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異時空“推鎮”,一場橫跨四個年代、五個家族的故事已經拉開序幕。20世紀20年代的推鎮街巷煙雨濛濛;80年代的推鎮時代拐點、下海熱潮;千禧年代的推鎮,娛樂興起、生機煥發;未來時代的推鎮,科幻賽博、記憶互聯。
近日,由騰訊視頻出品的異時空角色推理游戲《開始推理吧》第二季在騰訊視頻上線。本季《開始推理吧》在延續沉浸式劇情推理的同時,跟隨角色在不同時空與推鎮地標裏解鎖百態社會圖鑒。梳理第二季的游戲故事可以發現,隱藏在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之下的,是節目對於公眾心理和社會熱點的洞察。
在業內看來,無論電視綜藝還是網絡綜藝,作為節目內容和價值觀念的輸出者,都具備影響、引導社會輿論與風氣的能力,都應擔負起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弘揚時代精神的重任。從這個角度來看,《開始推理吧》第二季真實做到了在娛樂大眾的同時,疏解了複雜的社會情緒,承擔了普法的社會責任。
為公眾提供情緒價值
業內普遍認為,作為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快消品,綜藝節目往往折射着社會情緒和心理的變動,也發揮着重要的社會功能。因此有人曾以“公共情緒安撫器”來形容綜藝節目的社會價值。
這種價值在近幾年的綜藝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近年來,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改變了大眾的生活方式和節奏,也帶來了不同層面的壓力,人們也因此渴望簡單直接的情緒價值。《開始推理吧》第二季敏銳地抓住了這些情緒價值,並在游戲中通過人物故事的講述實現了共情。
例如,第二季的第一期案件瞄準了生活中“至暗時刻”。在故事中,無論是裁縫哥“白有裁”,搞事業的“巴麗”,推鎮第一好的哥“寧少帥”,霸榜話題的“赫少帥”,還是品位一流的“柯少帥”,以及推樂門歌手“王傳説”都有過低谷和黯淡生活。然而與影視作品中常見的宏大敘事主題不同的是,這些角色經歷的“至暗時刻”更加接近平凡人的生活。
而這也更容易引發普通觀眾的共鳴。當下,在社交&&中同樣流傳着關於“至暗時刻”的討論,無論是關於疾病、離別,還是關於生活中的崩潰情緒,都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逐漸積攢。人們希望情緒被更多人看見並理解,也希望可以找到緩解情緒的方式。於是,如何讓“至暗時刻”的情緒得以釋放成為公眾需要的情緒價值。
《開始推理吧》第二季借助非游戲玩家之口給出了答案。就像游戲中的角色在“至暗時刻”時尋短見,最終卻依然靠自己的本能求生一樣,節目堅持告訴公眾“人可以做自己的光,可以救自己一把,在人生中實在撐不起來的時候,依然有雙手可以扶地而起”。
第四期對於“執念”的探討同樣是共情的一種體現。節目通過故事的講述,將幾位因意外失去親人、內疚不肯放下過往的游戲角色呈現在公眾眼前。這種情緒在現實生活中存在於每個人身上,而節目選擇以對話律師的方式,給出了一個可行的辦法——“戰勝內疚意味着在這件事情上承擔合理的責任,並接納造成內疚感的原因,對於我們無法彌補的部分則要學會自我寬恕。”
“優秀的綜藝節目往往能夠傳遞正能量和積極的價值觀。觀眾在節目的故事中找到與自己相似的經歷和情感,從而感受到歸屬感和認同感,這種共鳴和認同有助於增強觀眾的情感&&,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溝通,也有助於激勵觀眾在面對困難時保持積極的心態,追求更好的自己。”業內人士認為。
對社會現實提供更多觀照
早在“視覺媒介”快速崛起,衝擊“印刷媒介”發展的時候,尼爾·波茲曼就在《娛樂至死》中表達過這樣的擔憂:電視等大眾媒介瞬間傳遞信息,受眾無法在短時間內對其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對事物喪失了基本判斷力,並把人們引向了娛樂。
然而,綜藝這種內容形式或許完成了對“娛樂至死”理論的反駁。隨着綜藝節目的迭代和發展,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擺脫了單純娛樂的定位,轉而向社會議題、熱點事件、特殊群體方向深度挖掘。與此同時,角色扮演、沉浸式探案、場景還原等特質,讓探案推理類綜藝天然地更適合帶動人們關注某一類群體,以此觸碰更多社會問題,激起大眾的討論和思考。
因此,觀眾既可以在《開始推理吧》第二季看到對“內卷”和“職場焦慮”具象展現,讓觀眾正視現實生活中的“大廠生存現狀”;也可以看到對器官買賣等違法行為的揭露,讓觀眾可以清晰地認知器官買賣對於自身、親友和社會的危害。
當綜藝開始成為多元社會群體情緒的疏解渠道後,觀眾了解社會發展、參與社會生活就有了更明確的目標和渠道。在社交&&,越來越多的人在第三案的“內卷”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並有意識地反思當下的生活。
“在這個職場競爭激烈的時代,我們應該抵制無效‘內卷’,追求屬於自己真正生活的方式。並不是説不努力,而是要在職場中尋找到一種平衡,讓我們的生活既有挑戰又有趣味。”有網友這樣評論道。
在某種程度上來説,這種反思可以視為社會進步的一個側面。“綜藝節目關注弱勢群體需求,維護社會公平,揭露歧視現象,有助於激發人們的良知和責任感,推動社會向更加公平、正義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綜藝節目通過對某一具體領域,如器官買賣問題嚴重性和緊迫性的展現,可以激發觀眾的行動意願,為打擊違法行為和相關政策的實施提供廣泛的群眾力量。”業內人士認為。
在普法中承擔社會責任
探案推理類綜藝以偵破案件為核心,嘉賓尋找證據並通過演繹、還原、推理等方法分析案情,最終鎖定作案者,復盤事件真相。如此懸疑、推理的大框架為法律普及提供了極大的發揮空間。於是,近年來,探案推理類綜藝相繼開啟了對普法的探索與創新。
可以看到,《開始推理吧》第二季保留了律師專家對違法行為進行分析解讀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節目從律師的角度為大眾普及了刑法、刑事訴訟法、勞動法等法律條款的相關內容,也對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糾紛和案件進行講解,如第二期案件中器官買賣中的罪名認定,當事人主觀上不知道器官來源如何擔責,以及第三期案件中關於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糾紛等。
對於這些法律條文和概念的解讀幫助觀眾了解法律、理解法律,也有助於消除公眾對法律的陌生感和距離感,提高公眾對法治觀念的理解能力。
增強對法治觀念理解的最終目的,是幫助觀眾將法治精神貫穿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例如,在第四期案件的結尾,律師提到了“報仇”的概念。事實上,“報仇”這一概念已經不符合當今社會的法治理念。因此,節目提出,有仇得報,是報案的“報”,公檢法機關有更科學有效的偵查方式和辦案機制,可以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
而對這一概念解讀的背後,是綜藝節目通過傳遞法治精神,引導公眾將行為限定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厚植法治理念,增強法治意識。
“這有助於在全社會弘揚誠信友善、履約盡責、尊老愛幼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業內人士認為,“這也是該類型綜藝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與此同時,我們也期待探案推理類綜藝可以在創新探索的同時能承載更多社會關切與思想深度。” 文/李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