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張桂梅真實事跡改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山花爛漫時》本週正式登陸央視一套和騰訊視頻首播。一個已經經過影視化改編的故事,如何做出新意,是《山花爛漫時》要面臨的基礎課題。
呈現真實山區女性困境
《山花爛漫時》根據“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的真實事跡改編,講述了以張桂梅為代表的基層共産黨員,將一生奉獻給貧困山區教育事業,創建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讓一批批女孩走出大山,改變命運的故事。
借由影視鏡頭,觀眾真正感受到了張桂梅的鄉村女高是在怎樣艱難的情境下逐步建立。故事開篇從初三輟學女生穀雨講起,兼任華坪兒童之家院長的教師張桂梅,為了找回輟學的學生穀雨不惜翻山越嶺,遭遇了前來穀雨家提親的媒人隊伍,並與爛醉如泥的穀雨父親正面衝突。在與當地幹部的交流中,華坪本地重男輕女的社會陋習得以揭示,本地女子讀不到高中就早早出嫁或外出務工,為了減輕家庭負擔甚至不到法定年齡就將女孩遠嫁,本地女性無法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甚至被剝奪了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一個穀雨故事的背後,是無數個大山裏的女孩的共同命運。《山花爛漫時》採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飽含使命感地講述了張桂梅和她的學生們最真實的教育故事。在主創人員看來,該劇的影視化改編思路上始終堅持一個原則,“人物有依據、創作有底氣、戲劇有昇華”。前期準備中,主創團隊從張桂梅及女校老師和畢業學生那裏收集到了大量的創作素材,以確保所有的戲劇改編和創作均有依有據。基於大量詳實豐富的採訪和采風,才能獲得這些感人至深的真實案例。
以人為核心塑造群像
講好一個大眾熟知的故事,並沒有那麼容易。在該劇主創看來,故事裏的人物依然是核心,更多的側面和細節值得更深入挖掘。
據主創團隊透露,攝製組選址雲南華坪拍攝,在實際接觸過張桂梅後,團隊都被張桂梅巨大的能量和人格魅力所吸引,“張桂梅身上有一種天生的大女主特質。”
這种女性視角的切入,給了《山花爛漫時》如今的創作方向。該劇既圍繞張桂梅如何實現華坪免費女高的建立而展開,同時在塑造強烈個人風格的張桂梅之外,呈現出豐富多樣的山村女性群像。劇中,與張桂梅始終共同進退的當地女記者方琼,既是其從兒童之家開始就始終如一的“戰友”,也是同樣奮鬥在幫扶鄉村女童一線的本地傑出女性。以穀雨為代表的女學生們同樣閃閃發光,她們因為各自不同的原因回到學校,不約而同地被張桂梅的精神所影響,在備戰高考的過程中找到了自我價值實現的理想和方向。
在後續的故事裏,張桂梅還將和她的學生們彼此激勵,共同前進,而這种女性表達也為《山花爛漫時》提供了“女性+教育”的題材突破。張桂梅和她的女學生們所提供的真實教育故事樣本,既是對近年來影視劇市場教育類作品缺失的彌補,更是對主旋律題材電視劇實現創新表達,與年輕觀眾群體緊密關聯所作出的重要探索。記者 李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