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劇《紅樓夢》中十二金釵人物服裝上的雲肩設計圖樣 資料圖片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劇照 資料圖片
《千里江山圖》局部 資料圖片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中,“青綠”身影綽約,一身青綠色曳地長裙猶如起伏山巒,隨着翩躚舞姿繪出《千里江山圖》中的青峰疊嶂;舞蹈《錦鯉》中,紅白相間的魚尾服裝飄逸靈動,在深藍色背景中上演錦鯉游水的精彩瞬間……
舞&服裝是舞&表演的組成部分,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體現演出風格的重要手段。近年來,一些優秀舞&劇目中的服裝造型,不僅為角色塑造提供了視覺支持,也是作品表達的重要手段,作為作品中的精彩一筆,成為觀眾討論和記憶的焦點。今天的舞&服裝設計,已不再僅是為表演者設計戲服,而日益成為與舞&布景、燈光、音樂等共同構成的支持舞&表演完美呈現的綜合要素之一。
1.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詩意表達
近年來,從絢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彰顯中華美學精神,把民族傳統與現代時尚巧妙融合,是舞&服裝設計中的亮點。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以往只是帶有中國傳統元素的設計方式,在這股“新國潮”中,舞&服裝設計不僅是對傳統元素“形似”的表象捕捉,還是深入探究其背後文化內涵的“形神兼備”的詩意表達:對傳統元素的應用不是生搬硬套直接“拿來”,而是抓住其審美內核的“物象借取”。
這種“物象借取”特別體現在對傳統繪畫、傳統詩歌、傳統器物等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上。如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中“青綠”一角的服裝設計便是對北宋畫家王希孟所繪《千里江山圖》進行研究、梳理、提煉之後的外化表達:服裝的底色取自《千里江山圖》中山峰的設色,為渲染後的頭青與石綠色。裙型設計將襦纏繞至腰間,形成層疊感以營造山巒層疊之勢,長袖疊搭在一起時則猶如山巒起伏。在“入畫”一幕中,“青綠”舞者們隨着王希孟不斷揮舞畫筆,以舞入畫,這些色彩自畫中來又回到畫中去,使觀眾沉浸在天人合一的意境之中。
又如民族舞劇《紅樓夢》的服裝設計,則是將文學經典中對服飾的細緻描寫進行提煉並藝術性搬上舞&的成功探索。特別是在十二金釵的服裝設計上,設計師圍繞雲肩這一核心設計元素做文章,將“雲肩如花,花似雲肩”的概念貫穿全劇,從原著中提取“花”這一意象,以刺繡工藝呈現於各個人物的雲肩上。不同花卉既寓意着不同人物的性格,也暗示了人物命運。這種設計參考了明清時期畫作、京昆戲曲和孫溫的《紅樓夢》繪本,在保留部分古制的基礎上,創新結合了現代審美,既好看又貼合角色性格,同時並不過分繁重,較好滿足了舞蹈表演的需求。
2.與表演、布景、燈光、音樂聯動營造絢麗舞&
隨着技術的不斷革新進步,舞&服裝與表演、布景、燈光、音樂等要素的&&越來越緊密,它們之間的巧妙連接和協同聯動,成為劇目演出的加分項。
舞&服裝與表演、布景、燈光等配合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可以使作品對所表達對象的擬態達到藝術上的“神似”效果。如在總台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蹈節目《錦鯉》中,十一尾靈動的“錦鯉”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展現出中國人對吉祥好運的美好祈盼,這種效果正是舞&服裝與其他舞&元素密切配合的結果。立體的舞&空間中,藍綠色調的水面不停變幻,舞者依靠威亞結合彈簧繩在空中起舞,使錦鯉游水的畫面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錦鯉》服裝設計充分考慮到動物擬態、視覺效果、人物動作的三重需要:為實現錦鯉的生物擬態效果,服裝採用紅、白兩色,從上至下由白漸紅,模擬出錦鯉色彩鮮艷、富於變化的尾鰭;為表達錦鯉在水中游曳的姿態,面料選用了輕薄的真絲材質,魚尾採用了長短不一的不規則造型,隨舞者移動飄逸,描繪出魚兒和水的親密關係;為了配合表演者的動作,其裙尾的長度經過了精確的計算——在威亞結合彈簧繩的技術支持下,2米長的裙擺,剛好可以完美展現出演員動作的升降、平移和律動。
通過材料的革新,舞&服裝與燈光、音樂等進行連接、配合,增強了舞&表演的綜合視覺效果,給觀眾帶來更為沉浸的藝術體驗。如今年在中國首演的兒童歌劇《糖果屋》中,精靈的服裝採用智能光纖製作,這是將光纖材料與服裝面料相結合的一種嘗試:材料的一端以LED作為光源,通過電子設備的操作使光纖將光束傳到服裝面料內部,以實現衣服的發光變色,並可以與音樂節奏、整體的舞檯燈光産生聯動。該劇改編自同名童話故事,這種舞&服裝設計使精靈與其他人類角色明顯區分,與精靈的角色更契合,成為全劇營造出的夢幻童話王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服裝、藝術、科技完美融合是未來趨勢
舞&服裝設計是服裝設計的一個類別,又與一般的服裝設計有很大的差異。舞&服裝的發展與服裝設計的趨勢密切相關,同時也有着自身的獨特屬性。在未來的發展上,服裝、藝術和科技完美融合的呈現形式將逐漸成為戲劇表達破維發展的創新路徑之一。
舞&服裝設計可以借鑒前沿的時裝藝術設計理念。時裝設計師經常通過使用實驗性材料、創新服裝結構等方式創造獨特的視覺效果,這些手段方法也可以應用到舞&服裝設計中,起到更好表達劇目主題和情感的作用。例如,今天的時裝藝術利用3D技術呈現出完全的虛擬時裝——服裝不再必須以實物作為載體,甚至“穿着”也不再是它的基礎屬性,時裝領域出現了通過視覺創意實現的全息影像時裝秀,這為舞&服裝設計如何滿足更高的互動需求提供了借鑒。需要注意的是,舞&服裝設計與一般的服裝設計存在很大的區別。我國舞&服裝設計大家李克瑜曾談到,舞&服裝設計往往需要將美觀性讓位於功能性,滿足角色動作表現的需要。在舞&服裝設計中,須體現劇目所發生的時間、空間背景和表演者的身份、角色特點,並充分考慮穿着者的肢體動作需要。
隨着科技的發展,技術手段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舞&上,融入高科技元素將成為舞&服裝設計不斷滿足觀眾多元審美口味的重要方式。如通過數字技術剪輯、超高清LED顯示屏、裸眼3D、XR(擴展現實)等顯示技術,觀眾可以看到實物服裝與虛擬服裝的交互呈現,演員也可以在幾秒鐘之內完成“變裝”,帶來強烈的震撼效果。通過動態捕捉、3D投影等方式,為舞&服裝賦予色彩、形態的變化,成為演員與觀眾互動交流的方式。科技也將進一步推動舞&服裝面料的創新,許多服裝設計師開始使用3D打印、光導纖維製造等方式製作新型面料,不僅引領了未來時裝的發展趨勢,也對舞&服裝設計産生了影響。如荷蘭先鋒時裝設計師艾裏斯·范·荷本與荷蘭國家芭蕾舞團及中國舞蹈演員毛晶晶合作拍攝的短片《倣生學》,運用科技倣生技術與3D打印技術來製作舞衣,毛晶晶身着彩色硬紗優雅起舞,充滿藝術性與節奏韻律感,強化了舞蹈表達。
(作者:周夢,係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