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述醫療援外故事的《歡迎來到麥樂村》陸續亮相非洲多國電視台,聚焦我國菌草科研團隊“菌草援外”曲折歷程的《幸福草》則剛剛結束在央視的首播。一段時間以來,援外主題電視劇的故事廣度與主題深度得到進一步開拓,實現了中國援外故事的連續性書寫,也給當下援外題材的持續性創作提供深度思考的契機。
生成語境:援外主題電視劇創作的時代意義
中國援外故事的創作經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隨中國綜合實力的日益增強,國際格局的深刻調整,從而形成的一種有意識、主動性的題材選擇和敘事傾向。尤其在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大背景下,援外主題電視劇躍升為展示中國力量、傳達中國溫度的重要交流窗口。
較之既往着眼中國公民遠赴海外打拼奮鬥的故事文本,近幾年熱播的《和平之舟》《一起深呼吸》《埃博拉前線》《歡迎來到麥樂村》等援外主題電視劇,致力以充盈的故事藍本完成援外事跡的版圖接力,從而準確、立體地描摹出中國援外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果。可以説,援外主題電視劇通過真實性反映援外事業成效,藝術化呈現援外情感內核,成為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援外主題電視劇是在“一帶一路”倡議視域下,我國開展援外事業的具象化寫照。無論是直擊海外救援現場的《和平之舟》,還是不同維度聚焦援外醫療事跡的《一起深呼吸》《埃博拉前線》《歡迎來到麥樂村》,這些電視劇作品均基於對當前我國援外實踐的客觀記錄,深刻展現出我國立足世界、開放包容的大國胸懷,生動再現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合作共贏的精神面貌。當援外主題電視劇逐漸成為見證中國對外形象的重要載體,其間作品涌現和佳作頻出的創作生態,無疑標誌着“一帶一路”正在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映現出我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援外主題電視劇不僅立足於講述中國故事,還着眼於講好中國故事。就電視劇的藝術屬性而言,它擁有着得天獨厚的審美鍛造力與情感傳達力。這些年《媳婦的美好時代》《金太狼的幸福生活》《三十而已》《山海情》等聚焦當代中國社會百態的現實題材佳作在海外取得的熱烈反響,無不映現着電視劇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形象上大有可為。如果説這些中國好劇能夠暢銷海外,深受其他國家觀眾的廣泛喜愛,得益於作品有效提煉出跨越國界、文化、種族的共通情感,那麼援外故事題材更是進一步將這種人類共通的情感進行“最大公約數”的縫合濃縮,最終達成對外釋放友好往來的發展理念,對內增強民族自豪感的共同體意識。
由此可見,援外主題電視劇的創作理念與傳播效應所攜帶的功能屬性,意味着該題材已然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新案例:《幸福草》踐行以人為本位的創作理念
作為重大主題電視劇序列中的有機組成,援外題材的創作亦面臨如何讓宏闊視域下的命題表達得以落地,從而確保援外故事的可信、可敬、可共情。相比較《一起深呼吸》《埃博拉前線》《歡迎來到麥樂村》等的傳統醫療救援故事母題,《幸福草》轉向貼合時代步伐的科技扶貧新故事,找到挖掘援外內容的新切口。
居於國家戰略高度的菌草援外事業,勢必逃脫不了宏大敘事的話語規則。於是《幸福草》選擇將“人”擺在敘事的首要位置,秉持着以人為本的創作理念,通過個體關係的小切口烘托援外事業的大背景,從而將援外主體和援外對象共築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語脈絡之中。
首先,援外主體的落地化。《幸福草》的主人公黎長歡是以“中國菌草之父”林佔熺為原型,以“小家”和“大家”雙線並進的敘事結構,將黎長歡不畏艱難、心懷天下的菌草援外事跡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家庭關係的生活化敘事中,着力刻畫黎長歡與妻子相濡以沫的夫妻情和大女兒黎芷薇對父親從排斥到理解的父女情,小家溫情培育出的情感張力和人格魅力,讓黎長歡赴外種植菌草歷程中所展現出的人物弧光立得住,也立得久。同時,通過舉重若輕的真情實感和詼諧幽默的敘事節奏,菌草援外小分隊成員鄭偉龍、黎瀚、李春華的“不完滿”人生狀態躍然紙上,並在個體的成長軌跡中升騰家國的濃郁情懷。這些處於各種關係張力結構網絡中有血有肉的援外工作者,讓其在面臨語言溝通、物資匱乏、設備短缺、文化差異等諸多困境時,所迸發出的“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無畏精神成為打動觀眾、引發共情的重要情感支撐。
其次,援外對象的清晰化。長期以來,在援外主題電視劇的敘事模式中,被援助國家的人民通常處於等待被拯救的“失語”狀態之中。《幸福草》花費大量筆墨描繪出巴馬拉區域版圖中的社會關係圖譜,通過對援助對象細緻入微的群像化書寫,讓其逐漸擺脫工具化的角色功能屬性。尼卡與維桑拉所代表的是兩個部落間父輩的世仇關係,而各自的繼承人瓦伊和小雨果讓這種世仇狀態轉變為握手言和、共建家鄉的共贏關係。同時,瑪莎、諾拉所展現出的努力生活、追求理想的女性覺醒意識,以及由不情願到自願加入菌草技術培訓班的當地人民,都表明菌草科研團隊貫徹“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是合理且有效的,也從側面折射出中國援外實踐不僅為他國帶去技術成果,更是助力援助對象擁有自食其力、謀求發展的獨立精神品格。
有意思的是,《幸福草》設置了援外事業“可持續”推進的對稱線索,無論是中國援外工作者還是巴馬拉人民,雙方均在代際關係的傳承中,詮釋援外事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由此,當“幸福草”在巴馬拉乃至全球各地落地生根的時候,背後承載的是世界不同國家的蕓蕓眾生命運相連的溫情與共情。
提升路徑:援外主題電視劇創作的優化空間
隨着相關劇集形成的熱播效應和社會討論度,不僅讓創作者看到援外主題電視劇具備不斷延展的敘事潛能,同時還引發思考的是:援外題材故事還存有哪些不足?以及有哪些創作層面的改進可能?
同樣是聚焦扶貧事業,《幸福草》的敘事風格和情感表達類似《山海情》等優質現實題材劇集的創作框架,但其市場覆蓋率和觀眾接受度卻稍顯乏力。究其緣由,援外題材故事的講述,題眼在於對“援外”二字的拆解,只有充分且全面地理解援外事業,才能找到適合援外主題電視劇創作的方法論,進而創作出國內外觀眾都喜愛的故事內容。
故事的真實性與精彩性來源於文本素材的豐富性。從近些年播出的援外主題電視劇來看,故事主要集中在援外醫療、人道主義救援、海外基建等領域,從某種程度上容易造成大眾對“援外”的狹隘化理解,並引發觀眾的審美疲勞。同時,援外故事不僅指涉物理空間意義上的走出去,也可以關注其他國家人民在中國境內收穫中國政府、人民幫助的故事,進而生發出更加接地氣、可看性的多元故事文本。
“援外”工作的推進不僅取決於中國援外工作者的努力,還依靠相關國家人民的全力配合,主體間的雙向互動達成援外工作的真實落地、情感共情。不難發現,當前一些劇集雖帶有強烈的現實主義敘事風格,但敘事視角仍按照援助者的行動軌跡謀篇布局,被援助國及人民仍作為旁觀的“依附者”。《幸福草》似乎找到適合的文化交流距離,引領觀眾去感知被援助者的行動邏輯與精神世界。但《幸福草》與《山海情》所觸發的觀眾情感落差,恰恰反映出援外主題電視劇面臨最為棘手的問題:怎樣處理異國環境與中國觀眾的心理距離。因此,如何以行之有效的敘事策略和敘事視角拉近觀眾對不同國界文化的理解認同,依舊是需要不斷思考的創作難題。
援外對象的多元性會擴大援外主題電視劇乃至中國電視劇的傳播範圍。“一帶一路”是沿線眾多國家與地區共商共享共建的聯動發展倡議,但目前援外故事的擇取主要以非洲腹地為主,缺乏對其他沿線國家與地區文化的差異性呈現。帶領觀眾領略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氛圍與風土人情,將會提升援外故事的敘事精彩度,也會降低中國電視劇走出去的“文化折扣”。
可以展望的是,《歡迎來到麥樂村》《幸福草》等一批對援外主題電視劇的創新性表達,為援外故事注入別樣的敘事生命力,彰顯出援外主題電視劇強大的藝術表現力,也讓觀眾有信心期待援外故事的繼續書寫。(潘丹丹 作者為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