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老IP,為何“浪姐”無浪“歌手”乘風?-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27 09:05: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同為老IP,為何“浪姐”無浪“歌手”乘風?

字體:

  ◎存七

  今年5月,《乘風2024》和《歌手2024》——湖南&兩個迭代多年的大熱音樂競演類綜藝IP相遇了。在席捲內娛的熱搜與熱度背後,是老IP的一把辛酸淚。

  當一個音樂競演類綜藝走到第五年甚至以上的時候,它的知名度已無需再被證明,但棘手的問題隨之而來:觀眾審美疲勞。選人,選無可選;選歌,難上加難。變與不變,面前都是收視的懸崖,一不小心就跌落神壇。即便是求變,節目組能做的也像螺螄殼裏做道場,動彈一下都費勁。

  老IP創新

  也有章法也似押寶

  既然是做道場,便往往有一定章法可循。

  首先就是從人上創新——選“新人”。這一步看似簡單,但説是生死攸關的決勝點也不為過。很多時候,一份嘉賓名單就能定節目的生死。最後節目端出的菜能不能被路過的觀眾吃一口,就全看選“新人”的這一哆嗦。

  所謂“新人”,當然不能是全新素人。節目組請嘉賓的“新”是有前提的:需得是有話題的新、有實力的新、有情懷的新,三者至少有一項可取之處。不然,就等着被觀眾罵“糊穿地心,連像樣的人都請不過來”吧。同時,又必須至少有一個能鎮得住場面、鎮得住觀眾的嘉賓來做“主菜”,如此次那英之於《歌手2024》。否則也是不能叫人滿意的。《乘風2024》今年就沒有類似人物坐鎮,雖有王琳這樣的優秀演員前輩,但仍差一口氣。

  再就是從歌上創新。選歌對於音樂競演類綜藝也是一門學問。一方面,節目組要時刻盤算手中的預算,合理分配大熱曲目和普通曲目的佔比,不讓版權費超支。另一方面,也要保證音樂性或觀賞性——要麼好聽或者傳唱度高,要麼舞美能發揮的空間大。當然也可以選一些奇形怪狀的歌,押一個“難聽”上熱搜。總之,編曲也好舞美也罷,能有一項讓觀眾眼前一亮(或者“眼前一黑”)就可以。

  又或者,節目組可以直接換個螺螄殼來做道場。就如《歌手2024》,忽然把過去十來年以錄播為主的音綜全踢到一邊,搞起了直播。這一舉讓音樂競演類綜藝對標競技體育,變成了沒有預錄、不能重來、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的“現場的藝術”。湖南&搞音樂競演類綜藝的直播是有成功先例可循的,20年前的《超級女聲》等選秀就是如此。能看得出《歌手2024》想要復刻當年盛況的野心。但和當年不同的是:《超級女聲》是把壓力都給到素人,舉全國之力選出幾顆新星;這次《歌手2024》是把前輩新人都一併放在全國人民沸騰的輿論油鍋裏煎。

  如今《乘風2024》來到了三公,《歌手2024》來到了第三期直播——兩個節目熱度的勝負已沒有懸念。它們為什麼會迎來現在完全不同的命運?它們未來的故事能怎麼講?

  “浪姐”無浪

  從講姐姐的故事到用姐姐講故事

  在音樂競演類綜藝這個類別裏,“浪姐”是個四不像。它有着和市面上所有同類型節目完全不同的基因:音樂性、嘉賓在唱跳方面的實力,都不是它的首要考量因素,它的底層邏輯是“故事”。

  “浪姐”是帶着觀眾期待的敘事誕生的。它的雛形是豆瓣上的一篇帖子,內容大致是在現在影視行業裏,女性到了30歲以後機會驟減,很難被人看到,所以想看一檔由30歲以上的姐姐們出演的綜藝。這樣一篇帖子被網友一點點關注、一點點豐滿細節,再被節目組發現、製作。它的誕生,來源於近年來觀眾的女性意識覺醒,是對30+女性生存現狀的體察,也是節目組對當下觀眾喜好的精準把握。因此,它面世即大火是一定的。

  但故事性是一柄雙刃劍。如果一個概念先行的綜藝無法講出精彩的故事,那麼等着它的只有光鮮外表下的勉強維持,以及最後平淡甚至慘澹的收場。走過四季節目,“浪姐”關於女性的故事已講不出新的情節,只剩下嘉賓們一季比一季更賣力地表演所謂的女性力量和女性友誼,用乾巴巴的口號和肢體接觸潦草回應主題。明知文章已寫無可寫,也只能硬着頭皮用華麗的辭藻反復點題,試圖用上價值的方式得到一點筆墨分。

  今年“浪姐”的slogan(口號)是“大美中國,熱望乘風”。從中能夠看出,這檔自女性覺醒而誕生的節目,焦點已不是女性本身。“女性”在這個語境中成為展現中國文化的載體,女性的故事退居二線。求變沒有對錯,畢竟當一個故事講無可講,轉變方向似乎是必然。但這樣一檔曾經態度鮮明、讓人眼前一亮的節目,最終還是變得平庸,實在讓人惋惜。

  選人方面,浪姐以一年幾十人的速度消耗着內娛女星的存量。哪個國家的娛樂行業有這麼多有點名氣又有點實力的明星,能源源不斷地供“浪姐”這樣一個體量的節目以每年一屆的速度運轉呢?

  選曲方面,浪姐做得一直不算出色。每一季的選曲幾乎都伴隨着質疑聲,尤其是公演,很少有能出圈的曲目和舞&。有些曲目過於冷門,傳唱度不高,觀眾熱情也就相應不高;而且過於短暫的排練時間和部分姐姐的非專業出身兩個因素疊加,讓舞&質量始終不盡如人意。所以就算最新一季選了如《東風破》《青花瓷》這樣耳熟能詳的曲目,仍然沒能打造一個出圈的舞&。

  在故事內核發生動搖與種種客觀因素的限制之下,“浪姐”將要去向哪,實在難猜。

  《歌手》乘風

  觀眾苦華語樂壇久矣

  而隨後《歌手2024》一出,湖南&再一次證明自己就是中國音樂綜藝製作的天花板。初次見到本季嘉賓名單時,很多人都是唱衰的態度。如果把節目的嘉賓陣容比作木桶,乍一看這個桶只有一條板還長點——那英。

  這樣一個“四面漏風”的陣容,如果是錄播,《歌手2024》可以説是必撲無疑;如果陣容豪華,即便直播也不一定能火。偏得是現在“這口破鍋配上爛蓋”,才能達到今日的效果。不知這是否也在節目組的策劃之中?不管如何,一生愛看熱鬧的中國人,這次決定來看看《歌手2024》的“笑話”,看節目組打算怎麼拿着這一手牌 “破罐破摔”的。結果這一看,看出了比春節聯歡晚會還熱鬧的全民狂歡。

  一開始,那英“五旬老太守國門”之類的段子火爆全網,背後是網友對華語樂壇不留情面的諷刺:苦華語樂壇久矣。一邊是新生代歌手青黃不接,唱功過硬、創作實力頂尖、火遍大江南北的歌手極為稀有。另一邊是仗着國內的人口優勢,從業者稍微有點成績就能活得不錯,因而不思進取,多年來關起門來左手和右手玩,完全沒有銳氣。那英就在這樣一個節點,因她的民族、姓氏,以及在節目裏的“獨苗”身份,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但接下來,那點不滿和娛樂性的調侃被更激烈的情緒吞噬,還有某些歌手一聲聲的“請戰”。

  情緒在獲取輿論熱度和支持上確實屢試不爽,可情緒容易失控,這是大家都需要保持警覺的。情緒一旦到達某種烈度,話語權和解釋權就完全不由個人了。網友説“請出列”是開玩笑,是希望華語樂壇爭口氣。《歌手2024》這裡實在沒有什麼需要保衛的,有的只是需要被外國“鯰魚”激發活力的華語音樂,和需要被更多人看到的優秀歌手。

  當這一波聲浪退去,關於《歌手》的討論是否會回歸音樂本身?這個重獲新生的老IP又是否會像有人預測的那樣,憑一己之力改變當下音樂綜藝的製作模式?這一切都有待日後驗證。

  圖片來源/節目官方微博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