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産電視劇:留存一個偉大時代的風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0/16 09:00:17
來源:文匯報

滬産電視劇:留存一個偉大時代的風貌

字體:

  在不久前揭曉的第34屆電視劇“飛天獎”評選中,上海出品的《繁花》《三體》《風吹半夏》《超越》榮獲優秀電視劇獎。 其中,《繁花》對上海股市、外貿商業與百姓生活的魅力展現,進一步拓展了城市改革題材。

  《超越》在在北京成功申辦冬季奧運會的歷史背景中,講述了輪滑少女陳冕從一個非專業選手,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進入國家隊成為主力隊員,出征冬奧賽場、為國爭光的故事。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風吹半夏》等女性題材作品,映現了滬産電視劇中“她題材”高度活躍的創作態勢。圖為《風吹半夏》劇照。

  科幻劇方面,《三體》將宏大奇幻的想象世界和具體可感的時代背景、厚重深刻的歷史文化結合起來,創造性地實現了現實和未來的完美融匯,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劇美學。

  在不久前揭曉的第34屆電視劇“飛天獎”評選中,上海出品的《繁花》《三體》《風吹半夏》《超越》榮獲優秀電視劇獎。實際上,歷來作為中國電視劇創作生産重鎮的上海,不但曾經創作出《圍城》《上海一家人》《十六歲的花季》《孽債》等彪炳中國電視劇史冊的經典作品,更重要的是,自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以來,滬産電視劇立足偉大時代,創造性地講述中國式現代化故事,努力攀登電視劇藝術高峰,為廣大觀眾提供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視飛天獎、金鷹獎、白玉蘭獎等評選中屢獲佳績,充分彰顯了在總書記講話精神指引下滬産電視劇創作所取得的成就。

  勇立時代潮頭,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多重維度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與國脈相連。滬産電視劇的成功,根源來自於這個偉大的時代。“文變染乎世情,興廢係乎時序”,此之謂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國式現代化事業五彩斑斕的當代實踐,給予了滬産電視劇無窮無盡的創作源泉,體現在多種類型題材電視劇的百花齊放上。

  重大主題電視劇異軍突起,改寫了滬産電視劇的文化版圖。近十年來,我國連續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時代的風雲際會使得滬産電視劇創作者獲得了一個以上海為基點回望歷史描摹當下的重要創作機遇,創作生産出了一批高質量、高熱度、高滿意度的優秀電視劇作品,為這些特殊歷史節點“獻禮”並持續引發收視熱潮。

  《光榮與夢想》以創新的敘事手段,講述從中國共産黨誕生到抗美援朝30年的重大歷史,讓偉人的革命理想和情感世界相映生輝,完成了對黨史和新中國史的藝術再現。《破曉東方》描寫了上海解放之後另一種沒有刀光劍影卻驚心動魄的建設戰爭,有力地闡明了中國共産黨人從革命者到建設者轉變的不凡歷程。《大江大河》系列矚目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以宋家姐弟為核心,通過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故事,生動書寫了改革開放給普通人帶來的深刻命運變革和情感變遷,以此折射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奮鬥精神。

  《功勳》為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樹碑立傳,集中展現他們取得偉大成就的艱難歷程和高光時刻,譜寫了一曲為國奉獻的忠誠之歌。《在一起》通過10個取材抗疫期間小人物的真人真事,描繪出一幅中國抗疫全景圖,展現了在重大社會災難的考驗面前我們黨和國家秉持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和中國人民休戚與共、團結一心、勇於奉獻、不怕犧牲的偉大抗疫精神。

  此外,在重大主題電視劇創作上,滬産電視劇也展現了開創性的藝術視野。《特赦1959》聚焦解放戰爭後國民黨戰俘思想改造的經過,回答了戰俘心中久久回蕩的“我們為什麼會輸”的疑問,以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故事説明了中國共産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取得戰爭勝利和建設新中國的力量源泉,正在於“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同時該劇也展現了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埃博拉前線》將視野投向國際舞&,開啟了援外題材電視劇的新道路,通過病毒學家鄭書鵬和他所在的中國援非醫療隊成功抗擊埃博拉病毒,完成援非醫療任務的故事,書寫了中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三體》則使得科幻劇在中國首次成為爆款出圈,開創了中國電視劇的新類型,是重大未來題材電視劇的標杆之作。這些作品,涵蓋了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以及新時代以來的重大題材內容,從而形成一部栩栩如生的共和國影像史,彰顯了滬産電視劇超越了對小世界的書寫取向,展現出更宏闊的歷史意識與藝術視野。

  善於關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長於書寫人世間的酸甜苦辣,以“小”見“大”,是滬産電視劇的優良傳統。這十年來,也有一大批優秀作品在繼承這一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創作實績,比較鮮明地體現在《小歡喜》《小別離》《小舍得》《小敏家》《少年派》《安家》《心居》等“小”“家”系列作品中。

  這些都市劇緊扣當代社會老百姓關心的話題,囊括家庭、婚戀、職場、教育、住房、養老等多元故事議題,以源於生活的真實事件創建故事藍本,在“小”語境的敘事觀察中拼湊出“大”語境的完整社會風貌。更為重要的是在這種從“小”到“大”故事升遷中,滲透出樂觀溫暖的價值基調,給人以精神撫慰和未來信心。同時,這些作品也比較充分地展現了滬産電視劇的地域特色,強化了滬産電視劇的品牌形象。

  如果説重大主題電視劇側重於“大”,都市劇偏向於“小”,那麼滬産電視劇還有一些作品就介乎兩者之間,如《大浦東》《繁花》《城中之城》《平凡的世界》《人生之路》《風吹半夏》《大博弈》等。從題材類型上來看,他們大多屬於改革題材電視劇,又可細分為三。一者聚焦城市改革。《大浦東》從一張“飛樂股票”開始,藝術再現了金融業在中國改革開放中的重要作用,開拓了電視劇的題材領域。此後,《繁花》對上海股市、外貿商業與百姓生活的魅力展現,《城中之城》對金融業與實體經濟之間複雜關係的揭示,都進一步拓展了此類題材。二者聚焦農村改革。《平凡的世界》對1980年代農村改革的深入挖掘,《人生之路》對從農村到上海大都市的延伸補寫,都再現了中國農村、農民和農業的歷史性發展變遷。三者聚焦工商業改革。《風吹半夏》首次從一個女性的角度切入,展現了一個另類的商海浮沉的故事。《大博弈》則從一個百年老廠“北機廠”從瀕臨破産到涅槃新生的歷史,描寫中國企業的自我革新和創新發展。

  除此之外,滬産電視劇在女性題材方面有《三十而已》《二十不惑》《愛情而已》《加油,媽媽》等代表作品;在年代劇方面,有《老中醫》《老酒館》等重量級作品;在古裝題材方面,也不斷推出《花千骨》《楚喬傳》《天盛長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慶餘年》《宸汐緣》《夢華錄》等大熱作品;同時,《突圍》《獵狐》《特戰榮耀》等也在各自題材領域形成收視高點,呈現出多題材類型同步繁榮的可喜局面,書寫了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多重維度。

  以人民為中心,用心用情將百姓塑造成影像藝術的表現主體

  以人民為中心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原則。《講話》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因此,包括電視劇在內的文藝就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近十年來,滬産電視劇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觀和以人為中心的藝術觀很好地結合起來,既獲得了觀眾的認可,也收穫了管理部門和業界的肯定。

  反映時代要求,以普通百姓為電視劇的主角,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滬産電視劇的鮮明特色,這尤其典型地體現在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創作中。中國式現代化的當代實踐,是黨領導下的人民改天換地的偉大事業。滬産電視劇緊緊抓住這“舞&”上的主角,將他們塑造成影像藝術的表現主體。

  《小歡喜》《小別離》《小舍得》這類以“小”為標籤的教育題材電視劇,不僅對社會熱點話題進行小切口的擇取,還通過聚焦幾組不同的小家庭,勾勒出普通百姓的社會關係和精神面貌。通過將“小升初”、高考、出國留學等教育話題和家庭情感表達結合起來,在觸及廣泛社會問題的同時,也細緻描繪出當代中國式家庭的情感模式,父輩與子輩在對抗、協商、互相理解的過程中,展現了普通百姓生活面臨的各種壓力和不易,獲得觀眾的深入共鳴。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誰説我結不了婚》《風吹半夏》等女性題材作品,直面當代社會中女性的成長困惑、年齡成見、婚姻壓力、孩子養育、事業挑戰等問題,塑造了從20歲到30歲等不同年齡階段的女性群體追求獨立自主、尋找自身價值的時代群像,映現了滬産電視劇中“她題材”高度活躍的創作態勢,隨着“她”劇集的不斷崛起和精彩演繹,重新定義了“她們”的精神向度。《天才基本法》《超越》等劇構築出當代青年奮鬥成長的逐夢圖景。這些年輕人既有對數學的熱愛、也有對短道速滑的熱愛,他們將學術研究、體育運動、個人抱負、國家榮譽結合起來,在與父輩奮鬥線的交織共融中彰顯出“青年”的時代意涵,塑造了富有家國情懷的新時代青年人形象,傳達出“少年強則中國強”的價值信念。《大江大河》《繁花》《人生之路》《平凡的世界》《老酒館》《老中醫》等作品,也無一不是將歷史的“劇作者”作為電視劇的“劇中人”,即使是《功勳》《在一起》等英模劇,也同樣是從一般個體出發講述其家國情懷,因而使得滬産電視劇獲得了普遍的歷史高度和人性深度。

  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僅要對準“人”,還需輔之以情動人的敘事藝術,方能將歷史行進中的偉大業績落地在生活點滴的方寸之間。

  滬産電視劇《功勳》非常突出的一點就是在敘事上形成了英雄與伴侶、英雄與戰友、英雄與主管者三組人物關係結構。這種普遍性的人物關係結構從情感維度累積了觀眾對主人公看似難以理解的選擇的認同,增強了電視劇的感染力和人物的可信度,從而塑造了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共和國英雄形象。同樣,《赤熱》雖聚焦於高精尖科技的冷門領域,但最終訴説的仍是有關“人”的故事。在敘事策略上,不僅以回溯式視角勾勒出科創人成長的艱辛過程,同時還通過複雜密集的人物關係網,構築出縱橫交錯的時代群像模型,於是原本晦澀陌生的科創人奮鬥故事,開始有了故事着陸的情感線索。

  至於《繁花》為什麼要以阿寶成為寶總為故事主線?一方面當然是因為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給了阿寶成為寶總的歷史可能。另一方面,則是通過阿寶,將爺叔、汪小姐、李李、玲子乃至艦隊等不同的人物和群體納入其中,在人物關係的網絡中實現對“這一個”典型的彰顯,讓觀眾深深感受到那個年代上海的時代氣息和以“奮鬥”為核心的情感結構並與之産生共鳴。《超越》在北京成功申辦冬季奧運會的歷史背景中,講述了輪滑少女陳冕從一個非專業選手,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進入國家隊成為主力隊員,出征冬奧賽場、為國爭光的故事;《在一起》更是通過刻畫醫務工作者、快遞員、志願者、社區工作者等平凡小人物在突如其來的疫情考驗下,無私奉獻、團結抗疫的英雄群像,感動了無數觀眾。

  堅持守正創新,探索電視劇藝術的高峰之路

  近十年來,滬産電視劇之所以取得優異的成績,在於堅持守正創新,不懈探索電視劇藝術的高峰之路。

  在創作原則上,以現實主義為主導,同時也注意和浪漫主義相結合。滬産電視劇能夠直面現實生活的複雜,勇於觸碰社會的敏感神經。“生活中並非到處都是鶯歌燕舞、花團錦簇,社會上還有許多不如人意之處、還存在一些醜惡現象。”怎樣反映這些現象呢?面對諸如教育焦慮、性別成見、金融腐敗、替考入學等社會敏感問題,滬産電視劇不回避,也不渲染,通過生動的人物和可信的細節,在歷史語境中對這些現象進行深入反映的同時,展現了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未來的美好希望,鼓舞了廣大人民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信心,體現了現實主義的溫暖底色。

  另一方面,滬産電視劇也注重想象力消費的擴容。在古裝劇方面,以《花千骨》為開端,一直到《夢華錄》,持續不斷地創作生産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又具有網絡時代文化特徵的優秀作品。在科幻劇方面,《三體》將宏大奇幻的想象世界和具體可感的時代背景、厚重深刻的歷史文化結合起來,創造性地實現了現實和未來的完美融匯,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劇美學。這些創作,使得滬産電視劇既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建構了豐富多彩的故事世界和獨具特色的美學空間。

  在創作資源的擇取上,滬産電視劇尤其注重對優秀文學作品的創新性改編。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創作者嘔心瀝血的精品,經過了時間的淘洗和觀眾的檢驗,既具有高質量的故事,又具備較為廣泛的受眾基礎,因此是電視劇創作的理想資源。滬産電視劇精心選擇了一些廣受歡迎的經典文學或網絡文學作品,前者如《平凡的世界》《人生》《戰上海》《繁花》《三體》,後者如《大江大河》《慶餘年》等。在面對這些優秀作品時,滬産電視劇的創作者也充分發揮了藝術創作的主觀能動性,對作品進行了創新性的改編。

  比如《平凡的世界》將敘事重心從孫少平轉移到孫少安,從而更好地刻畫了新時期的農村改革及其給老百姓帶來的衝擊,同時也更深入地刻畫了人物的內心與情感世界。《人生之路》將敘事空間從黃土高坡延伸到大上海,續寫了高加林在新的歷史時代新的命運遭遇,繼續尋找人生之問的答案。《繁花》則大幅度地精簡了原著複雜的人物關係和過於厚重的歷史語境,以改革開放初期寶總在上海商海浮沉的驚心動魄的故事,通過藝術創造賦予作品獨特的美學標籤,形成了強大的藝術吸引力。《夢華錄》將關漢卿元曲《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的經典故事進行了大幅度的延伸改寫,植入了當代女性的價值取向,實現了古與今的貫通。《慶餘年》則將原著中的武俠部分進行了適當壓縮,進一步突出了皇權統治的殘酷虛偽與個體自由的美好難得,以及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通過創新性改編,優秀的文學作品更加符合電視劇的藝術規律和觀眾的大眾審美需求,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藝術形式的選擇上,滬産電視劇兼容並包,形成了多樣化的藝術特色。《大江大河》形成了一個綿延性的改革開放題材電視劇系列,並非常難得地保持了高質量水準,三部作品的豆瓣評分均保持在8分以上。單元劇《功勳》作為英模劇,在有限篇幅內,成功地將人物、時代和精神價值統合起來,實現了英雄和凡人、日常和傳奇、現實時空和故事世界的三重辯證統一,形成了富有審美激情的藝術效果。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充分發揮中國電視劇在直播電視劇時期就顯現出來的快捷優勢和新聞報道性,實現了新聞性和藝術性的較好結合,充分發揮了電視劇的社會功能。另外,像“小”和“老”系列電視劇,也體現出創作主體明顯的系統性的自覺追求,力圖通過主題性貫穿不同作品形成某種具有一致性的故事建構和電視劇品牌塑造,也都是具有創新性的做法。

  在具體的藝術手段上,滬産電視劇也注重對高新技術手段的運用,以此打造具有影像吸引力的佳作。如《三體》利用特效製作和CG技術,成功完成了對原著名場面,如“三體游戲”“宇宙閃爍”“古箏行動”“麥田宣言”等的還原。《超越》面對冰上項目的高速特點,利用多角度飛貓、研發大型人力冰上推車等創新拍攝手段,實現了之前電視劇難以完成的藝術建構。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近十年來,滬産電視劇積極響應時代的發展,呼應人民的需求,堅持守正創新,創作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滿足了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精神文化産品的需求,深化拓展了中國電視劇的題材領域和美學面貌,為未來繼續攀登電視劇藝術高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電視劇繁榮發展的上海之路。

  (作者為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副院長 張斌)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