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師列傳·大唐詩人傳》開播 與“唐代頂流”交朋友是什麼感受-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1/08 09:05:51
來源:文匯報

《宗師列傳·大唐詩人傳》開播 與“唐代頂流”交朋友是什麼感受

字體:

  “終於等到唐代詩人更新朋友圈了,早就想和這些天才朋友同頻共振”“一本活起來的《唐詩三百首》,行走的唐代頂流”“邊看綜藝邊做筆記,這是中國人專屬的學習型浪漫”……日前,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推出的大型文化綜藝節目《宗師列傳·大唐詩人傳》開播,首播即獲廣泛關注。

  第一季《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曾以珠璣之姿,繪就東方氣韻的大美畫卷。如今第二季繼續深耕“沉浸式實景演繹+電影化拍攝+AI賦能文旅體驗”的核心模式,再邀觀眾踏上詩意之旅,聆聽跨越千年的詩意迴響。節目攜手專家學者,直擊名篇誕生瞬間,以工筆細描勾勒出王勃、孟浩然、王昌齡、李白、王維、杜甫、岑參、白居易、李賀、杜牧、李商隱等11位唐代大詩人波瀾壯闊的生命畫卷。在他們的文學才情、壯志豪情、愛國真情裏,人們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悠遠意境,找尋穿越時空的情感共鳴,中華民族文化性格再一次鮮活地透過屏幕與觀眾、網友相逢。

  多媒體創新表達,激發審美共振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對中國人來説,牙牙學語時,唐詩給予了孩童關於世界最初的想象;人到中年,唐詩又賦予生活際遇、人生況味恰如其分的表達,常在言談間成為不經意的“嘴替”。可以説,唐詩是編寫進中華民族基因的文學代碼,節目正是抓住生生不息的“唐詩之路”,大膽創新,巧用視聽語言及多元化呈現視野,推動當下年輕人與傳統詩詞審美共振,更好感悟中國文化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宗師列傳·大唐詩人傳》開篇,主持人撒貝寧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谷曙光、中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楊雨組成探訪團,穿越回“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初唐,沿着“初唐四傑”的人生軌跡出發,尋訪千年文脈。

  大唐初期,“宮體詩”以繁複華麗、細膩纏綿的風格佔據着文壇的主流地位。“初唐四傑”橫空出世帶來了唐代詩壇的變革浪潮,他們堅信詩歌的靈魂不在於辭藻的堆砌,而在於心靈之聲的自由流淌,必須融入生命的真摯體驗與思想的深刻洞察。

  節目中,探訪團走進長安平康坊,親見“元日引見”學子如潮;在曲水宴之雅集,直面四傑因才情引致的輿論波瀾;在崇文坊旅店和王勃交心暢談,共溯四傑風骨;又在滕王閣見證千古第一駢文《滕王閣序》的誕生……而“天才少年,一時瑜亮”“長安得意,運命不濟”等不輸電影級拍攝製作的影視化演繹,鋪開具有沉浸感的時空畫卷,詩、詩人、時代大事件交織串聯,觀眾在“穿越實景探訪”與“影視化片段”中自由穿梭,窺見長安城中的氣節、風骨、情懷和胸襟。

  開啟雙向奔赴,回答時代之問

  來自千年前的聲音為何能直擊今人內心,又如何長留心間、代代迴響?《宗師列傳·大唐詩人傳》從文化根脈上尋找傳承邏輯,再將唐詩、詩人、時代大事件,通過創新表達交織串聯,引領觀眾時光穿梭,一窺長安城中的大唐風貌、歷千年流轉在民族精神裏的氣節風骨。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摯友之情、“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積極進取、亦有“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情萬丈等,詩人們揮毫潑墨,以筆為劍、以情為引。在學者看來,這些詩句流傳至今,在乎中華精神、中華文脈之不朽,是滋養人們精神、塑造個人情操、堅定理想信念的“根”與“魂”。

  節目特別之處,還在於它架設了一座跨越千年的雙向橋梁,讓歷史與現實交織成一幅流動的文化長卷。主持人不僅帶領探訪團以“今人”身份穿越千年,與觀眾一起沉浸式感受詩韻芳華,還“反客為主”,邀請王勃以“古人”之姿回到今天的江西故地重游。在勝地猶在的滕王閣,人們可以看到3D動態全息投影還原滕王閣的29次修建,還可以漫步王勃廣場,看江西的科研工作者們用自主研發的LED技術點亮璀璨南昌。

  如此古今“雙向穿越”的巧思,營造出“文心相通、古今共鳴”的文化磁場,讓唐詩與今人的生活遙相呼應,成為能夠述説當下的今人之詩。(記者 王彥)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