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據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籌建人、有“奇蹟校長”之稱的張桂梅真實事跡改編的電視劇《山花爛漫時》引發廣泛好評。作品跳脫出一般英模人物傳記的敘事窠臼,堅持從泥土裏開掘人物和故事,用細膩的筆觸描寫張桂梅以及華坪女高學生們敢於面對艱難、攀登不止的堅韌精神,兼具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手法,是近期少有的真正展現現實主義精神力量的佳作。
近年來,現實題材電視劇已經成為劇集創作的最主要類型,但有些劇集在內容上卻有凌空懸浮的“偽現實主義”之風,比如某些都市劇為了迎合受眾,刻意展現的“中産生活”困難脫離生活實際,顯得虛假;某些職場劇中更是缺乏對職場基本常識的認知,被觀眾詬病。《山花爛漫時》從本質上講是一部女性題材的創業劇,同時也兼具了農村題材劇、校園劇幾種類型,這些類型都是現實題材“偽現實”“懸浮風”的重災區,但是《山花爛漫時》不僅沒有重蹈懸浮的覆轍,反而為這幾種題材類型劇集樹立了新的標杆。
縱觀這部劇的成功之處,最重要的在於它始終牢牢抓住了張桂梅這個人物的精神內核——那就是堅守自己的精神信仰,為了實現理想而排除萬難、奮不顧身的堅韌精神,這種精神不靠常見的轟轟烈烈的大場面襯托,而是通過常人看來非常瑣碎的小事來表現。比如表現華坪女子高中招生問題:如何找到那些在大山深處被困守在家裏、等着嫁人生子的女孩?找到後如何説服那些思想頑固的家長,特別是大男子主義的父親?劇中張桂梅帶着華坪女子高中新招的幾位年輕教師,深一腳淺一腳走進大山偏遠的農村,走進一個個低矮昏暗的房子,吃的是難以下咽的飯菜,面對家長的詰難與不解,張桂梅耐心説服。為了找來001號的穀雨,她甚至給她的酒鬼父親寫下了3萬元的欠條……而招來學生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張桂梅後面還要為了修建教學樓、學校運轉、加蓋食堂和廁所,不斷外出化緣,受盡冷眼嘲諷。哪一項不是壓得人喘不過氣的大山?所謂“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更何況是一位年過五旬的女性。張桂梅硬是靠着一雙風風火火又略顯蹣跚的腳、一張直爽厲害又時常顫巍沉默的嘴,把這些困難一一解決,像愚公一樣搬開這一座座大山。這部劇好看就好看在,把她身上的那股韌勁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由衷敬佩——這也是電視劇版超越電影版之所在。
孔夫子講“有教無類”,但是並沒有回答如何能免費為那些弱勢群體“有教無類”。而張桂梅不僅僅平等對待每一位女學生,更像母親一樣,將她們一個個從生活的泥污中提拔上來,因為她堅信“女孩子,是多麼美好的生命”。身為凡身卻懷聖心,巾幗卻不讓鬚眉,這就是張桂梅最偉大的地方。這部劇就是抓住了這個最重要的內核,用簡練、克制又極具審美的藝術化手法處理,將寫實手法推向了更深的層次,是近期現實主義創作的最大收穫。
什麼是真正的現實主義?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定義。從這部作品來看,那就是首先要敢於展現真正的問題。重男輕女的問題何止在農村,它深入在社會的不同角落。女性在家庭、職場中面對赤裸裸的壓迫和歧視,這些在劇中都有表現。現實主義不僅展示問題與矛盾,還要細緻展現主人公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大寫意般地回避過程,刻意營造皆大歡喜的結局。比如劇中學校開學了,但是學生們遲遲未到,直到最後才有幾個學生滿身雨水泥濘艱難到來,張桂梅馬上組織教師去大山裏把餘下的學生一個個接出來,同時請求上級領導派車。劇中老師們在大雨天裏推着車、牽着手,學生們穿着露腳趾的鞋子踏過泥濘、攀過山坡、走過木橋,不再需要任何語言就能説明環境的惡劣;而老師和學生們同心相向走出大山、走出泥濘的過程所彰顯出來的精神力量,配合激昂澎湃的音樂,産生了震撼人心的審美力量。這樣的場面還很多。這並非作品刻意煽情,而是老老實實遵守了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從泥土芳香中展示提煉真實的細節,以超拔崇高的精神力量召喚出集體情感震顫,實現深刻的情感共鳴。
時至今日,現實主義有很多定義和分類,但是真正的現實主義內核,就是要真實再現泥污困境中的人物充滿主動性的掙扎奮鬥,而非白描式、被動式地展現現實污濁,讓人看不到希望。《山花爛漫時》正是從時代典型模範人物身上提取時代精神,不拔高、不虛浮,用超越現實、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指引人、鼓舞人,這才是時代和觀眾所需要的現實主義精神。
(作者胡祥,影評人、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