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現實主義創作風格——評劉江影視作品的藝術特色-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4/03 09:08:13
來源:光明日報

堅守現實主義創作風格——評劉江影視作品的藝術特色

字體: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電視劇《溫暖的甜蜜的》劇照 資料圖片

  【文藝觀潮】 

  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深受海外觀眾喜愛,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典範;電視劇《咱們結婚吧》同時亮相央視一套和湖南衛視黃金檔,第一輪播出累計觀眾規模達6.7億;電視劇《老酒館》創下95天內在北京、廣東、山東、天津、河北等10個衛視黃金檔重播的紀錄……這些曾經形成眾人追看討論的社會文化現象,獲得飛天獎、金鷹獎等國家級獎項的影視作品均出自導演劉江之手。有人用“豪華落盡見真淳”來形容劉江的作品,即摒棄華而不實的鏡頭語言,拂去誇張甚至虛假的“戲劇性”,用真心拍攝真誠的故事,表現真摯的情感,反映真切的人性,從而顯露出生活質樸淳厚的溫暖底色。

  不斷開拓創作廣度、提升創作高度

  自2003年執導電視劇《鐵血青春》以來,劉江已執導了19部影視劇,平均一年多就有一部作品與觀眾見面,這在業內可謂高産。梳理劉江的作品不難發現,一個突出特點是豐富多樣。無論是描繪當下生活的家庭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勵志劇《歸去來》,還是回望歷史歲月的諜戰劇《黎明之前》、年代劇《老酒館》、革命歷史劇《光榮與夢想》,或是幽默詼諧的喜劇片《即日啟程》、愛情片《咱們結婚吧》,內容涉獵題材廣泛,呈現風格迥異,幾乎每次都能將一種風格做到極致、把一類題材拍成爆款。但他並不固守已有成績,而是頂住誘惑、重新出發,勇敢打破思想禁錮,嘗試新的領域,開創另一種模式。

  對於創作者來説,走出舒適區並非易事,而劉江卻喜歡不斷開拓自己的創作廣度,提升創作高度。例如當年《媳婦的美好時代》大獲成功後,許多人建議劉江繼續拍同類型作品,以鞏固市場份額,他卻選擇另辟蹊徑,執導了諜戰劇《黎明之前》。這種選擇是他追隨內心創作本能的體現。在劉江的藝術世界裏,創作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內心情感和思想的表達方式。只有用真誠去感受世界,展示生活,任由現實中一個個精彩故事在某個瞬間緊緊抓住自己的心,才能創作出感動人心的作品。也只有時刻銘記最初的夢想和追求,不被外界的干擾所動搖,才能激發無窮能量,克服一切困難,從而走向更高更遠的未來。

  貼近現實,講述符合時代主題的故事

  每當觀眾覺得“這部作品應該是劉江的代表作”時,他的新作又給人帶來驚喜。保持驚喜感的秘訣在於他始終秉持的創新精神。劉江善於從時代發展中捕捉並提煉出能領先於時代的新視角、新形式、新理念,給人帶來新鮮感受。這需要作為藝術家的敏捷才思,更離不開作為思想者的深刻洞察。觀看劉江的影視作品,人們總能深切感受到他對現實生活的情感,對時代大勢的觀察,對社會人生的思考。

  2010年之前,家庭劇創作盛行苦情戲,熒屏上充斥着情感破裂、互相傷害的戲碼,將家庭描繪成一個充滿負能量的場域。這種創作趨勢嚴重背離了現實生活,讓觀眾看後感到壓抑。而劉江執導的《媳婦的美好時代》卻與眾不同。該劇緊扣時代脈搏,對焦百姓熱點,表現了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家庭結構變化和婚戀觀念變革,塑造了“美好媳婦”毛豆豆這一人物形象。

  這個人物既有活潑個性,也通人情世故,上對公婆孝順乖巧,下對小姑親密團結,不僅能忍氣吞聲,更會看準時機撒嬌申訴。當然,該劇沒有回避矛盾,而是直面擁有新式婚戀觀的適婚青年步入婚姻殿堂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比如毛豆豆的公婆離異後分別再婚,弟弟又出現婚姻危機,導致家庭矛盾不斷。每當觀眾為劇情發展揪心的時候,又很快被人物的幽默對話逗得哈哈大笑,看似棘手的問題卻在愉悅的氣氛中化解於無形。這種巧妙運用輕喜劇方式錶現衝突,用生活智慧解決衝突的做法,傳達了對愛情、婚姻、人生的積極態度,讓觀眾跟着哭,跟着笑,跟着思考,跟着發現日常瑣碎中的美好。當時有對年輕夫婦,本來打算離婚,看完該劇後改變了主意。他們説,毛豆豆家比我們難多了,人家都能處理好,我們為什麼不行。還有人評價,看了《媳婦的美好時代》就會知道媳婦應該怎麼孝順公婆、公婆應該如何體諒晚輩、親家之間應該如何相處。

  由此可見,《媳婦的美好時代》的創新在於價值觀的更新和審美觀念的突破。它開創了一套展現家庭生活的全新視聽語言體系。這部作品不僅在當時引起了廣泛關注,而且對後來的家庭劇乃至現實題材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作品都受到了《媳婦的美好時代》溫暖現實主義創作理念的 啟發,為觀眾帶來了更多真實、感人的故事。

  通過藝術提煉反映生活的本質

  繼《媳婦的美好時代》展現對婚後家庭情感生活的觀察之後,劉江導演又在《咱們結婚吧》中思考“擇偶”的問題,解讀當時受到關注的“剩男剩女”現象。而在《溫暖的甜蜜的》中,他又傾注大量心血描繪獨立女性的精神世界,闡釋當代年輕人“真愛至上”的情感觀。將這“都市情感三部曲”串聯,就能看見一部當代婚姻家庭觀念變遷史。劉江以情感為主線,向內探求,寫盡了流動着、變化着的世間百態。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生活不只有表面的五彩斑斕,更有一套內在邏輯靜水流深。影視創作不能機械地還原生活,而要站在稍微高於生活的角度對其進行藝術化提煉,方能揭示生活的本質,折射生活的真理。

  如何進行藝術提煉,要看作品採用什麼風格。分寸的把握,考驗着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審美的修為。例如,荒誕喜劇對生活的變形處理適度誇張,觀眾亦能接受,因為他們與創作者之間有着對故事假定性的默契。劉江執導的電視劇《滿堂爹娘》便是這一風格的典型代表。劇中,父母離異後分別再婚又再婚,再加上岳父母,養殖場工人曹端午同時要面對14個爹媽。熱心腸的他為每個爹媽和他們家裏的事操心勞力,由此引發了種種笑料和糾葛。曹端午為繼父王德義的超大遺像尋找安放之處未果,最後竟將其縫入被子。這種誇張的戲劇手法讓人關注老人的生存狀態,深刻探討了現代社會的孝道問題,聚焦如何贍養老人、如何看待黃昏戀、如何處理身後事等當代人面臨的現實困惑。

  人物塑造也是對現實生活進行藝術提煉時難以把握的一環。在創作追求本質真實的基礎上,所有細節都應聚焦於人物、人情和人性的深入挖掘,這就要求創作者既要對生活有深刻的體悟,又要能熟練運用各種藝術手法。以《光榮與夢想》為例,作為一部革命歷史題材作品,該劇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在堅持重要黨史內容準確無誤的前提下,巧妙地讓藝術的“虛”與生活的“實”磨合碰撞,使觀眾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偉人的偉大之處。

  一般而言,鴻篇巨制如《光榮與夢想》,會有一個“提綱挈領”的宏大開端。沒想到作品閒出一筆,以1982年修繕楊開慧故居時,泥瓦匠意外發現楊開慧烈士生前文稿為引子。在《偶感》一詩“天陰起朔風,濃寒入肌骨。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的旁白中,毛澤東拿起妻子楊開慧送給自己的梳子,又摸了摸兒子毛岸英的手錶,思念的淚水止不住地流下來。這種處理讓觀眾從一開始就意識到,這位偉人同時也是一位深情的丈夫、慈愛的父親。隨着《國際歌》響起,創作視角轉向了充滿激情的革命歲月,這種高於生活的詩化語言將一代歷史偉人的個人情感與黨和國家的事業緊密相連,也將遙遠歷史與當下生活融為一體。劇中人物之所以能夠不畏生死、奮勇向前,正是因為他們心中有着比生命更重要的理想信念。

  有“德”的支撐,“藝”才走得長遠

  影視創作並非一般的物質産品,它作用於人的心靈,關乎着時代面貌和社會風氣。影響力越大,創作者所肩負的責任也越大。作為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劉江始終以“學藝先學做人,才能走得更長遠”這句話自勉。創作者首先要具備良好德行、善良品質、高遠格局,只有這樣,他們創作的作品才能擁有正能量、大視野和高境界,對觀眾進行思想浸潤、精神陶冶。

  在劉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將藝術至上的理念融入情節的敘述中,將觀照現實的意識體現在人物的塑造上,將追求真善美的旨趣貫穿於鏡頭的拍攝中。比如,在《老酒館》中,他以好漢街老酒館前堂後廚為敘事中心,塑造迎來送往的各色人物群像,勾連起天南地北、傳奇多彩的人生故事。劇中人物如肩負使命、膽識過人的地下黨谷三妹,穩重忠誠的三爺,曾經沉淪但最終為國捐軀的馬旅長,鐵嘴鋼牙、慷慨赴死的方先生等,儘管他們的境遇和命運各不相同,但都有氣節和血性,共同詮釋了為民族尊嚴不惜舍生取義的愛國情懷。

  劉江的另一部作品《歸去來》則以留學生生活為載體,探討了新一代年輕人的成長以及他們與父輩兩代人價值觀之間的碰撞,引發了年輕人對公平正義、人生選擇等議題的深刻思考。男主人公書澈本性善良,一直試圖擺脫父親蔭護。女主人公蕭清出身於檢察官家庭,獨立要強,簡單幹練,凡事以法律為準繩,以正義為原則,是新時代獨立女性代表。還有奔愛而來、卻為親情和家庭犧牲愛情的繆盈,雖然生活清貧卻有一顆為愛守護的心的寧鳴,他們各自背負着不同的使命和夢想,共同構成積極向上的新時代青年群體面貌。

  這些作品沒有停留在小我的表達層面,而是以大我的格局和兼濟天下的胸懷,傳遞着人性溫度、社會價值和精神力量,構築起了一個溫暖的現實主義創作矩陣,更讓“德藝雙馨”這一稱號有了具象化的呈現。可見,影視創作應該在展現現實的基礎上,激發人們的思考,解答社會的困惑,疏導公眾的情緒,引領價值觀的建構,進而在普羅大眾心中形成一種內在力量,對社會發展産生積極作用。這是劉江的藝術追求,也是中國影視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前進方向。

  (作者:聞逸)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