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的測算,2023年全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為739.94億元,與2019年同比增長29.30%,達到歷史新高。但與此同時,專業劇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當演出成為焦點,劇場該如何突破?
數據
劇場行業經營增長後勁不足
統計數據顯示,作為演出市場的三大基礎支柱之一,2023年專業劇場演出場次為9.74萬場,票房收入86.23億元——兩項數據較2019年均略有上升,表明劇場行業正在逐步恢復良好發展勢頭。
在近期舉行的第七屆劇場大會上,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副會長、保利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文鵬介紹,2023年,我國新建專業劇場數量增加,改建專業劇場陸續投入使用,專業劇場的整體規模進一步擴大。與此同時,專業劇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部分劇場經營主體在場均票房收入和營收利潤率上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據統計,2023年專業劇場的場均觀演人次約為314人次,場均票價僅有281元;在專業細分領域,話劇、音樂會、戲曲的演出場次、觀演人次與2019年相比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除具有市場號召力的頭部項目外,多數劇場演出項目票房收縮,劇場用戶分析顯示劇場演出已經出現消費降級現象,400元以上價位的演出票銷售疲軟,部分觀眾年均觀演場次也有所下降。
郭文鵬認為,總的來説,劇場行業供給端恢復上升,但需求表現低於預期,市場活躍度有所下降,劇場行業呈現出增長後勁不足、問題短板並存的態勢。
除此之外,與2019年相比,2023年演出衍生品、周邊、贊助以及經營主體配套服務等其他收入下降36.1%。
分析
不少劇場過於依賴頭部劇目
郭文鵬指出,近年來,不少劇場在運營過程中過於依賴熱門頭部項目的引進。這種現象一方面可能導致劇場內容同質化嚴重,缺乏獨特的品牌個性和持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劇場在一味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和市場熱度時,可能會忽視對於原創內容以及多元藝術形式的探索與培育。
此外,由於運營成本不斷增加,自營項目風險上升、優質演出産品供給不足等現實困難造成劇場行業運營壓力增大,因此一些劇場出現了“以租場替代經營、過度依賴補貼、只重管理不重運營”等現象。這在郭文鵬看來,這不僅是對劇場自身品牌的傷害,也是在主動讓渡出原有的觀眾群體。
為此,郭文鵬建議專業劇場進一步強調內容為核心的戰略布局,推動劇場與內容深度融合,成為優質內容的發現者、創造者與參與者。
關注
精細化、差異化發展推動業務拓展與提升
天橋藝術中心打出特色牌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的實踐,也説明了培育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樹聰介紹,截至5月15日零點,天橋藝術中心2024年演出總票房1.017億元,成為開業以來票房破億速度最快的一年。
楊樹聰透露,在演出上,天橋藝術中心不斷擴大自營、合作比例確保品牌調性。以2023年為例,全年968場演出中,非租場劇目705場,佔全部演出73%,在確保劇目品質的同時,帶來了良好的市場收益。自2020年以來,天橋藝術中心開始劇目出品、演出製作的經營探索。2022年聯合出品話劇《萬水朝東》,2023年出品新空間劇場《貓神在故宮》,2024年,出品了新空間劇場《男巫客廳》、舞劇《九歌》、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這其中,《貓神在故宮》2023年在天橋藝術中心成功首演,共演出103場,收穫市場和口碑雙贏。
特色品牌無疑是專業劇場的未來出路。楊樹聰介紹,從演出類型看,音樂劇類演出票房在2024年已售總票房中佔比為64.24%,高居所有演出類型榜首。
經過長期培育,天橋藝術中心以音樂劇為核心的演出特色已經為市場和觀眾熟知。以音樂劇為例,開業至2023年,累計演出134部,961場,觀眾92萬人次,累計票房4億元,佔累計票房的50%。從《劇院魅影》首演後29年來京,到《長靴皇后》首演6年後,再到《搖滾學校》首演4年後,眾多國際原版、國內原創劇目選擇天橋作為首演地,“看音樂劇到天橋”成為北京及周邊地區觀眾的觀演共識。
郭文鵬也認同專業劇場基於實際情況,精準定位,實施因地制宜發展戰略的做法。在他看來,“劇場自身所處的地域環境、文化積澱、受眾群體等不同,推行精細化、差異化的發展模式,推動業務的有效拓展與提升。”
蘇北縣域劇院也能突圍
2022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的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金湖文化藝術中心(簡稱金文中心)是一家縣域劇院,面臨着大部分縣域劇場同樣的生存困境:“基層有場地、無人懂經營”;市場規模較小、消費能力較低、市場化運作艱難;投入文化資金有限、優質演藝資源較難向縣域傾斜;縣域觀眾文化消費習慣和文明觀演禮儀亟待培養等。
金文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雯介紹,金湖全縣域人口僅僅30萬,城區人口更少。為此,他們採取了多種個性化方式:比如推行會員卡。通過不同面額的會員卡、不同程度的優惠政策和會員權益,建立起自己的會員體系,“我們有1000元的‘藝術卡’,500元的‘惠民卡’和300元的‘體驗卡’,使用會員卡最低50元就可以看一場演出,大大降低了縣域觀眾的觀演門檻。”
比如“發紅包”培養觀演禮儀。金文中心發現,在很多次的演出過程中,觀眾遲到現象特別嚴重,嚴重影響演出進行。為此,他們在演出前增加互動小游戲環節“搶紅包”,提前來的觀眾都可以掃碼進群搶紅包,手氣最佳的觀眾可以獲得下一場演出的門票,“通過持續開展這樣接地氣的小活動,一方面逐漸培養金湖觀眾觀演不遲到好習慣,另一方面也在不斷積累金文中心粉絲人數,有利於後續的營銷推廣。”
此外,結合金湖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蘇北縣域文化發展,積極響應地方政府提出“白天看景、晚上看戲”的口號,打文旅結合牌,吸引周邊地區如高郵、寶應乃至安徽天長等縣市觀眾,利用節假日前來大劇院觀看演出。截止到2023年底,金文中心開展各類演出160余場,超15萬人次觀眾走進大小劇院,近1000萬名網友通過網絡直播在線觀看。
文/記者 壽鵬寰
攝影/王曉溪(除海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