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聲:可乘風破浪,可功成身退-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25 09:45:54
來源:北京日報

余聲:可乘風破浪,可功成身退

字體:

  不久前,北京衛視特別節目《特別的歌給特別的你》邀請到主持界“老前輩”余聲、叢薇反串表演京劇《沙家浜》選段《智鬥》,勾起了一波回憶殺。兩人曾在1995年在北京&春晚上首次合作,叢薇唱刁德一,余聲唱胡司令,一曲《智鬥》堪稱晚會名場面。時光荏苒,故人重聚舞&已近30年。借此時機,記者專訪到久別熒屏的主持人余聲。

  提起余聲,幾代北京觀眾都對她記憶猶新,她的聲音親切隨和、從容大度,她的颱風端莊雅正,充滿儀式感。1990年亞運會開幕式、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曾經,北京電視台的國家級重大盛事活動現場,幾乎所有大型文藝晚會都不會少了她的身影。很多人好奇,余聲為什麼早早離開舞&,好像一簇牡丹花正值盛放之際忽然消失,她走得毫不留戀,更讓人感到神秘。

  46歲告別舞&,機會留給年輕人

  余聲成為幾代人心中的傳奇主持人和她兩次急流勇退的經歷不無關係。2005年,年僅46歲的余聲離開主持人崗位,在此之前,她正值事業巔峰,是北京電視台最受觀眾喜愛的主持人,亦是響噹噹的招牌人物。憶當年,余聲也坦言退下來得有些早,然而,她又説這是個性使然。

  2004年余聲父親患病,手術後突發感染,她陪床照顧寸步不離醫院,每天睡在沙發上。病情發展無法預知,余聲只得請長假,期間推掉了常規欄目主持工作。幸運的是,父親的病比想象中樂觀,45天后,她回到單位上班一下感覺清閒了。“當時,我主持的欄目&裏安排了年輕主持人代班,主持得挺好。大型晚會更是年輕人不可多得的歷練機會,不能半途再把人家替下來。”余聲回憶説。

  十多年來一直衝在工作一線的余聲遇到了休止符,這也給她帶來一個機會,讓自己得以停駐片刻,前後張望。“起初是我先生提議,要不要考慮退下來?以前我沒想過,他一提,坦白説我承認有道理,那時候我對工作是有些審美疲勞了,不像年輕時那麼有衝勁兒。繼續和年輕人競爭,是為了證明比人家強嗎?”

  余聲生性豁達,先生的一句話令她茅塞頓開,她説:“就這麼個節骨眼上,我想明白了。我不是爭強好勝的性格,有幸趕上中國電視行業大發展的黃金年代,已經非常幸運了,接下來的機會應該留給年輕人。”余聲坦言,從萬千矚目的舞&走下來,雖然不再光彩照人,但內心並沒有絲毫失落,忙忙碌碌的狀態忽然變清閒了,感覺既新鮮又自在。

  膽大心細,掌舵梅蘭芳大劇院

  退居二線的生活才過了一年多,余聲又有了新機遇,促使她再度投入緊張忙碌的工作中。這一次,她從&前走到幕後,成為梅蘭芳大劇院的首位掌舵人。

  梅蘭芳大劇院前身是中國國家京劇院排練場,經商業地産重建開發後,成為一家總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館內1000余座位的多功能劇場。2006年底落成前,中國國家京劇院領導已經決定將梅蘭芳大劇院發展成為以京劇演出為主,同時可接待歌劇、舞劇、話劇等國內外藝術演出的綜合劇場。實現這一目標,在充分發揮其地理位置優勢的同時,還需要走市場化經營路線。

  “京劇院的領導首先想到我先生,因為他是戲迷,也經營過房地産項目,雖然他當時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但他可以在業務上幫我出主意。我當過政協委員、青聯委員,在電視台這些年積累了不少人脈,一直以來幹的都是和舞&打交道的工作。”余聲回憶,當時自己膽子挺大,沒有任何顧慮就答應了,“先生不放心問我能幹嗎?他説這可不是鬧着玩的,你沒當過領導,半個人都沒管過,行嗎?我倒覺得問題不大,我對舞&不陌生,和演員溝通應該也沒什麼障礙。” 就這樣,梅蘭芳大劇院順利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余聲夫婦註冊了北京國藝昇平文化發展公司,和中國京劇院簽訂了為期五年的經營管理合同。余聲的身份從北京電視台主持人轉變為梅蘭芳大劇院藝術總監。

  如今回想起來,余聲認為經營梅蘭芳大劇院的五年是她人生中最滿意的一個階段,她的個人能力得到了全面的綜合的發揮,她由衷地説:“這期間,我得到了很多朋友的無私幫助,他們幫助的不僅僅是我個人,更是幫助傳統藝術、國粹藝術薪火相傳,讓仁義禮智信的中華傳統美德生生不息,我一直心存感激!”

  書房內是張德林先生撰寫的楹聯:往事如煙隨風去,余聲似水繞指柔

  從開業那天起,梅蘭芳大劇院便是北京西二環上的文化地標,然而作為一個以京劇演出為主的劇場,它是從零起步。十六年過去了,余聲還清清楚楚記得那些年的劇院賬目。“年輕演員們演一場戲票房賣不到一萬塊錢就是虧本,因為一場戲不算人工成本,僅電費就要7000多元;劇院剛開業得有人氣,第一年我們就做到了224場演出;有一年春節,原有的演出安排臨時出現問題,我們請專家出主意想辦法,把京劇名角都請來組織了三場強強聯合的演出,票房大賣,給我們的經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08年汶川地震我們組織義演,票房及捐款收入近700萬全部捐獻……”憶當年,余聲頓時神采飛揚,好像梅蘭芳大劇院是親手拉扯大的孩子,她長袖善舞、竭盡全力,期待劇院在各個方面都有全優表現。

  余聲説:“我當主持人那會兒,能感到導演對舞&的塑造能力,有能力的導演能讓舞&上的每個人都大放光彩。所以我經營劇院也有兩個樸素的觀念:第一尊重演員,第二扶持青年演員。”余聲的經營理念是針對不同人群設置不同的票價,比如,針對學生和老年人有低價票,針對游客有旅游套票。但票價體現着藝術家的價值,不能一味迎合市場而無限降低。她一方面廣邀梨園名宿,打造招牌式演出吸引戲迷;一方面以展覽、導賞、參觀等形式豐富演出周邊,讓不了解京劇的人們有興趣欣賞國粹,傳播京劇藝術。還在劇院的品位和文化氛圍上下功夫,用星級服務把梅蘭芳大劇院打造成高水平的京劇觀演場所。

  余聲張德林夫婦相濡以沫相互支持

  五年後,梅蘭芳大劇院的經營合同到期,余聲也已年逾半百到了退休年齡,她又一次瀟灑地急流勇退。這次,她選擇和普通退休職工一樣回到家裏,花了一年時間修整家中小院,養花種草,把屬於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打造得意趣盎然。

  65歲學瑜伽,還是乘風破浪的姐姐

  退休後的余聲一心撲在家中,與先生相伴為樂。她家的小院並不華麗,有種渾然天成的趣味,果樹、菜蔬、花草應有盡有,亦有小小的亭&水榭,夏日裏滿目濃綠。她把小院一年四季的景致拍成照片,整理為春夏秋冬四個系列,挂在房間裏裝飾欣賞。余聲家中的裝飾品大多出自她與先生之手,先生的書法作品,她的攝影、繪畫作品,有一條走廊,面對面的墻上挂着兩個尺幅相當的畫框,細看是余聲把自己和先生的工作、生活照片,昔日的證件、採訪報道各自拼成了一幅畫,其構思巧妙可見,她對生活的時時刻刻都充滿興致。

  余聲的鉛筆畫栩栩如生

  余聲愛玩,在每件所玩之事上都顯出很高的天賦。她沒學過畫畫,小時候拿筆就能把家裏活蹦亂跳的大公雞畫下來,現在用鉛筆畫人物肖像更是惟妙惟肖;她小學時被老師選中參加文藝宣傳隊,很快就能獨唱,17歲進部隊當文藝兵,從17歲小姑娘到70歲老奶奶她都能演,一台演出從唱歌到表演。余聲自謙説:“我是萬金油的性格,學什麼都快,但鑽得不深,這話是我媽説的。”她是家中最小的女兒,哥哥姐姐都學習好、愛看書,唯獨她喜歡跟着媽媽學做家務,“我從懂事起,看媽媽一個人操持家裏所有事,特別心疼她,就搶着幫她幹活兒,洗衣、做飯、擦地、買煤、脫煤坯,我七八歲時都能幹了。”後來,余聲母親104歲仙逝,是因為兒女們都很孝順。

  余聲與母親合影

  一次次功成身退,了解余聲經歷的人難免為她惋惜,可她卻樂天知命。她為父母養老送終,與先生相伴為樂,和朋友聚會,打牌、唱戲、寫字、畫畫,雅俗之趣無一不精。談到自己的性格,余聲提起二十幾歲時從部隊轉業被分配到鞍鋼做圖書管理員,從熱熱鬧鬧演出排練的文藝兵一下進到安靜的圖書館,整天面對着悄無聲息的書架。“你知道我當時什麼感覺?”余聲眼中笑意盈盈地自問自答:“天哪!還有這麼好的地方,我要能在圖書館幹一輩子也挺好!我當時就這麼想的。”

  隨緣惜緣、隨遇而安是余聲對自己的總結,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為人是她的自我要求。儘管很多朋友為她總是功成身退感到惋惜,余聲卻不居功,她説:“功成是大家的抬愛,對我而言只是一段經歷,身退是必要的示弱,也許再往前走就要獻醜了。”採訪余聲的過程中,能感覺這番話是她發自肺腑,不僅僅是謙虛之言。大眾眼中的“不為成就所累”是因為她已跳出了“成敗”,不斷在生活中開始新的探索與挑戰,這才是她的樂趣之源。

  接受採訪前,余聲剛剛練完瑜伽,並很認真地遵照瑜伽老師的要求調整飲食和生活節奏,這是她今年對自己發起的一項新挑戰。65歲的余聲還在不斷學習新技能,擁抱新愛好,她將種种經歷皆視作樂趣,滿懷勇氣、生機勃勃地在人生中乘風破浪。(記者 金力維)

【糾錯】 【責任編輯: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