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朱元璋、王安石、唐玄宗、治水的大禹……南鑼劇場裏,演員穿行在觀眾席間,向孩子們拋出一個個人名與問題,以點帶線般回溯至中華文明的源頭;演出鐘聲再次敲響時,一片記載着晦澀秘辛的卜骨帶領3個孩子穿越至3000年前的殷商時代,踏上一段探索友情、親情、傳統文化的冒險之旅。
4月12日,北京兒童藝術劇院歷史奇幻題材兒童劇《甲骨文學校》迎來首演。雖然定位為“兒童劇”,但作品呈現的誠意,完全可以讓“大人”收穫超越預期的啟迪。
現場
舞&呈現3000年前的王朝
調皮機智的悠悠、博學聰穎的田田、貪嘴懵懂的小布丁,3個性格各異的孩子借由一頂神奇的帳篷、一片古老的卜骨,降落在3000年前的殷商王朝。舞&上,粗糲神秘的氣氛瀰漫開來,《甲骨文學校》開篇,毫不敷衍的布景、影像、燈光、服裝便令人眼前一亮。
《甲骨文學校》講述了一段包含懸疑、探險、知識普及等種種元素的故事:悠悠三人偶遇名為“棄”的少年,在跟隨他去甲骨文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商朝的社會秩序、文字系統、崇尚占卜祭祀的時代風貌、後母戊鼎等重要文物、婦好王后等歷史人物漸漸顯露。90分鐘的時長裏,層層反轉的劇情爽利鋪展,人物群像刻畫鮮明,Z世代的孩子們帶着現代文明與祖先相遇時碰撞出了諸多笑料,但勇敢、友愛、善良永遠是不因時間而黯淡的寶貴品質。
“一點兒也不比給大人看的戲差!”觀眾董先生感慨。本打算帶着女兒找個周末消遣的他,完全沒想到這部作品的品相如此驚喜,緊湊發展的故事讓一度忙着回復工作微信的董先生徹底放下了手機,陪着女兒一起專注地投入悠悠一行人的探險見聞。尤其讓董先生感慨的是,無論演員的表演還是舞&的呈現,《甲骨文學校》都沒有用幼稚的手法來應付小觀眾,“是否對孩子給予了足夠的尊重,我們一眼就能看得出來。”
據悉,《甲骨文學校》的首輪演出將持續至4月27日。舞&之外,甲骨文的探秘之旅仍在延續——南鑼劇場與大熱IP“博物漢字”團隊合作,引入視頻、集章打卡以及翻翻樂、跳房子等互動體驗,將劇場內外空間充盈為甲骨文的游樂園。去年,南鑼劇場入圍北京市首批演藝空間培育項目,“這是繼電影展、藝術展之後,南鑼劇場推出的又一項創新活動。”南鑼劇場運營方、北京兒藝院長王東説。未來,南鑼劇場將繼續探索多元藝術體驗,不斷拓寬劇場美育的邊界與可能。
幕後
不低幼的兒童劇充滿巧思
兒童劇一定要低幼嗎?在《甲骨文學校》編劇、導演沈力行以及原著作者黃加佳看來,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甲骨文學校》改編自黃加佳同名兒童文學作品,系列叢書目前已推出6部,銷量超百萬。黃加佳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寫書時她便發現,不少兒童讀物的落筆方式仍停留在幾十年前的水準,“和孩子們現在的審美觀念是錯位的,他們懂的非常多,思維能力也並不比成年人差多少。”市面上許多兒童劇也存在類似的問題,黃加佳陪孩子們看過不少兒童劇,節奏拖拉、手法粗糙的不在少數,成年人往往按照自己的想象去“遷就”小朋友,結果“反而讓孩子們看得不過癮”。
黃加佳把對孩子們的觀察寫進了《甲骨文學校》中,搞笑、懸疑兼有,是孩子們非常鍾愛的風格,另外,“小朋友的耐心相對差一些,需要用故事一直‘抓’着他們往前走。”搬上舞&的兒童劇把握住了原作的靈魂,同時,沈力行在改編中更加突出了矛盾衝突和戲劇性,90分鐘的演出體量承載力有限,於是,原作裏一些枝蔓的情節、人物被刪減合併,而作為文明載體的文字,即貫穿故事始終的線索——甲骨文,其意義被進一步強化放大。
這個提挈全劇的靈感,源自主創團隊在河南安陽的實地采風。久遠的商朝留下的信息遠不及後世豐富,為了盡可能在&上營造出時代感,今年2月,主創團隊走進了殷墟博物館。腳踏滋養文明的土地,“我們深入地了解了甲骨文的發展和關於占卜祭祀的知識,很多實物、圖片都成為這次創作的原型。”沈力行回憶,作品的核心表達也在此時被啟迪,那就是“透過文字,我們見到了3000年前的人們和世界”。
劇中,祭司們跳起舞蹈,唱着“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歌謠,以一段原始的祭祀場面把詭秘的氣氛推向了頂點。短短幾分鐘的劇情,主創團隊參考了“桑林祈雨”的典故,運用了吸收三星堆古蜀國面具元素的服裝,作曲章澍結合《詩經》中的《商頌·玄鳥》譜曲,以鼓點、吟唱拉遠聽覺上的縱深感。演出現場,孩子們看得目不轉睛,那些創作上的巧思和用心,他們其實都能敏銳地覺察捕捉。
不俯視、不敷衍,從近兩年頗受好評、充滿童趣的“胡同丫丫”成長三部曲,到現在口碑開始發酵的《甲骨文學校》,在優質兒童劇創作的探索中,北京兒藝留下了一筆屬於“北京出品”的亮色。“近年來,北京兒藝培養了一批非常年輕的藝術人才,他們正在把有品質、有思想的舞&作品帶給下一代,是劇院最高興看到的事情。”北京兒藝副院長段建玲説。
報記者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