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論壇年終特別場:眾大咖共議2023電影行業全鏈路挑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1/02 18:26:09
來源:中國網

新浪潮論壇年終特別場:眾大咖共議2023電影行業全鏈路挑戰

字體:

  據統計,截至12月21日,2023年全年票房已超531億元,這也是2020年以來電影票房首次重返500億高位,可見國內電影行業復蘇態勢明顯。然而,近年來短視頻、短劇等新形式、新媒介的興起也對國內電影行業帶來了不小的衝擊,那麼在如今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背景下又該如何“破局”穩步發展?

  為探究這一問題,新浪潮論壇打造年終特別場邀請北京電影家協會主席、導演、監製黃建新,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導演李少紅,博納影業集團行政總裁蔣德富,笨小孩影業聯合創始人、知名製片人李亞平,監製、策劃人、影評人譚飛,《消失的她》導演崔睿,貓眼娛樂高級副總裁、貓眼影業總裁張博,工廠大門影業創始人、製片人黃旭峰,編劇、導演、影評人張小北,萬達電影綜合中心副總經理兼發行部總經理邢端端,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影發行分公司宣傳推廣部經理袁媛,東方美之影業總經理講武生,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講師、影視産業專家彭侃,資深影院經理、微博2022最具影響力電影大V董文欣從內容創作、宣傳營銷、發行放映三大領域解讀2023電影行業的創新與轉變,探索未來電影行業發展趨勢。

  正視碎片化現狀,電影創作需堅持打造不可取代的優質內容

  “碎片化”改變了新一代群體、年輕觀眾、年輕用戶獲取內容的方式,而這一方式與擁有完整場域的影視消費有着明顯區隔。那麼碎片化內容消費究竟是什麼?它對電影行業有着怎樣的影響?又該如何應對其産生的影響呢?

  北京電影家協會主席、導演、監製黃建新率先&&:碎片化是人被切割生活後對應的一種商業手段,未來的思維更可能是點狀思維,碎片只是過渡階段,這是科技帶來的巨大變化,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休閒時間被手機佔據,碎片化內容會讓人特別容易滿足,陷入信息繭房,人們不能平和分析,甚至喪失分析能力。

  對此觀點,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導演李少紅也深表認同,她認為一個長劇集被切成一百多個短視頻,是傳播方式的變化,碎片化就是一種媒體多樣化的傳播手段。如果影片質量不吸引人,可能觀眾會放棄觀看,電影創作人要考慮觀眾的欣賞習慣,反思創作內容。

  笨小孩影業聯合創始人、知名製片人李亞平也&&,現在電影被切成幾百個碎片,還會被二次加工,改成和劇情人設完全不符合的情緒釋放出去。所以營銷和導演之間可能會産生衝突,自己作為製片人要在中間協調,也每天在被科普在這個時代如何做營銷。

  博納影業集團行政總裁蔣德富認為,關鍵是做好電影,並不是大家喜歡碎片化的內容,我們就要改變電影的內容。電影從業人員要學會擁抱其積極的部分,接受新事物發展;影視公司應當提升碎片化的管理意識;市場操作人員則要落實碎片化任務執行的精準性。

  談及電影能否在碎片化時代有一席之地時,監製、策劃人、影評人譚飛以《三大隊》《孤注一擲》為例,提出了“突破觀眾的信息擁有,尋求增量,找到平時觸媒觸不到的信息”的解題之道。他認為,信息碎片化本質是耐心的碎片化,聚焦能力的去中心化,觀眾看過《三大隊》類似劇情後,會降低對《三大隊》的感受力,而《孤注一擲》則憑藉“新的信息量、新的感受力”兩新,帶給觀眾極強的新鮮感。因此,電影創作必須和觀眾進行信息量的博弈,大家應當正視碎片化內容消費,找到與之相處的辦法,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讓電影本身更加強大,更具吸引力與價值,而並不只局限於文本本身。

  碎片化時代下,從創作者角度來看要如何應對年輕觀眾耐心缺失的問題,並打齣電影的優勢? 黃建新&&,電影與碎片化搶奪的並非是內容賽道,而是觀眾時間,要麼創作出全部人都可以強烈感知的電影,要麼做好電影中碎片化不能構造的部分,這樣碎片化才沒法替代電影。李少紅則認為,下一代人的觀影習慣和需求完全不一樣,他們需要碎片化的,也需要電影長視頻,創作人員需要更關注觀眾放棄作品的原因,以及作品表達的內容能否更加吸引人,怎麼更加吸引人。

  從市場角度來看,電影院年輕觀眾群體下降顯而易見。對此,譚飛給到了三點應對思路。一是盡量擁有更嶄新的信息量和感受力;二是實現電影社交屬性迭代;三是更多地給創作松綁。蔣德富與李亞平則認為,年輕人並未對電影喪失耐心,電影依舊生命力旺盛。蔣德富提出,大家應當關注不同類型的影視作品,用好碎片化模式和管理。李亞平&&,大家應當在開發之初及宣發環節瞄準碎片化消費時代的受眾心理,整理、研究觀眾的興趣類型及獲取信息的習慣。

  脫離“套路化”營銷方式,以真誠探尋與觀眾的“深度共鳴”

  探討完電影生産端面臨的困境,接下來便是聚焦傳播端,給不同類型的電影找到“對”的觀眾。今年的電影市場看似繁榮,但深挖下去卻不難發現,熱門檔期頻創高紀錄,冷門檔期無人問津,這一現象讓眾多電影人尤為憂慮。

  如何看待檔期營銷的重要性,如何做好檔期營銷?《消失的她》導演崔睿從創作者角度&&,把影片本身做紮實更重要,比如今年暑期檔很火爆,好的電影有時也能帶動所謂比較冷的檔期,因此大家不用過分扎堆在一起,要讓觀眾能持續不斷有好的作品可以看到。

  當討論到如何對全年檔期進行好的排兵布陣時,貓眼娛樂高級副總裁、貓眼影業總裁張博&&,定檔是一種可以計算的相對邏輯。如《滿江紅》這類有流量開局的大製作、大成本作品更適合大檔期,票房表現有喜無驚。而《揚名立萬》《拯救嫌疑人》這些作品的票房相較於大檔期作品略遜一籌,但在冷檔期中卻算是取得了較好的票房成績,相對其成本和宣發費投入來説,更是黑馬一匹。因此,在檔期的排兵布陣上更應考慮到類型差異和大家對影片的定位、市場認知以及這部影片的相對票房判斷。

  檔期固然重要,合適的營銷方式更是不可或缺。不同類型的作品採取不同的營銷方式往往能帶來驚喜結果。張博認為《一閃一閃亮星星》正是因為抓住了跨年檔營銷的熱點,讓院線也參與到電影的宣發過程中,給用戶提供沉浸式體驗,聚焦觀眾鍾愛的氛圍感,才實現了類型與年齡層的破圈。

  編劇、導演、影評人張小北認為《封神第一部》借助點映與路演營銷大放異彩,特效廳的點映策略對電影早期口碑釋放幫助非常大。張博&&在烏爾善導演與觀眾打成一片的背後,潛藏着主創和內容對用戶的充分尊重,讓用戶的參與感得到了正反饋。路演的意義也從單一的為了更好排片轉變為主創和用戶的雙向奔赴。

  當談及如何脫離“套路化營銷”讓觀眾感受到電影宣發的真誠時,張博提出了“剝洋蔥理論”:宣傳過程中的敏銳宣發非常關鍵,我們要解決的是用戶為什麼要進場、為什麼要分享。宣發就像“剝洋蔥”,快速調整節奏,將電影如同“洋蔥”般層層剝開,讓用戶逐步認知。《一閃一閃亮星星》從開始決定做跨年檔營銷就思考過“氛圍感”,目前來看,氛圍感的打法對年輕人有很好的滲透,也做到了年齡層的破圈,40歲以上的觀影人群佔比超過10%。

  在對近期“爆火”的電影宣發策略探討過後,標榜自家為文藝片公司的工廠大門影業創始人、製片人黃旭峰對中小成本電影的市場空間進行了分享。他&&自己今年參與的兩部電影《永安鎮故事集》與《河邊的錯誤》截然不同,《永安鎮故事集》定檔9月8日可能並不合適,主要因為暑期檔過後,觀眾的觀影需求被海量消耗。《河邊的錯誤》則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這要感謝整個宣發掌控,一開始定的調子就絕不是犯罪懸疑,將其標準地當成一個藝術片來做,留了很多空間給“河學家”。

  談到對未來的暢想,崔睿&&電影有自己特殊的魅力,作為電影工作者,要更加強化它,給大家更多製造驚喜的可能。張博則&&希望電影大盤、電影市場越來越好,受眾越來越多。

  而黃旭峰則&&自己對電影行業持樂觀看法,作為電影人,應當把如何努力拍出好看的電影當作永遠的課題。而常年關注科幻片的張小北也&&今後起碼一年得有兩三部以上的科幻電影投放市場,才能建立起觀眾對類型的認可度。

  分線發行走向中國市場,把握差異化、精細化的變革機遇

  在第三場論壇中,行業鏈條裏身處不同崗位上的嘉賓對近期大熱的“分線發行”話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在電影市場回暖的大環境下,分線發行極有可能給電影産業格局帶來全新的變化和可能。

  那麼分線發行究竟是什麼?如何抓住分線發行的變革機遇對電影票房及電影市場産生正向影響,使電影行業進一步優化?

  萬達電影綜合中心副總經理兼發行部總經理邢端端&&,分線發行的模式早已存在,在檔期高度集中的當下,分線發行可以緩解檔期壓力,使影片有序供應。目前國內已經具備分線發行的市場條件,例如票房主力在15-25歲之間的《一閃一閃亮星星》,主要在兩廣推行的《毒舌律師》,華東地區青睞的《愛情神話》,都是適合分線發行特色的影片。雖然分線發行給終端決策帶來了壓力,但對於影館院線而言,分線發行更是強大的動力,經過長線思考的運營比一味地賭大盤更有成就感。相對北美細化到時間、座位數佔比的規律性分線來説,目前中國電影推行的分線較為粗獷,未來的分線發行應當參考北美,在院線端、發行端、製片端的共同努力下,將國外先進的市場操作模式與本土市場、本土影院形式結合,實現更有價值的分線發行。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影發行分公司宣傳推廣部經理袁媛認為,分線可以幫助影片在市場上找到更精準的觀眾,讓文藝片這類小眾影片得到更廣闊的放映空間,讓影片具有更長的生命周期,促進影片長效生存。但分線發行對現在中國市場來説是一次改革,一次嘗試,必須要拿出一個足夠有分量的商業大片和足夠類型化的影片推進這次分線發行,才會有明顯的效果。像回歸賀歲檔的《非誠勿擾3》受到的關注度頗高,大家非常期待這部影片可以在分線發行上取得優質的成績。同時,她認為分線發行的當務之急是需要先“凈化市場”,讓觀眾走進規範化經營的影院,從而提高規範化經營影院的上座率。

  東方美之影業總經理講武生提出,在觀眾人次下降明顯、綜合上座率持續降低、院線宣發營銷功能減弱的背景下,對於具有鮮明特徵的電影來説,分線是勢在必行的舉措。當前分線存在片源總量供應不足,院線原有結構模式固化,宣發不足等問題,為推動分線發行健康發展,大家需要重點關注協調參與各方的利益,實現利益最大化。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講師、影視産業專家彭侃同樣認可推行分線發行的必要性。他認為分線發行給需要時間品味的品質口碑影片提供了更多發酵機會。如今的分線只是初級階段,未來可能像北美一樣樹立正確理念,合理化檔期排布,劃分競爭區域,建立市場規則,構建出分規模、分檔期、分區域、分影院的分線體系。

  資深影院經理、微博2022最具影響力電影大V董文欣則更關注分線發行能否在增加單家影院上座率的同時實現差異化運營,給影院帶來影片增量吞吐,因此對《非誠勿擾3》的分線發行興趣十足,雖然後續隨着分線影片數量的增加,大家躊躇了許久,但最終還是頂住壓力,投石問路。未來的分線發行還是需要根據不同的影片類型逐步細化,比如《沉默筆錄》《名偵探柯南》《愛樂之城》等。

  最後,關於分線發行未來應當如何優化方面,講武生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與整個院線共 同建立影片的提前市場。二是通過排他的分線提升綜合判斷力。而袁媛作為發行方認為,要在判斷産品的過程中做多維度判定,把影片本身做標籤化分類,並根據影片做更精準的投放。此外也需更多地聽取影院放映的意見及反饋,讓大家共同參與,一起優化。彭侃則提出建立檔期協調機制、觀眾調研機制等配套機制。對於這一觀點董文欣也&&認同,另外她談到影院需做好自己的營銷策劃。邢端端則從片方角度提出了兩點建議,第一,片方需了解影片的定位;第二,希望片方能夠儘早定檔,讓影館院線方提前了解作品,方便影院進一步在終端配合片方及發行方進行影片營銷和推廣。

  在本次“新浪潮論壇”年終特別場,來自內容創作領域、宣傳營銷領域、發行放映領域的眾多嘉賓共同分享了在碎片化內容消費盛行的時代,電影行業更需堅守優質內容創作,打造碎片化方式無法取代的優質內容;更需借助碎片化時代趨勢,緊抓宣發新機遇,與觀眾雙向奔赴,以“真誠”打動觀眾的“心”;同時,在分線發行即將大範圍落地時,影片片方與院線終端更需做好全方位應對準備,結合分線發行新方式做好影片營銷與推廣。期待在新時代帶來的多種新機遇中,電影行業能夠持續高質量發展,為電影人提供更多展現的&&,邁入發展新階段。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