧牲的場景裏,創作者特意安排段顯峰親眼見證了這一幕——他充當了熒幕前觀眾的眼睛。這正是該劇最重要的意義所在:到歷史深處去尋找共同的記憶與價值,以此更好地面向未來。
(李寧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