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人奇妙夜》:見證內容的力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16 08:56:22
來源:北京日報

《喜人奇妙夜》:見證內容的力量

字體:

《喜人奇妙夜》之《八十一難》劇照

  2021年、2022年先後在愛奇藝播出兩季的喜劇綜藝節目《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已成歷史,但欄目中所涉的不少演員和經典片段,時至今日依舊為數億中國網民創造着快樂。從脫口秀(Talk show)到素描喜劇(Sketch),在恒河沙數般的喜綜節目中想要佔得頭把交椅,唯有依靠內容的力量。6月28日,名為《喜人奇妙夜》的喜劇綜藝在騰訊視頻首播,網友們親切地將這個換湯不換藥的“新節目”稱為“三喜”(即《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三季的簡稱)。也的確,除了出品方與播放&&由愛奇藝換為騰訊,《喜人奇妙夜》與《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在節目的主要內容和形式上幾乎沒有區別。

  Sketch一詞出自古希臘語,原義為“一下子畫出、寫出”“即席的、當場的”等,最接近我們通常所説繪畫中的“素描、速寫”,後來在拉丁語系中發展出“即席詩歌”的意思,這使該詞最早有了“現場即興表演”的意味。相比追求內容完整、敘事結構清晰的戲劇作品,素描喜劇的篇幅更為精悍,節奏更加緊湊,包袱的密度更高,其觀眾群也更趨於年輕化。《喜人奇妙夜》沿用了《喜劇大賽》的設定,演員們或組合表演或個人表演,時長控制在5-15分鐘內,根據現場觀眾票選來決定晉級與否。因於互聯網&&播出的特性,所有表演的細節被放大,多鏡頭的現場切換也為追求現場感的舞&劇表演賦予影視劇一般的精準要求,對演員表演和作品內容創作都更為嚴苛。隨着《小品的世界》《八十一難》等作品的橫空出世,《喜人奇妙夜》內容迭代上已成功站穩了腳跟,不負觀眾的期待。

  比起簡單地依靠誇張、嘲謔、搞笑、模仿、不合邏輯等手段製造笑果,《喜人奇妙夜》中多數作品的笑料是從現實社會生活中提純後的思考,更有高階者甚至做到了含淚的笑。比如《小品的世界》,以連串的瞬間致敬春晚小品經典,又巧借“楚門的世界”引出“世人皆生活在一堵看不見的墻後,我們的世界被編織成一個不散場的小品”的哲學思考,在極致的荒謬中表達創作者的自我意識,起於絕境中的諷喻,止於終有一時可以破墻的希望。

  再比如《八十一難》中,我們熟悉的《西游記》師徒四人關係和發生在唐朝的時空背景,都有了新的解構,我們印象中沙僧的“善”與“弱”變成了師徒情深的酵素,那句曾回蕩在所有80後耳畔的“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在《喜人奇妙夜》裏被賦予了“羅拉快跑”式的輪迴意義。從伏筆到分曉,步步積蓄能量,最終爆發成笑果。短短的十幾分鐘,不僅有角色的慾望(製造第八十一難取得真經)、對抗(眾人説服沙僧成為妖怪,製造災難,沙僧不從)、選擇(沙僧選擇不傷害師父唐僧、唐僧選擇用一世渡一人)、行動(沙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眾人輪迴至唐朝繼續求取真經),還有喜劇(而非戲劇)式的對白技巧和表達。這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喜劇構作在《喜人奇妙夜》中並不鮮見,無非是技藝有生澀、純熟之別罷了。

  有人説,喜劇大賽開啟了中國的“後小品時代”,但事實上,從表達形式和回應社會現實、為觀眾提供宣泄渠道的創作初衷來説,不僅很難在絕對意義上將《喜人奇妙夜》中的作品與我們所熟悉的“小品”劃清界限,更甚的是那些曾問鼎過春晚最佳的作品放在今夕,依然可被視作新一代喜劇人的教科書。它們遵循“最好的笑話永遠使用最少最清晰的字眼”的文本準則,不抖一句皮笑肉不笑的廢料;它們讓觀眾始終保持冷靜和審慎,拿捏好共情和同情的尺度不逾矩,畢竟同情會害死笑料;它們與觀眾的鏈結點是煙火生活裏的芝麻綠豆,而非高高在上的調侃和腳不沾泥的懸浮。在我們已經麻木於往複數年尬笑的小品之後,《喜人奇妙夜》更像是對那個已經遠去的中國小品輝煌時代的深情召喚和努力復歸。(作者為文藝評論人 大禹)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