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季節》海報
《新生》海報
《不可告人》海報
《繁城之下》海報
《三大隊》海報
在眾多類型劇中,罪案推理劇因其快節奏、強情節的懸疑特性而深受觀眾喜愛。懸疑題材也成為製作爆款劇集的素材富礦,對出品方、演員乃至原著作者都能形成聯動效應。
從去年年末愛奇藝迷霧劇場宣布回歸,再到今年優酷宣布將懸疑劇場升級為白夜劇場,可以看到,各大&&正着力推進罪案推理劇的精品化製作。在討論這些舉措能否打造出精品劇集之前,我們不妨先回溯罪案推理劇的進化歷程,探究其演變邏輯,或許就有答案了。
基底
從還原真人真事到IP改編與原創劇本
早期罪案推理劇的出色作品,以強調紀實和還原刑偵案件為主。從1999年的《12·1槍殺大案》、2000年的《紅蜘蛛》,到2001年開播的《重案六組》,再到2004年的《我非英雄》,均取材於社會真實案件,並着力呈現案件原貌,《12·1槍殺大案》的刑警演員大多是具有多年刑偵經驗的警察;《紅蜘蛛》裏的車牌號、手機號都是真實的,犯罪地也全部實景拍攝……
由於劇情過度渲染犯罪, 2004年發布的《關於加強涉案劇審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指出,嚴控涉案劇數量,而且所有正播和備播的涉案劇及相關節目,不得在黃金時段播出。此舉令罪案推理劇的招商引資受到限制,市場影響力驟減。
2014年,《湄公河大案》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標誌着罪案推理劇冰封解除。隨後,《靈魂擺渡》《暗黑者》先後上線,預示着原創和IP改編的罪案推理劇漸成主流。原創劇《靈魂擺渡》集結了靈異、懸疑、愛情等元素,在驚悚與正能量之間游走自如;《暗黑者》改編自周浩暉的小説《死亡通知單》,塑造了穆劍雲等一眾角色,收穫不俗反響。值得注意的是,兩部作品的製作方建信影視和慈文傳媒,均為電視劇行業頭部公司,為劇集品質提供了不少保障。
2015年,因IP改編、差異化排播模式、流量明星等多重元素組合,劇版《盜墓筆記》迅速走紅。該劇播出前,愛奇藝VIP會員數是500萬,全集上線24小時,就産生了1.14億次點擊量,也讓愛奇藝VIP會員數周環比增幅超100%。
此後,各&&紛紛入局自製罪案推理劇。搜狐視頻、騰訊視頻等&&製作的IP改編劇《法醫秦明》《鬼吹燈之精絕古城》相繼播出。2016年騰訊財報顯示,視頻付費用戶數已逾2000萬,同比增長逾兩倍,《鬼吹燈之精絕古城》《如果蝸牛有愛情》的廣受歡迎,標誌騰訊在自製內容領域的初步成功。
敘事
從平鋪直敘到多線交織
早期罪案推理劇以單線敘事為主,圍繞某一案件的刑偵過程推進劇情,略顯單調與同質。因此,罪案推理劇的敘事逐漸從平鋪直敘轉變為多線交織,讓觀眾眼前一亮的同時,也對創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2020年的《沉默的真相》講述檢察官江陽與法醫陳明章、警察嚴良追尋案件真相的故事,交織敘述三組人物、三條時間線、三個刑事案件,頻頻轉場卻不失邏輯,劇集也憑此在2021年釜山國際電影節——第三屆“亞洲內容大獎”中獲“最佳流媒體原創劇集”。
2022年的《消失的孩子》則通過不同時間與空間中的人物視角,展現案件的多個方面,聚焦兒童、家庭、社會等多重議題,劇集編劇團隊成員葉蘅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多線敘事是原著作者在創作小説時就採用的結構,但從劇本角度上考慮,我需要增加能夠呼應的細節,來幫助觀眾完成劇情轉線時的過渡。”
對於同樣採用多線敘事的懸疑傑作《漫長的季節》,葉蘅稱讚道:“無論是多線敘事的複雜性和層次感,還是細節的呼應與隱喻,很難有同類型的影視作品可以達到這樣的高度,我覺得《漫長的季節》給創作者提供了一本教科書,寫故事和講故事要像它一樣較真,不能太輕易放過自己。”
愛奇藝迷霧劇場今年播出的《不可告人》與優酷白夜劇場的《微暗之火》也同樣採用多線敘事的方式,前者通過倒敘、插敘等方式串聯三個謎案,導演劉新的目的是“激起觀眾思考它們之間的關聯,提高觀眾的參與感和代入感”;後者則以此還原主人公南雅的一生,導演姚曉峰想嘗試的是:“除了去説一個動人的故事以外,還要有懸念足以支撐觀眾能夠一步一步追着故事走。”
主題
懸疑由硬核轉向溫軟 側重人性與社會
近年來,罪案推理劇不斷創新劇情設計,革新主題立意,將以懸疑為內核的敘事傳統逐漸拓展至社會領域,即以懸案為眼,觀社會百態,察多面人性。
2023年,騰訊視頻X劇場推出的兩部罪案推理劇——《漫長的季節》以懸疑外殼包裹着一群普通人的命運沉浮,頗具人文關懷;《繁城之下》則以層層反轉為引,探尋人性善惡,成為當年好評度最高的罪案推理劇。當年愛奇藝迷霧劇場的《三大隊》也早早就告訴觀眾兇手是誰,吸引觀眾追劇的懸念轉變為“兇手為什麼這麼做”或“兇手的命運將走向何方”。
《微暗之火》講述一位飽受創傷的小鎮女性如何再次在心中建立愛的經歷,除了渲染懸疑氛圍外,更關注女性的生存處境,姚曉峰接受媒體採訪時&&:“這部戲的議題是人和命運的關係,以及人和社會的關係。我們是借用了懸疑劇的‘殼’,去講述世紀之交的清水鎮背後的人性真相。”白夜劇場的另一部劇《新生》則找到了“軟犯罪、輕懸疑”的路徑,側重於討論人性複雜,剖析個體性格和命運的成因,正如該劇導演申奧所言:“劇中的詐騙者開篇就向觀眾亮明了身份,懸念是在於探究犯罪原因,詐騙者費可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為什麼針對這些人。”
可以看出,近兩年涌現的罪案推理劇已不再純粹以懸疑作為賣點,更多是將懸疑作為外殼,深入社會肌理與洞察人性幽微。
鏈結
IP改編和原創有何差異?
罪案推理劇的核心是什麼?
近些年,罪案推理劇的創作不再依賴真實事件,而是逐漸轉向改編小説或原創劇本。對於這兩者的區別,導演劉新日前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IP改編的劇集相對容易做,因為小説作者已經把劇本所有的邏輯問題都處理妥當,而做原創劇集則需要自己去解決劇情的漏洞。” 曾任慈文傳媒副總經理的趙斌曾就罪案推理劇的發展提到,未來原創劇本的數量會逐漸追上IP改編劇本的數量,劇本定制的能力將會進一步強化,讓劇本能從根源上更適合影視化。
至於罪案推理劇的核心要素,劉新認為:“最重要的是劇本,看故事的邏輯經不經得起推敲。”趙斌也曾&&,劇本是核心,只要故事過硬,其餘都可以依靠外力解決。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戴瑩日前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則説道:“雖然當下敘事視角越發多元,但懸疑劇的核心仍然是人和人物關係、人物命運,而情節、動作、反轉等激發爽感的元素,也只是手段和包裝。例如,2020年《隱秘的角落》以孩子的視角講述懸疑故事,獲得破圈的傳播效應,但該劇成功的基石依然是人和人物關係。”(記者 詹錫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