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曲劇《少年天子》。
青年演員王厚義(左)與李亞橋(右)在復排版北京曲劇《少年天子》中分別飾演福臨與烏雲珠。
對年輕觀眾而言,認識北京曲劇名家許娣大多與她近些年來參演的熱播劇有關,如《大丈夫》《老閨蜜》等眾多作品裏,許娣有着“國民媽媽”美譽,2018年,她更是憑藉熱播劇《我的前半生》中“精明勢利”的丈母娘“薛甄珠”一角,一舉斬獲第24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女配角,而早在贏得此獎的二十年前,她成為北京曲劇第一位“梅花獎”得主。
許娣一直以默默奉獻的姿態傳承着北京曲劇,作為北京曲藝、曲劇表演藝術家魏喜奎的弟子,許娣自17歲開始學習北京曲劇,在此後的數十年中,她在舞&上塑造出了《楊乃武與小白菜》中的“小白菜”、《四世同堂》中的“韻梅”、《茶館》中的“康順子”、《龍須溝》中的“程娘子”、《少年天子》中的“孝莊太后”等眾多深受觀眾喜愛的舞&藝術形象。退休後的她,這兩年再回到劇團,看到後輩在舞&上表演北京曲劇時,她有了許多期待和思考。
要“苦練”成上&就發光的演員
許娣剛進團時,“北京曲藝團曲劇隊”雲集了北京曲劇創始人魏喜奎、曹寶祿、關學增、尹福來以及北京曲藝團的羅榮壽、高鳳山、馬玉萍等一大批曲藝、曲劇名家,在許娣眼中,他們均屬於那個時代裏,站在&上便“發光”的大藝術家。許娣至今都覺得,自己當年只是一個不自信的女孩,以至於這種感覺貫穿於整個藝術生涯,但也正因為這種心態,在從藝時有着非常單純的行為模式:“我們那一代人從小被灌輸的思想是‘幹一行愛一行’,內心藏着‘狠鬥私心一閃念’的決心,對待藝術創作更無雜念。唱得不好怎麼辦?沒有捷徑,就是苦練。”
這份“純粹”是許娣期待後輩能延續下去的精神,一如當年她通過不走捷徑的苦練,成為站在舞&上就發光的演員。1986年,團裏要排演魏喜奎的代表作《楊乃武與小白菜》,而這一次被選中出演主角“小白菜”的便是被魏喜奎稱之為“生虎子”的許娣。許娣回憶,這個演出任務令其惶恐,但在建組大會上,魏喜奎當着全團説,“我一定把許娣這個生虎子給她摳出來!”這給了她勇氣。“那時候排練時間緊張,也不懂得去找魏老師請教,只知道自己在家抱着錄音機聽魏老師以前的錄音。”許娣記得第一次與樂隊合練時,沒唱幾句,樂隊老師便對其不客氣地説,“你這不行,回去練吧,練完之後你再來。”這一幕讓許娣銘記於心,“我當時帶着微笑離開樂隊排練室,回到自己的房間便大哭起來,但擦乾眼淚後抱着老師的錄音接着聽。”直到魏老師的一個電話,把許娣叫到家中,將《楊乃武與小白菜》整部劇從頭到尾逐字逐句地為許娣“規整”了一遍:“傳承是非常奇怪的東西,尤其中國的傳統藝術,無論書畫還是戲曲,有個師父指點很重要。他們傳授的並非自身某種特有技藝,而是將學生體會不到的尺寸與分寸,在潛移默化間移植到後輩的心裏。”
有了老師的點撥,在以後的三年裏,許娣在北京曲劇舞&上的表演日臻成熟,並獲得多項榮譽。1989年魏喜奎帶隊到天津演出的路上突然對許娣説,“我從來沒有收過徒弟,我觀察了很久,你是個正派的孩子,我想收你。”時至今日,許娣對魏喜奎為何如此看重自己,始終沒有找到一個適合的答案,但在許多後輩眼中,許娣早已是一位一登&就“有光”的演員。曾與許娣在某電視劇中合作過的演員,回憶起在中戲上學期間,看許娣出演北京曲劇《龍須溝》的情景時,他説道“你在舞&上帶着光!”當時許娣只是覺得新鮮,但現在想來,她好像理解了“發光”應該是每一位舞&演員該有的品質。
創作者的思想要跟着時代走
許娣1997年憑藉北京曲劇《龍須溝》成功“摘梅”(梅花獎),成為北京曲劇團歷史上首位獲得該獎項的演員,而此時,她最想與其分享這份殊榮的魏喜奎先生已經離世一周年,終成遺憾。2002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北京曲劇班授課時,許娣對班裏的一位學員王玉印象深刻,正如當年魏老師評價自己是個正派的孩子一樣,許娣認為王玉是個實在的山東姑娘,為了能將北京曲劇“魏派”藝術傳承下去,許娣決定收下這個徒弟,並於2004年,在長安大戲院正式舉行了拜師儀式。
自2008年退休之後,許娣並沒有遠離北京曲劇,反而通過各種不同的渠道與方式,繼續為本劇種搖旗吶喊。除專心授業外,慢慢地她也開始活躍於影視領域,並為北京曲劇以外的觀眾熟知。2023年,北京曲劇《少年天子》入選2023—2024年度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戲曲音像工程錄製演員(劇目)名單並參與音像錄製。時隔35年,北京市曲劇團也想將這部劇重新復排,許娣擔任復排版劇目的藝術指導,並繼續飾演“孝莊太后”。
拿到跟當年完全不一樣的新劇本時,許娣首先給予年輕編劇團隊以肯定,“現在年輕人再審看這部作品時,一定會有自己的欣賞角度與審美要求。有了想法去改編,本身是好事,應該尊重並支持他們。”許娣認為,如果余笑予導演還在世的話,相信他也會進行劇本修改。畢竟時代不同,人物的切入點與觀眾審美也會不同。“如今,當我看到這些年輕的創作團隊對於劇本的整理,感覺到身為藝術工作者一定要隨着時代、隨着觀眾的改變去調整思維方式,無論年齡多大,都要時刻提醒自己不斷地更新完善藝術水準,以適應時代。”
和這些隔輩的年輕人一起排戲,許娣欣慰於他們對北京曲劇的熱忱和努力:“現在的孩子眼界寬,有思想,接受能力強。只要他們願意學,願意問,我會傾己所有教給他們。但也要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思想琢磨你教授的東西,尤其要特別尊重學生們的演唱。我從不要求他們一定按照我教的技法與方式去演,就像我從來沒有完全按照我師父的方式錶演一樣。但作為魏派的傳人,我明白舞&的實踐最終通往的都是一個方向,這或許就是傳承的意義。”
雖然已經闊別舞&多年,如今許娣仍然會在深夜某個時段醒來,不自覺地去思考北京曲劇的“流派”“行當”“演員發聲方式”等諸多問題。如今她心底最大的一個願望就是通過最簡潔的舞美設計,最先進的舞&技術,最美的服裝設計去恢復北京曲劇看家大戲《楊乃武與小白菜》。她相信這個願望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實現,因為她已經找到了新一代舞&上“有光”的演員,也從這些孩子身上清晰地看到了北京曲劇充滿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