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國內首部文生視頻AI動畫片《千秋詩頌》在總台央視綜合頻道開播,通過AI人工智能技術呈現水墨國風的詩詞動畫,講述中華經典詩詞中的家國情懷和人間真情。該片綜合運用了可控圖像生成、人物動態生成、文生視頻等最新技術成果,在開播前就引發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千秋詩頌》的第一集《別董大》,故事始於唐代天寶之初的長安城,悠揚的古琴聲中,琴師董庭蘭與詩人高適相識於宰相房琯府上,二人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動畫重點描繪了月夜荷花池的場景,波光粼粼的池水與躍動的錦鯉充滿靈動感。轉眼已是天寶六年的睢陽城,冬雪紛紛,董庭蘭與高適再度相逢,卻不似從前春風得意。兩人雪中飲酒敘舊的畫面溫暖動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詩句直擊觀眾的心扉。
首集動畫片的時長約七分鐘,片中的建築、酒具器皿、擺件等道具的創作頗有講究。如房琯府上的熏香爐來自陜西歷史博物館“透雕忍冬紋五足銀熏爐”造型,片中的城門則參照了唐代丹鳳門的樣式。主創團隊在收集了相關文物的照片後,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進行了風格化處理,從而創作出了具有國風韻味的畫面。
《千秋詩頌》開播後,不少網友為科技賦能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而點讚:“國內AI動畫起步好快!這是現代科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向奔赴”“曾經我們學了那麼多古詩卻不懂其中的意境,羨慕現在的孩子們。”科技創新繪出的獨特“詩情畫意”,能夠幫助青少年受眾群體增強對古典文學的情感共鳴,讓學習古詩詞變得更容易。
據介紹,在同等預算條件下,按照傳統動畫製作流程計算,《千秋詩頌》的製作至少需要8個月時間,而如今這一製作周期被縮短至4個月。借助領先的AIGC工具,動畫製作團隊得以大幅提高美術創作效率,激發靈感創意,專注講述中國古詩詞深厚的文化價值內核。
作為國內首部文生視頻AI動畫,《千秋詩頌》的出現值得肯定。與此同時,也需要看到當前的文生視頻AI動畫還略顯稚嫩,例如部分畫面背景模糊,人物動作連貫性還需要增強等。目前,我國自主視頻生成模型與世界先進技術還存在一定差距,但在中華文化的理解以及和媒體編創流程的融合上,逐漸顯露出重要的特色優勢。期待國內AI技術和媒體創作繼續深度融合,對生成內容精細打磨,讓中華文化在人工智能時代更顯歷久彌新的生命力。記者 王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