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批現實題材電視劇熱播,如《我的阿勒泰》《新生》《老傢伙》等,涉及少數民族、懸疑犯罪、老年境遇等不同題材,表現地域從遼闊邊疆到海上島嶼再到現代都市,受眾覆蓋老中青不同年齡段,一些作品破圈成為爆款,體現較強的創新意識,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迎來了更為鮮活多元的創作局面。
題材選擇成為成功的關鍵
時至今日,國産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早已形成了較為成熟固定的題材,現實題材與類型化創作也更加深入交融,比如都市題材可以細分為行業劇、愛情劇、家庭劇,還有懸疑探案、青春校園等類型劇,每個題材類型都有相對固定的受眾。近期出現的優秀現實題材作品,首先在於題材上的創新開掘。
《我的阿勒泰》是近年來少有的女性對於故土書寫的優秀之作,這部作品火爆出圈有很多原因,比如過硬的藝術水準、美輪美奐的鏡頭、生動幽默的表演,但是我認為排在第一位的是其少數民族題材的稀缺性。近年來新疆題材電視劇創作猶如一朵朵悄然綻放的奇葩,每一次都能給觀眾帶來驚喜。前兩年《我們這十年》中的《熱愛》篇,講的就是一個內地體育老師在新疆帶着一群足球少年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奪得冠軍的熱血歷程,劇中新疆少數民族美食美景、質樸的風土人情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的阿勒泰》不同於蕭紅經典的《呼蘭河傳》那種厚重、苦澀、悲情的鄉土情懷,而是以一種更為輕鬆的筆調,勾勒漢族人與哈薩克族人交往的故事,展現新疆大漠時而壯闊、時而清麗的西北自然風貌。特別是,劇作在散文原著基礎上,將原著中個體內心細膩的情感抒發,外化為人物之間的戲劇關係與戲劇衝突,同時增加了男女主角之間的青澀愛情,男主角巴太與父親之間象徵現代與傳統的對抗,展現了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與審美魅力,在藝術性與商業性上做到了平衡。
詐騙犯罪類題材是影視創作上一個歷史悠久而深受歡迎的類型,遠的如奧斯卡最佳影片《騙中騙》,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天才雷普利》《貓鼠游戲》早已成為經典,國內近兩年出現的電影《孤注一擲》也成為爆款。電視劇《新生》題材不算新,但又有標新立異之感,被稱為“國産《天才雷普利》”,最主要的是第一次展現了一個高智商的讓人又愛又恨的詐騙犯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帶有開創性意義——在重重反轉中讓一個犯罪分子呈現了多棱鏡般複雜的弧光,揭示出當下都市人的關係本質上是某種慾望的交易互換,這是比較難得的。
而《老傢伙》則是少有的老年題材創作,近兩年出現的電影《我愛你!》《媽媽!》,電視劇《老閨蜜》《三叉戟》《外婆的新世界》等作品,雖談不上爆款,但都可圈可點。在現實題材創作愈發內卷的當下,這一賽道可謂是一片藍海。《老傢伙》講述的是三個從電子廠退休的老員工,合夥辦社區養老中心的故事。從故事上看,契合當下老齡化社會發展趨勢,也有相應的故事戲劇元素,特別是以三位老人的視角,折射出家庭年輕一代所面臨的職業、婚姻等問題。但是這部作品無論是創作質量還是傳播效果都沒有達到觀眾預期,這説明題材選對了,還需要本身藝術質量過硬。
文化性成為重要底色
回望現實題材電視劇的經典作品,故事情節早已爛熟於胸,但是依然會被觀眾反復觀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蘊含其中的文化底色,這是作品抵抗歲月流逝的重要力量。如《父母愛情》裏中國人寬厚包容的處世之道,《歲月》中呈現知識分子面臨時代發展困惑的心靈史,《人世間》中傳統家庭忠孝的兩難抉擇,《漫長的季節》裏東北工業衰落後的底層市民文化,等等,文化性往往為作品注入長久的生命力。
《我的阿勒泰》自不必説,其之所以被認可,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電視劇《新生》雖然是類型片,但它是在西式類型的外表下,包裹着東方哲學意味的內核。作品講述的是帥氣有才華的騙子費可如何周轉於礦産老總、精英投資人、富足女白領、女大學生之間的故事,這些人之所以被費可所“騙”,是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本身也是行騙之人。費可與他們之間更多的是各取所需,對應了佛教裏所講的“貪”“嗔”“癡”。
“貪”是産生一切煩惱的根本。礦産老總陳樹發無疑就是貪的典型代表,他所經營的礦産公司足以讓其一家衣食無憂,但是他依然為了擴大經營,收購證照不齊的小礦産;為了攀上所謂土礦部的李司之子“費可”的關係,不惜以自己的女兒婚姻作為籌碼,最終導致女兒與真正所愛之人分離,女兒在高速路上車禍殞命。劇中人雖知道自己被騙,但不敢報案,就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貪婪所得不能見光,只能選擇吃悶虧。
嗔,就是“嗔怒”“嗔恚”,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其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新生》的故事起因就是男主角費可的嗔怒。在他年少時,家庭因父親出軌而破裂,母親死後只有他自己在雨夜抱着骨灰回家,仇恨在這個天才少年心中生根發芽,最終他假意答應繼母要求,為同父異母的弟弟替考,東窗事發後導致一家人前途盡毀。劇中費可在考場替考時,閃回他對繼母、父親、弟弟的怨恨,臉部扭曲變形,將試卷姓名瘋狂塗抹……後續所有的故事,都是他對於向他有所圖之人的報復。
至於“癡”,可謂全劇之人皆癡。陳樹發的女兒佳佳是全劇中癡的典型,她喜歡自己的父親安排的司機,拒絕看起來優秀的費可,最終因情所困,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作品通過表層的四個詐騙故事,講了當代人慾望的貪婪,以及慾望被戳破後的嫉妒憤懣。雖然作品結尾爛尾,但依然讓人深思。
套路化是現實題材的天敵
近期的這三部現實題材電視劇,題材分殊,各有特色,仿佛吹來的陣陣清風,讓人看到了創作的新可能性。但作品之間還是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特別是原本可以出新出彩的《老傢伙》,卻因水準不高被觀眾詬病。作品沒有把這種題材的特色和優勢發揮出來,僅僅滿足於各種瑣碎故事的堆砌,又不太符合生活的邏輯,其問題折射出當下現實題材創作普遍存在的缺陷。
《老傢伙》最大的問題是將原有的古裝帝王喜劇戲的創作邏輯——也就是原有的《鐵齒銅牙紀曉嵐》中“鐵三角”的模式——生搬硬套過來。劇中,張鐵林飾演的新城集團董事長陳新城就是乾隆皇帝,無論表演還是&詞,都和皇帝幾乎一模一樣,梗着脖子説話,動不動吹鬍子瞪眼睛,如果説是清朝戲還能勉強接受,放在當下21世紀,這種表演模式着實令人尷尬。王剛飾演的孫前程是“和珅”的翻版,愛算計、世故圓滑、唯利是圖;張國立飾演的肖長慶則是幾乎毫無特點的老好人。三人的關係依然是肖長慶、孫前程圍着陳新城轉,在一部現代戲中,為何非要把這種封建君臣關係帶進來呢?人的主體性、老年人自身的特點在哪?看著非常生硬彆扭。
《老傢伙》的主題與視野也比較狹窄。從目前播出的劇情來看,幾乎就是圍繞着“錢”和“權”兩大主題進行。陳新城原本是國企董事長,在權力鬥爭中被人扳倒下&,但是他始終耿耿於懷,因失去權力而憤恨,還想隨時重返權力中心。而孫前程要和肖長慶合力架空陳新城在養老中心的權力。影視作品如果整天圍繞“錢”“權”打轉轉,特別是還發生在本該無私為公、靜心養性的養老中心,格局就顯得小了。
再者,作品對老年人的表現也有失偏頗。這部作品對於老年人的塑造,有些重復了張揚導演早年的《飛躍老人院》中的表現方法,即將老年人老頑童化,在能力上神話化,顯得既尷尬又失真。作品中的三位老人,除了肖長慶還比較貼近現實生活中的熱心腸老大爺,陳新城和孫前程則明顯超出了現實生活中老年人的行為方式。特別是孫前程的出場,是在一夥年輕人的追捕下矯健地翻過高高的圍墻再跳下來,居然毫發無損,這是動作大片嗎?明顯是拍成了神劇。
老年題材電視劇創作自有它的優勢,但也有劣勢。一方面,受眾本身就沒法和都市劇、仙俠劇、懸疑劇相比,況且老年觀眾也並不一定愛看老年題材。另一方面,老年題材也容易陷入煽情、油滑的套路。事實上,從這幾年的老年題材劇創作來看,如果只關注世俗層面的吃喝拉撒,習慣用油滑庸俗的表現方式講故事,實在難出佳品。老年題材更應該注重對文化性的體現,符合老年人群體的生活習慣和情感邏輯。老年人對生死的看法,對於世事深刻的洞察理解,對於人生的豁達從容,同樣可以拍得精彩。《我的阿勒泰》中,患有健忘症的奶奶這個角色就充滿了喜劇效果,非常出彩。若踏踏實實在人物性格行為上多揣摩,多拍出幾個這樣質地的角色,老年題材創作何愁不出彩呢?
(作者為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 胡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