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點亮大山女孩的人生夢想-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2/13 09:39:08
來源:光明日報

《我本是高山》:點亮大山女孩的人生夢想

字體:

  【文藝觀潮】 

  作者:李蕾、牛夢笛

  數病纏身,卻能跋山涉水,走出十多萬公里的家訪路,尋找村落中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生活清苦,連看病都捨不得花錢,卻甘將所有付之教育,捐出累計上百萬元的全部獎金和大部分工資;苦口婆心,常把“一個女孩子唸書,可以改變一家三代女性的命運”的話挂在嘴邊——這是“七一勳章”獲得者、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張桂梅的感人事跡,也是根據張桂梅真實事跡改編的電影《我本是高山》中的動人情節。

  該片11月24日上映,以生動細節、真摯情感、詩意呈現,為觀眾打開了一扇從藝術角度深入了解張桂梅,感受其高尚人格、堅忍精神的窗口。很多流着淚看完影片的觀眾從中讀懂了張桂梅的無私奉獻、無怨無悔,也明白了這群山村師生的內心堅守和理想追求。日前,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召開了專家觀摩研討會,對該片給予了肯定。與會專家認為,“張桂梅們”是推進社會文明進步不可或缺的力量!

電影《我本是高山》劇照和海報。資料圖片

  不僅展現了高光時刻,也表現了艱難困苦

  如何將張桂梅這個已經為人所熟知,被很多文藝作品表現過的人物,塑造得立體豐滿有新意,既適應當下觀眾的審美心理,又能展現深刻的精神內涵,成為橫亙在這部人物傳記片面前的一道難題。創作者從整合素材入手,進行破題。已是花甲之年的張桂梅半生坎坷、半生奉獻,擁有豐富的經歷和感人的故事:很小就沒了母親,十多歲從家鄉黑龍江來到雲南支邊;三十多歲丈夫因病去世後,自願前往地處邊遠的華坪縣中心學校,自此扎根山溝溝;五十多歲時,在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援助下,建立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十幾年來,她帶領一群年輕教師,克服重重困難,幫助幾千名大山女娃上高中、考大學,用知識改變命運……在張桂梅人生諸多高光時刻和重大轉折中,作品選取創辦女子高中最艱難的前三年為講述範圍,從2008年女子高中成立講起,以首屆學生參加高考的倒計時為時間軸,講述張桂梅面對資金短缺、師資匱乏、條件惡劣,家長不支持、同事不理解、學生不自覺等不利因素,始終不言放棄,堅持辦學,帶領第一屆學生實現參加高考綜合上線率達100%的非凡經歷。

  “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於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正如《感動中國》頒獎辭所説,張桂梅始終以怒放的生命狀態,向世界表達倔強。不過,她這朵“崖畔的桂、雪中的梅”不只有“凌寒獨自開”的傲骨,也有接地氣的煙火味和暖人心的人情味。面對家裏有事跟她請假的女老師,她當時表現得有些冷漠,之後卻向女老師真誠道歉,“為了這群小孩子,委屈了你們這群大孩子”;面對人們為她治病募集的捐款,她欣然接受,可轉身就用這筆錢給聽力障礙的學生裝了人工耳蝸;面對無心學習的女娃,她會厲聲呵斥,也會拿錢補貼她的伙食費,監督她喝牛奶補充營養;她不允許學生在宿舍裏養動物,卻專門在操場給學生養的鵝修了間鵝舍,還在暴雨肆虐的夜晚把鵝抱進屋……創作者先抑後揚,沒有回避張桂梅遇到困難時的焦慮迷茫以及對待工作時的嚴格苛刻,而是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和豐富的生活細節鋪陳她的心路歷程,表現她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努力堅守以及關鍵時刻迸發出來的精神力量。這種表現手法以親切感、真實性,拉近了人物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使作品更具戲劇張力和精神感召力。

電影《我本是高山》劇照和海報。資料圖片

  思考女性如何探索精神世界,獲得心靈成長

  電影深深打動人心的不只是豐滿立體的人物形象,還有在困難中開花、在堅守中結果的巾幗力量和具有現實意義的女性話題。片中,女學生們在學校操場上、在奔赴高考考場的路上一遍遍齊聲朗誦她們的誓言:“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一字一句,不僅回蕩在大山深處,成為整部電影的精神內核,更縈繞在觀眾心頭,引發社會對這些山中女娃現實困境的關注。

  在邊遠山村,要想扭轉因女孩受教育程度低而形成的各種社會問題並非易事,這不僅是對教育資源的考驗,更是對陳舊觀念的顛覆。《我本是高山》用大量筆墨詳細講述了女高中生們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淺層是生存意義上,表現女性如何解決溫飽問題——女孩們剛進女子高中,很多是為了有口飯吃、有地方住;中層是情感意義上,展示女性如何追求情緒的安定、尋找情感的歸屬——在張桂梅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女學生們逐漸理解了她的良苦用心,開始認真聽講;深層是存在意義上,思考女性如何探索精神世界,獲得心靈成長——在張桂梅“去當醫生,當律師,當老師,當兵,當護士”的激勵和教導下,女學生們通過刻苦學習,擁有了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從“被人定義”到“由我做主”,從堅強無私的“她”,到自愛自信的“她們”,《我本是高山》中張桂梅和女高中生之間女性力量的傳承故事,為女性題材創作進行了有益嘗試,打開了想象空間。

電影《我本是高山》劇照和海報。資料圖片

  “桂梅們”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無窮力量

  一所學校,幾位老師,一群學生——《我本是高山》沒有受限於傳記體以個人事跡為“生命線”的陳規,塑造了一組女子高中的師生群像。畢業後和女友一同來女子高中任教的盧老師,在女友受不了高強度的工作離開時,毅然留了下來,一直陪孩子們走到高考;在張桂梅幫助下,通過考學走出大山的付春盈,又成了女子高中的數學老師,給學生們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成了她們心目中的榜樣;女學生山英學習基礎薄弱、家庭條件困難,多次萌生放棄學業、外出打工的想法,卻在母親、姐姐相繼去世後,堅定了通過學習實現人生逆襲的決心……這些人物在張桂梅精神的感召下,對信仰堅守、為理想奮鬥,也成為各自人生賽道上的“張桂梅”。

  這種感動還在更廣闊的領域傳遞。高考前,老師帶學生們登上山頂、眺望遠方時説,“正北方向690公里,就是四川大學了”“往東2200公里,廈門大學,出門就能看見大海”“翻過這些山,我們一起走出去”;結尾處,高考成績出爐,“唐小萍482分”“王彩娥395分”,師生們的歡呼聲響徹雲霄……影片中一組組數字震撼人心。“高考出分那場戲,是夢想照進現實,是張桂梅和所有師生努力三年的成果。”一位微博影評人評價道。某短視頻博主感慨,“知識改變命運,我建議家長們都帶着孩子去看一看”。隨着一波致敬張桂梅的評論在網上“刷屏”,觀眾在與現實中的人物以及片中人物隔屏相望時,審視自我、思考人生,進而獲得思想啟迪,形成了一種“每一次努力生長都在通往春天”的昂揚信念。而這種影像世界與現實生活相互映照、相互影響的過程,最終將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無窮力量,凝聚成新時代積極的精神氣象。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