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第14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國際評委會主席、出席《流浪者之歌》映後交流活動……70歲的塞爾維亞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裏卡無疑是今年北影節上最忙碌的人之一。昨天下午,他出席在郎園Station準點劇場舉行的“埃米爾·庫斯圖裏卡電影大師班”活動,與導演黃建新、作家余華進行了一場主題為“國族史詩與心靈奇蹟”的對談活動,思想和藝術的碰撞交鋒,將大師班的氛圍推向了最高潮。
“天壇獎”入圍影片非常驚艷
活動尚未開始,劇場內就坐滿了人,有些沒票入場的觀眾,乾脆在郎園Station路邊的一個LED屏前觀看直播。“我不知道接下來的一個小時裏能不能聊得盡興。”落座後,庫斯圖裏卡這樣開場。余華則笑着説,自己跟庫斯圖裏卡已經是老朋友了,最近的一次見面是2018年。
“這次‘天壇獎’入圍影片非常驚艷,非常多元,故事和敘事角度也很精彩,評委們都特別滿意。”庫斯圖裏卡激動地説,自己不是到了北京才説客套話,“文學、電影都是跟時代、社會的變遷息息相關的,北影節的這些影片反映了時代的變遷。”他透露,在評選時評委們很快就達成了共識,“他們的態度都非常嚴肅認真,相信觀眾對最後的結果會滿意的。”對於三部入圍“天壇獎”的中國電影,他評價:“中國電影不管是製作,還是在故事的講述上,水準越來越高。”
黃建新回憶,自己第一次看庫斯圖裏卡執導的《地下》,是好朋友推薦的錄像帶,看完後很長時間沒有挪動位置,“衝擊力太大了”。尤其是看到片中一個15年都生活在“地下”的小男孩終於爬出地面,看到了初升的太陽時,黃建新當場就哭了出來,“這是人對生命的渴望!庫斯圖裏卡用自由暢想和狂放不羈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講述了關於國家、民族和兄弟的故事,我在其中看到了人、人性和對自由的嚮往。”
是歷史選擇了庫斯圖裏卡
“我經歷過特殊的年代,經歷過動蕩,我很幸運,但是我的國家的人民卻沒有我幸運。”庫斯圖裏卡説,是生活給自己提供了靈感,“直到上世紀末,我都沒有減輕自己心靈上的傷痛。”他把個人經歷和時代變遷結合起來,通過電影的表達,將自己的家國情懷標注其中。
“絕不向遺忘屈服”和“我們身在何處”成為了他電影中最常出現的主題。1985年公映的《爸爸去出差》就是一部他半自傳性質的電影,影片用一個孩子的眼睛來表現特定年代裏的家庭悲歡。該片在1985年的第3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金棕櫚大獎,他也成為南斯拉伕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導演。今年北影節北京展映“特別放映”單元展映了《流浪者之歌》《黑貓白貓》《地下》等8部庫斯圖裏卡電影,其中《地下》描繪了南斯拉伕從1941年納粹佔領期間至1995年內戰的曲折歷史。這部影片讓他獲得了第4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他也成為了“雙金棕櫚俱樂部”的七位成員之一。
余華説,庫斯圖裏卡雖然現在住在貝爾格萊德,但小時候在薩拉熱窩長大,自稱是“庫斯圖裏卡粉絲”的余華,還專門去了薩拉熱窩,找到庫斯圖裏卡從小長大的街區,只為“看看偶像小時候的經歷。”“這哥們小時候幹過的壞事,就跟街上來來往往的汽車一樣多。”余華笑道,庫斯圖裏卡小時候的玩伴後來幾乎都進了監獄,“是藝術和電影拯救了他,讓他變成了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余華還記得,庫斯圖裏卡有一次專門帶他去看 啟發他創作《地下》的地方,那是一個很不起眼的遺址樣的地方,“那麼多人每天都經過這裡,但沒有人想到拍電影,看來是歷史選擇了庫斯圖裏卡。”
庫斯圖裏卡説,自己小時候的家庭不錯,但身邊有很多單親家庭和犯過罪的人,他很小就養成了跟人打交道的習慣,喜歡通過挖掘這些小人物的生活,在其中尋找時代的影子。庫斯圖裏卡見證了柏林墻的倒塌,也見證了南斯拉伕的解體,他希望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能夠透出一種“苦中作樂的幽默感”,能夠撫慰人們的心靈創傷,“這也是對塞爾維亞能存在下來的重新反思。”
希望以後能拍一些中文電影
對談過程中,庫斯圖裏卡還特意提到了他穿的鞋,原來鞋帶是解開的,他的理由是只有在街上有人要打自己,才需要繫緊鞋帶,平時讓鞋帶松着,“這樣心情就非常平和。”正如他覺得現在的中國人走遍全球,“他們沒有帶去槍林彈雨,沒有帶去一顆子彈,他們帶去的是和平,給別的國家送去源源不斷的發展潛力。”中國人在塞爾維亞幫助當地人修建鐵路公路,“現實特別震撼”,庫斯圖裏卡説,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講述此類故事的電影。
主持人問庫斯圖裏卡如何理解“講好中國故事”?他回答,自己在北影節上看了三四部中國電影后,發現這些影片就像當年他看張藝謀執導的《一個都不能少》一樣,讓他感受到普世價值,他被真真切切打動了。《一個都不能少》獲得了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當時擔任評委會主席的庫斯圖裏卡給張藝謀頒發了獎盃。今年的北影節開幕式上,庫斯圖裏卡又給張藝謀頒發了組委會特別榮譽獎,他激動地説:“我們跨過了兩個世紀,也創作了很多非常棒的電影,這些電影都遠遠超過了我們的預期,我非常開心能夠來到這裡,並且跟藝謀導演一起跑完這場馬拉松。”
“我希望以後能拍一些中文電影。”庫斯圖裏卡透露,自己很想把一部籌備了多年的劇本《成吉思汗的白雲》放到中國來拍,因為這裡是成吉思汗的故鄉。“這一次我希望拍出成吉思汗既強大又脆弱的一面,展現人的多面性。”
擔任第14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國際評委會主席、出席《流浪者之歌》映後交流活動……70歲的塞爾維亞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裏卡無疑是今年北影節上最忙碌的人之一。昨天下午,他出席在郎園Station準點劇場舉行的“埃米爾·庫斯圖裏卡電影大師班”活動,與導演黃建新、作家余華進行了一場主題為“國族史詩與心靈奇蹟”的對談活動,思想和藝術的碰撞交鋒,將大師班的氛圍推向了最高潮。
“天壇獎”入圍影片非常驚艷
活動尚未開始,劇場內就坐滿了人,有些沒票入場的觀眾,乾脆在郎園Station路邊的一個LED屏前觀看直播。“我不知道接下來的一個小時裏能不能聊得盡興。”落座後,庫斯圖裏卡這樣開場。余華則笑着説,自己跟庫斯圖裏卡已經是老朋友了,最近的一次見面是2018年。
“這次‘天壇獎’入圍影片非常驚艷,非常多元,故事和敘事角度也很精彩,評委們都特別滿意。”庫斯圖裏卡激動地説,自己不是到了北京才説客套話,“文學、電影都是跟時代、社會的變遷息息相關的,北影節的這些影片反映了時代的變遷。”他透露,在評選時評委們很快就達成了共識,“他們的態度都非常嚴肅認真,相信觀眾對最後的結果會滿意的。”對於三部入圍“天壇獎”的中國電影,他評價:“中國電影不管是製作,還是在故事的講述上,水準越來越高。”
黃建新回憶,自己第一次看庫斯圖裏卡執導的《地下》,是好朋友推薦的錄像帶,看完後很長時間沒有挪動位置,“衝擊力太大了”。尤其是看到片中一個15年都生活在“地下”的小男孩終於爬出地面,看到了初升的太陽時,黃建新當場就哭了出來,“這是人對生命的渴望!庫斯圖裏卡用自由暢想和狂放不羈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講述了關於國家、民族和兄弟的故事,我在其中看到了人、人性和對自由的嚮往。”
是歷史選擇了庫斯圖裏卡
“我經歷過特殊的年代,經歷過動蕩,我很幸運,但是我的國家的人民卻沒有我幸運。”庫斯圖裏卡説,是生活給自己提供了靈感,“直到上世紀末,我都沒有減輕自己心靈上的傷痛。”他把個人經歷和時代變遷結合起來,通過電影的表達,將自己的家國情懷標注其中。
“絕不向遺忘屈服”和“我們身在何處”成為了他電影中最常出現的主題。1985年公映的《爸爸去出差》就是一部他半自傳性質的電影,影片用一個孩子的眼睛來表現特定年代裏的家庭悲歡。該片在1985年的第3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金棕櫚大獎,他也成為南斯拉伕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導演。今年北影節北京展映“特別放映”單元展映了《流浪者之歌》《黑貓白貓》《地下》等8部庫斯圖裏卡電影,其中《地下》描繪了南斯拉伕從1941年納粹佔領期間至1995年內戰的曲折歷史。這部影片讓他獲得了第4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他也成為了“雙金棕櫚俱樂部”的七位成員之一。
余華説,庫斯圖裏卡雖然現在住在貝爾格萊德,但小時候在薩拉熱窩長大,自稱是“庫斯圖裏卡粉絲”的余華,還專門去了薩拉熱窩,找到庫斯圖裏卡從小長大的街區,只為“看看偶像小時候的經歷。”“這哥們小時候幹過的壞事,就跟街上來來往往的汽車一樣多。”余華笑道,庫斯圖裏卡小時候的玩伴後來幾乎都進了監獄,“是藝術和電影拯救了他,讓他變成了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余華還記得,庫斯圖裏卡有一次專門帶他去看 啟發他創作《地下》的地方,那是一個很不起眼的遺址樣的地方,“那麼多人每天都經過這裡,但沒有人想到拍電影,看來是歷史選擇了庫斯圖裏卡。”
庫斯圖裏卡説,自己小時候的家庭不錯,但身邊有很多單親家庭和犯過罪的人,他很小就養成了跟人打交道的習慣,喜歡通過挖掘這些小人物的生活,在其中尋找時代的影子。庫斯圖裏卡見證了柏林墻的倒塌,也見證了南斯拉伕的解體,他希望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能夠透出一種“苦中作樂的幽默感”,能夠撫慰人們的心靈創傷,“這也是對塞爾維亞能存在下來的重新反思。”
希望以後能拍一些中文電影
對談過程中,庫斯圖裏卡還特意提到了他穿的鞋,原來鞋帶是解開的,他的理由是只有在街上有人要打自己,才需要繫緊鞋帶,平時讓鞋帶松着,“這樣心情就非常平和。”正如他覺得現在的中國人走遍全球,“他們沒有帶去槍林彈雨,沒有帶去一顆子彈,他們帶去的是和平,給別的國家送去源源不斷的發展潛力。”中國人在塞爾維亞幫助當地人修建鐵路公路,“現實特別震撼”,庫斯圖裏卡説,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講述此類故事的電影。
主持人問庫斯圖裏卡如何理解“講好中國故事”?他回答,自己在北影節上看了三四部中國電影后,發現這些影片就像當年他看張藝謀執導的《一個都不能少》一樣,讓他感受到普世價值,他被真真切切打動了。《一個都不能少》獲得了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當時擔任評委會主席的庫斯圖裏卡給張藝謀頒發了獎盃。今年的北影節開幕式上,庫斯圖裏卡又給張藝謀頒發了組委會特別榮譽獎,他激動地説:“我們跨過了兩個世紀,也創作了很多非常棒的電影,這些電影都遠遠超過了我們的預期,我非常開心能夠來到這裡,並且跟藝謀導演一起跑完這場馬拉松。”
“我希望以後能拍一些中文電影。”庫斯圖裏卡透露,自己很想把一部籌備了多年的劇本《成吉思汗的白雲》放到中國來拍,因為這裡是成吉思汗的故鄉。“這一次我希望拍出成吉思汗既強大又脆弱的一面,展現人的多面性。”(記者 王金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