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風琴“巨無霸”十個月調適 只為天籟之音-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3/26 09:49:13
來源:北京青年報

管風琴“巨無霸”十個月調適 只為天籟之音

字體:

  3月23日至31日舉行的“天籟和鳴:北京藝術中心管風琴藝術周”,將正式啟用國家大劇院北京藝術中心音樂廳的“鎮廳之寶”——擁有6002根音管的“法國浪漫派”管風琴。

  精心打磨

  近60位建造師共同完成

  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這架管風琴由奧地利裏格爾管風琴公司為北京藝術中心音樂廳量身定制,共有86個音栓,6002根音管。奧地利裏格爾管風琴公司總裁溫德林·伊伯萊介紹説,北京藝術中心管風琴的主琴音管按照五組圓弧形排布,主琴空間長16米,進深7.35米,高11.4米,6002根音管中,最大的長近10米,重達192公斤,最小的僅如鉛筆一般。

  管風琴素有“建築中的樂器,樂器中的建築”之稱,“我們大概花了4萬小時的精心打磨,有將近60位建造師共同參與了建造工作。建造師們根據音樂廳的環境特點,設計了管風琴融入優美線條的外觀和環繞式的聲音效果。”在近日舉行的北京藝術中心管風琴落成慶典暨“天籟和鳴:北京藝術中心管風琴藝術周”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上,奧地利裏格爾管風琴公司總裁溫德林·伊伯萊説。

  亞洲唯一

  移動演奏&增加機械觸感

  如此歷史悠久而構造精緻的管風琴,其設計與安裝調試過程也極其複雜。據介紹,2023年6月,北京藝術中心尚未完工,裏格爾的專業團隊已經開始了對這架管風琴的全方位安裝調音工作。數千根音管在管風琴內部搭起了一個極其複雜又精細的小世界。為了達到最優質的聲音效果,團隊工作人員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測量管風琴安裝區域、地面找平、打地基等無數的細節,外籍專家們都一絲不茍地完成,最終用了長達10個月才搭起這座龐然大物。

  創建於1845年的裏格爾管風琴公司已經為國內建造了許多音樂廳管風琴,但伊伯萊&&在北京藝術中心的這架管風琴是獨一無二的,“此架管風琴由主琴和輔琴組成,我們用上了裏格爾最新的技術,管風琴的移動演奏&增加了機械觸感——這是在全亞洲的第一次落地應用。”

  名家登場

  展現“樂器之王”無限魅力

  北京藝術中心運營管理部部長江濤介紹,本次藝術周是北京藝術中心首次開展的“主題藝術周”,旨在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系統性的深入體驗,讓觀眾近距離感受被稱為“樂器之王”的管風琴所身具的別樣藝術魅力。

  在本次管風琴主題藝術周期間,北京藝術中心將“處處是舞&”,各劇場及公共空間將舉行十余場豐富多彩的演出和藝術活動,匯聚國家大劇院管風琴藝術的優質資源,是北京藝術中心自落成、開幕以來,對管風琴樂器及藝術活動運營成果的集中展示。

  在音樂廳內,三場別具一格的精彩管風琴演出即將呈現:3月28日,管風琴演奏家沈凡秀將領銜登&,與朋友們一同用音樂描繪“運河之波”。現場,管風琴將與大提琴、小號、琵琶等多種樂器融合,為聖-桑《天鵝》、王丹紅《雲想花想》等中外經典作品帶來全新的聽覺體驗。3月30日,法國著名管風琴演奏家奧利維耶·拉特利將以“為藝術為友誼”為主題,演繹亞歷山大·吉爾芒《第一奏鳴曲:終曲》、巴赫《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等風格多元的曲目。3月31日,北京藝術中心將開啟首場河畔時光周末音樂會,管風琴演奏家沈媛攜手歷史學者段志強,講演結合,多維展現“音樂與全球史”。

  管風琴藝術周的主題活動同樣異彩紛呈,一場臨展、一節大師課、一場河畔時光周末音樂會與八場公眾活動將上演——含三場“Orgelkids”工作坊、三場知識導賞和兩場公共空間演出。這些活動以沉浸式觀展體驗、寓教於樂的知識普及與鼓勵創造的探索實踐,讓更廣泛的受眾得以感受音樂之美。

  文/記者 田婉婷

  統籌/劉江華

  攝影/張寅生

【糾錯】 【責任編輯: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