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3日,天津人民藝術劇院(以下簡稱天津人藝)大型原創話劇《趕大營》將在天津大劇院首演,亮相天津銀行·2024天津戲劇節。趕大營,這曲一百多年前從渤海之濱到天山大漠的恢弘樂章,將如何在戲劇舞&展現?日前,記者到該劇劇組探班。
“大營”,是指左宗棠收復新疆的西征軍軍隊大營;“趕”,是指追趕流動的西征軍大營做生意。清末,以天津楊柳青安文忠為首的縴夫挑起了貨郎擔,用雙肩把大量物資挑上前線,追隨西征軍進入新疆。此後,楊柳青“三千貨郎滿天山”,逐漸由行商發展為坐商,形成了規模龐大、財力雄厚的“絲路津商”,創造了“百藝進疆”的偉績。
話劇《趕大營》以真實歷史事件“趕大營”為背景,通過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藝術化的演繹手法,展現這一商貿奇蹟,體現津商愛國主義情懷,彰顯津商在繁榮經濟、東西互助、民族團結方面作出的貢獻。
自8月建組以來,劇組成員加緊排練。記者來到排練場時,演員們正在排一場在沙漠裏艱難前行的戲。著名演員吳京安、天津人藝優秀青年演員張文明分飾的不同年齡的安文忠同場相遇,心靈交流。編劇、導演鐘海介紹:“我們以‘史詩劇’方式講述趕大營傳奇,把橫跨時間長河的故事大開大闔地濃縮於一方舞&,讓劇目擁有鮮明的時代感和藝術感染力。”吳京安&&,從形體到靈魂,舞&上的兩個安文忠都在相互呼喚與交流,這種方式能更直觀地把安文忠的內心獨白呈現給觀眾。
排練中,吳京安情感充沛地詮釋着角色。在沒有舞美、服裝加持的情況下,他用言語與神情,將觀者帶到黃沙漫天的大漠。吳京安説:“演員演戲,要把自己的激情投入進去,要把身心放在角色裏,經歷艱苦的過程和深刻的思索。戲劇是藝術品,需要用巨大的情感與熱愛建立起美學觀念,一部戲劇作品要靠所有人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呈現。《趕大營》是我和天津人藝繼《紅旗譜》《天下糧田》之後的第三次合作,我們都在戲劇海洋裏前進、成長。在排練場,除了把自己的戲演好,我們還會為了這部戲不斷研究甚至爭吵,都把自己最好的想法拿出來磨合,最終形成滿意的結果。”
《趕大營》的排練場充滿了對藝術的精益求精。吳京安&&,趕大營歷經艱辛,《趕大營》劇組也秉承這種精神投入創作。“一百多年前,安文忠他們在沙海裏留下了輝煌,這給了我們創作上的信心。我們要把這些輝煌故事從沙海裏挖出來,把這束光亮捧在手上、裝進心裏,讓它閃爍着告訴今人,曾經有過這樣一段歷史。全劇組力爭讓這齣戲達到一定的美學高度,再把它奉獻給觀眾。”吳京安説。
在排練場,記者還看到了這部劇的舞美概念圖。“舞&上將利用精心設計、組合的多塊大屏幕展現環境,通過高清投影、環繞聲效以及蒙太奇換景方式,給觀眾以流暢的、身臨其境的觀感。”鐘海介紹。
天津人藝副院長張艷秋&&,《趕大營》話劇蘊含着天津人的精神象徵,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讓更多人認識天津、了解天津,感受天津人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力量。(記者 劉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