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生
今夏脫口秀綜藝重回熒屏,愛奇藝的《喜劇之王·單口季》和騰訊視頻的《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相繼推出。《脫口秀大會》曾經的各位主力分散在兩檔節目中亮相,同時還出現更多線下脫口秀新人和跨界選手,他們時常表現得比老將更亮眼,真有點“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的意思。
內容和結構
《喜劇之王·單口季》中,組團參賽的三名德雲社相聲演員為節目增加了看點。尚九熙和閻鶴祥在表演中都説,“有人説,相聲演員説脫口秀是降維打擊。”這個觀點給出一個將相聲和脫口秀進行比較的切口。
一個作品的完成是文本和表演的結合。脫口秀最知名的口號是“每個人都可以當五分鐘脫口秀演員”,其中隱含的意思是,誰這輩子沒經歷或見過幾件有趣的事呢?誰又沒跟別人分享過有趣的事呢?既然在閒談間可以愉悅朋友,大體也能夠愉悅觀眾。
而把經歷見聞變成舞&表演內容,卻並非人人可為。也因此,脫口秀演員特別重視文本創作。每個脫口秀演員都有自己原創的文本,難以想象多個演員共用同一文本的現象,也少見脫口秀演員反復表演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文本的情況,這和相聲有很大不同。獨特出新的梗,是脫口秀演員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內容創作方面,近十來年,已很少有相聲演員能拿出如上世紀80年代《虎口遐想》《小偷公司》這樣膾炙人口的作品了。如今的情況是,某個演員的身份是“著名相聲演員”,公眾對他的表演風格也有所了解,但要説出他的代表作就難了。
閻鶴祥在《喜劇之王·單口季》首輪表演中提到,脫口秀演員常用“我是某某”結束,在這句前面往往會説“就講到這兒吧”。這反映出脫口秀作品的結構有時並不完善,需要一個“硬結尾”做底。其實相聲作品在結構上曾經很有優勢,不論傳統作品還是新創作品,除了文字游戲類的作品,都能以起承轉合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但現在相聲舞&上大量新創作品都是零碎笑話集錦,主要靠“人保活”;傳統作品也往往成了零碎笑話的附屬品——至於零碎笑話後面接的是《打燈謎》還是《寫對子》都不重要,只不過是為了證明今天的演出和相聲這門藝術還有點關係。
專業和實踐
那麼在表演方面,如今的相聲演員能對脫口秀形成降維打擊嗎?相比起來,相聲表演似乎更“專業”、更“正規”。它有豐富成熟的專業技巧,需要專業訓練;作為一個學科,相聲教學已經設立院校專業,有培養體系和完整教材。即便是傳統的師徒口傳心授,也有相應的教學方法。而國內針對脫口秀的系統教學體系還未形成。
在實踐方面,閻鶴祥曾在《吐槽大會》上拿過亞軍。這次在《喜劇之王·單口季》的舞&上,閻鶴祥用自己和郭麒麟(當時坐於嘉賓席)的關係開場,持續輸出,內容勁爆,一定程度上倒體現了脫口秀“冒犯”的精髓。但如果郭麒麟沒在現場呢?閻鶴祥第二輪出場再説同一話題,效果就不如首場。除了自身行業的段子,他兩次表演中都講到自己在異國旅行的見聞,本應豐富生動,但觀眾反應都比較弱,可知閻鶴祥在內容和結構編排、脫口秀表演技巧運用上存在不足。而他兩名師弟對相聲學唱技巧的使用和傳統相聲橋段的化用,沒有為演出提供加持,表演相對平淡。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影視演員、説唱歌手、前足球運動員在脫口秀舞&上時有精彩表演。事實上,這些跨界到脫口秀舞&的演員,往往自身並不擅長創作脫口秀文本,將經歷化為精彩的段子,更多是專業編劇的功勞;至於現場表演,個人能力似乎比行業背景更關鍵。而且這種表演多是一過性的,難以持續。脫口秀雖然看似並不十分複雜,但沒有長期實踐的磨礪,不能掌握脫口秀作為一個藝術門類的創作和表演規律,保持較高的創作水準和表演狀態,僅憑自身獨特職業的積累,怕是走不遠。
破圈和被破圈
相聲演員很難在脫口秀舞&上形成降維打擊,另一個原因是相聲本不擅長直接輸出觀點,即便是過去諷刺意味很強的優秀相聲作品,對於社會普遍認同、達成共識的觀點,相聲演員做的更多是將其故事化。這和脫口秀強調輸出觀點、標新立異的追求有很大不同。這也是相聲演員對接脫口秀需要調試的地方。
有趣的是,在此次德雲社三名演員的表演中,犯了一個脫口秀一直被詬病的毛病——內部梗。三個人選擇的話題總是圍繞“我單位”“我師父”“我搭檔”,這需要觀眾對德雲社運行體系、師承關係有些了解才能明白。一場演出中同樣的事被三個人説了三次,結果是説的尺度最大的勝出了。
回望上世紀50年代、80年代的優秀相聲作品,都是對社會現象和問題的敏感觀察,生活在其中、為同樣問題困擾的公眾,自然能産生共鳴。相比之下,現在相聲演員對社會觀照明顯少了。而當接觸到以共鳴於現實而見長的脫口秀時,就更顯出有些相聲演員的舒適圈真的很小,這也折射出某些演員自身修養、學習思考能力的欠缺。
在如今競爭激烈的演藝行業,相聲演員涉足綜藝、影視的不乏其人。喜劇綜藝《喜人奇妙夜》中,相聲演員金霏、陳曦首輪即被淘汰,閻鶴祥、李丁雖然進入奪冠小組,也基本充當配角。近年來相聲人的電影試水也沒給觀眾留下太多印象,可見破圈不易。
脫口秀行業同樣也在破圈和被破圈,各行業背景的人涌入其中,在脫口秀這個行業裏成名的又去嘗試影視劇、綜藝。但是不論什麼藝術門類的演員,都該先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再去看能不能上山採果,下河摸魚。當然,自己地裏結出的最好是作品,而不是粉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