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育恒:不能停留在苦痛中,要換成力量往前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2/14 00:08:30
來源:新京報

姜育恒:不能停留在苦痛中,要換成力量往前走

字體:

記者 郭延冰 攝

歌曲《再回首》收錄在專輯《多年以後·再回首》中。

1987年姜育恒發行專輯《驛動的心》,收錄十首歌曲。

日前結束的演唱會上,姜育恒合作老友吳奇隆、李翊君。

  姜育恒用一首首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成為一個時代的音樂坐標,他説自己是個想得很少的人,對“藝人”這個身份從不會刻意維持。生活中的他沒有包袱,拍照的時候經常素顏出鏡,卻笑得比任何時候都爽朗自然。這與他的生活原則如出一轍,姜育恒要求自己只要從舞&上走下來,就變成普通人,要努力將身上的“標籤”撕碎,只有這樣心態上才能最真摯地接近生活,才能接近觀眾。因此這樣的姜育恒在新京報創刊20周年的員工歌唱比賽中,以“老朋友”的身份驚喜現身在大屏幕上,為兩位要唱他代表作《再回首》的普通歌迷,送上了加油聲。“大家好,我是《新京報》的老朋友姜育恒,回首20周年,我心依舊。聽説有兩位老朋友要演唱我的《再回首》,這首歌裏唱着‘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能體會到這種意境,非常不簡單。”

  “老朋友”這個身份,卻是姜育恒想留住的,他想把這個身份回饋給每一位歌迷。如今的姜育恒依然有着豐沛的創作激情——11月他剛結束“姜育恒2023人生的路巡迴演唱會”&&站演出,而這系列演唱會將會持續到2024年,還要唱遍很多個城市;除了舞&,姜育恒還在思考是否要在明年,出道40年之際,重新演繹一版新的《再回首》,“我還沒有滿足,外形上我也沒有太顯老態吧?(大笑)我希望把嶄新的姿態呈現給大家,所以我會陸續規劃很多新創作,比如這次大家已經聽到的我和吳奇隆合唱的《心向你飛》,未來我也可能會和劉雨昕等青年音樂人合作,打造新的演唱會舞&,包括新的《再回首》。我想告訴大家,作為老朋友,姜育恒一直都在。”

  金曲

  相信《再回首》有“返璞歸真”的力量

  《再回首》是提到姜育恒就能立馬想起來的一首歌。1991年,姜育恒在央視春晚舞&上演唱《再回首》,由此大陸觀眾記住了這個名字。回想當年,姜育恒至今都帶着一種“難以置信”,他説在上&之前其實並不了解春晚,公司問他願不願意在過年的時候到北京參加晚會,他一口答應,“這當然‘好啊’,畢竟能跟大陸的觀眾朋友在一起,是多麼值得期待的事情。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時唱完歌下&,有位工作人員跟我説‘姜大哥,你知道今晚有多少人看到你嗎?’,我説不知道,因為沒有概念,他説‘今晚有7億人可以看到你’。我真嚇了一跳,7億人是什麼概念?一個晚會竟然能讓這麼多人看到你,太難以置信了。後來也就隔了幾天,我就看到大陸街頭都在放《再回首》,很多人都在唱,春晚的影響力太大了!”

  其實《再回首》這首歌的原曲叫《憑着愛》,由歌手蘇芮演唱,彼時這首粵語歌在香港已經頗有傳唱度,恰巧蘇芮和姜育恒在同一家公司,公司希望姜育恒也唱一版男聲版。姜育恒清楚地記得初次聽到《再回首》時的感受:“驚為天人,驚為天歌!我説我一定要唱!平心而論,我甚至覺得男性唱這首歌更合適,因為它的歌詞充滿了社會的歷練感,男聲會讓歌在述説上更具有説服力。我當下就決定要好好做這首歌,後來這首歌的成績確實也不錯。”

  網上有許多《再回首》的聽感分享,有評論説這首歌是一種“絕境中的覺醒,憂鬱中的暢快”,也有人説姜育恒唱出了“對未來之路夾雜着畏畏然又興奮的感覺”,關於這首歌之後成為了經典金曲,姜育恒把這一切歸功於當初的環境以及幕後有才華的創作者:“儘管當時是翻唱,但我一點壓力都沒有,我很相信我的唱歌方式,我聽到了什麼腦子裏就會有畫面,唱的時候情感呼之欲出。陳樂融(《再回首》作詞人)和我年齡相倣,他非常了解我,當時我們公司一個他、一個我、一個陳志遠(《梅花三弄》譜曲人)被稱作‘鐵三角’,只要我們三人合作的作品幾乎都會走紅(笑)。”

  但時間已經過去這麼久,現在的人再聽《再回首》,演唱者會期待新一代聽眾有什麼新的感悟呢?我們把這個問題拋給姜育恒,他坦誠地回答道:“我不希望你們會怎樣,我只是希望聽這首歌的人都能感受到‘人生真的不過如此’,只有你從很多經歷中體會、領悟,得到結論,那才是你的收穫,而在那些收穫中,我的這首歌可能只是起到了一點點作用。平淡、平凡才是人生活的本質,最終都是要返璞歸真,這幾十年來你在紅塵裏摸爬滾打,還可以回歸初心和本質,我相信《再回首》能給人這樣的力量。”

  往事

  從“不敢做夢”到唱出故事

  姜育恒不忌諱別人提“紅不紅”的話題,因為他很清楚觀眾對一首歌的傳唱度大過得獎或是銷量,他更看重觀眾對他所唱歌曲的反饋——是否能在其中找到最真切的共鳴。

  姜育恒年少時性格內向,不愛説話,人生前20年他在異鄉度過,清寒艱苦的生活讓他是一個“不敢做夢”的孩子:“我出生在韓國,是山東榮成人,第一語言是韓語和膠東話,後面到了中國台灣才開始學普通話。小時候我就在韓國雲川的小鎮長大,媽媽説我大概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唱歌,但對音樂表演還是沒什麼概念,更別提什麼夢想。直到高一我患了骨髓炎,打着石膏哪兒都去不了,休學期間哥哥送我一把吉他,在整整八個月當中我苦練吉他,自彈自唱,從完全不會到成為全校吉他彈得最好的人,成了‘吉他姜’(笑)。”音樂就這樣成為支撐姜育恒生活的重要愛好,提起往昔,至今他都認為自己非常幸運:“音樂上出類拔萃的人一大把,但很多人沒機遇成為歌手,我很幸運能走入這道門。但過了這道門,你還要維持下去,維持的不二法門就是實力,這件事情我很早以前就非常清楚。”

  姜育恒1984年憑藉一首《愛我》出道,他記得在那一年的一場演唱會上,“接下來歡迎姜育恒”的報幕一出,他看到台下觀眾熱情的反應,才意識到“自己紅了”。隨後他又推出了《驛動的心》等專輯,逐步奠定了在樂壇的影響力。“給歌曲《愛我》拍MV,當時拍攝地有個懸崖,我就坐在石頭上彈吉他唱歌,導演當時就用‘孤獨’定義了我,再加上我的歌大多都是抒情慢歌,當時的媒體給了我‘憂鬱王子’的稱號。”姜育恒回憶,自打母親去世以後,他變得不愛和他人分享內心世界,高中開始,他學吉他都是自彈自唱,唱歌是他宣泄心中情感的一個方式:“我習慣於把人生經歷和歌聲相結合,曾經有個人説我的聲音聽起來好像‘受過傷’,我覺得很貼切,其實是我內心受傷了,再用聲音表達出來,這大概也是我唱歌能引起大家共鳴的原因。”

  姜育恒認為經典的歌曲大多來自讓人有所感悟的故事感和真情實感,比如《驛動的心》這首歌,就是他和梁弘志一起吃了四個小時的火鍋,將自己在韓國唸書打工的漂泊經歷與對方分享而來,“路過的人,我早已忘記,經過的事,已隨風而去……其實講的是我的故事,但中間融入的千千萬萬異鄉游子的情感,講的也是大家的故事。”到了1989年,《再回首》讓姜育恒的人生迎來輝煌,這首歌收錄在《多年以後·再回首》專輯中,專輯封面取景於長城,姜育恒記得自己站在長城時激動的心情:“長城以往都是在書本裏見到,當時居然讓我真的站到了這裡,那天我就不停地掉眼淚。我是一個情感豐沛的人,後來我結婚,也經歷過投資失敗等人生挫折,在整理人生情緒的過程中,我看透了一些東西,比如人際關係、生命本質,自我調整成了現在的樂觀豁達。要知道我以前拍照都不笑的,但現在,我太愛笑了(大笑)。”

  心態

  沒有野心,也不想強求

  姜育恒近日度過了新一歲的生日,慶生海報上,他雙手托腮,暢快地笑着。近年來他總是感嘆,越是到現在這個年紀,心態反而更加豁達開朗,“我是個很簡單的人,現在的心態很健康,相較年少時確實差別挺大。現在很少有事情能惹我生氣,因為一切都沒什麼大不了的,當然我現在的豁達也是因為經歷了很多負面的事情。人生有起起伏伏,音樂藝術千百年來也在表達悲情和淒美,往往這類故事最觸動人心。你需要讓負面的情緒回到正面的能量上來,日子還是要過,明天還要繼續,不能停留在悲傷苦痛中,要換成力量往前走,這是我這20年來最深的感觸。”

  對人對物,姜育恒始終保持着一種真誠的親和感,不如説,這是他在保留一位歌者的共情力和觀察力。演唱會、綜藝、商演某種程度上把姜育恒送上舞&,但卻改變不了他想真實面對自己、不愛修飾包裝的習慣:“作為歌手,我一點野心都沒有,我甚至不認為自己是個明星。可能有些明星出門前至少要照30分鐘鏡子,滿意了才出去,但我從來不會,有時還挺邋遢的(笑),穿最簡單的衣服,因為不想顯眼,不想被大家注意到。在音樂、工作上我從來都順其自然,就照着節奏往前走,用心唱歌即可。因為用心唱的歌一定會讓對方的心與你相連,觀眾能感受到我在唱給他們聽,這是我最看重的東西。”

  姜育恒也從來不在乎別人説他什麼,也不認為自己需要解釋、澄清什麼,“我的人生當然是起起落落的,為什麼起?為什麼落?這都是我自己的事情,沒必要一一告知。只要自己心裏有數,家人能夠理解,能做到的我盡量努力,做不到的也不用過多解釋。”説這話的時候,姜育恒再次感嘆“我可能真的不太適合當藝人(笑)”,他覺得他的生活裏沒有強求:“在&上我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姜育恒,但下了舞&我就是普通人,一個老百姓,過着和大家一樣的普通生活。其實我的個性不太適合這個行業,不會爭壓軸、搶C位,到哪表演你讓我第幾個唱就第幾個,畢竟表演是純粹的事情,是和觀眾接觸的舞&。我盡我所能把最好的展現出來就行了,越簡單越好。”

  【對話】

  “不到滿意的分數我不會出歌”

  新京報:你曾説舞&是你最珍視的東西,它具體給你帶來過什麼?

  姜育恒:不可取代的感動。我記得2004年在北京工體開演唱會,當時能開大型演唱會的機會並不多。我在&上唱了20多首歌,很多歌我只是起個頭,很多人就能熱情地跟唱,那個瞬間我感受到作為一名歌手、一位音樂人的成就感,甚至還有一絲驕傲。因為一萬多名聽眾朋友來看你,跟你一起唱,一起跳舞,一起笑,一起掉眼淚,一起歡呼,一起經歷情緒起伏,這對站在舞&上的人來説,是非常珍貴的感動。

  新京報:談到這樣的瞬間時,能感受到你的激動,這也是你現在持續開巡演的動力?

  姜育恒:當然。演唱會是跟觀眾對話、接觸的最直接方式,比用文字、電話、寫信來得更加真切。那時我告訴自己要多開演唱會,這個有魅力、有吸引力的舞&對很多藝人來説夢寐以求。現在每個城市都有特色場館,比如&&小巨蛋、北京五棵松、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等,我非常希望明年能在全國更多的城市開演唱會,期待到時候還能看到你們。

  新京報:談到音樂,你在創作上有哪些不會輕易改變的堅持?

  姜育恒:我要確保出來的作品是自己的風格。比如《梅花三弄》,當時製作人給我聽了旋律,大概消化了一個小時我就唱完了。因為在唱這首歌之前,我已經給不少歌添加過口白的部分,他們也希望在這首歌裏保留我這種優勢。但當時製作人希望我念成慷慨激昂的感覺,我説那一定不行,那不是我的風格,於是有了你們現在聽到的《梅花三弄》。

  新京報:提到自我風格,現在網上有許多評論會説“有些歌只有姜育恒可以唱”,你如何看這類評論?

  姜育恒: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厚愛!可能是因為我有自己獨特的唱腔,我的很多歌都是在講述心情、講述故事,當我用歌訴説某一段故事的時候,確實能夠激起大家內心的情緒,所以這才有“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姜育恒”,那首“姜育恒”的歌可能是《跟往事乾杯》,也可能是《梅花三弄》。也正因如此,目前我還在繼續創作音樂,我有很多新的作品正等待陸續跟大家見面,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會做成實體專輯。

  新京報:網上也會有探討,覺得如今的樂壇創作出來的“金曲”越來越少,作為有過很多金曲的前輩,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姜育恒:過去聽歌的方式和現在差別很大。以前聽歌渠道少但專注度高,現在更多是速食文化,比如做了前奏幾乎沒什麼用,大家刷歌就聽幾十秒,只有這幾十秒被接受了才有機會讓整首歌被聽到。這是件挺悲哀的事,但對我來説不重要,我做好自己的東西就好了,不管多少人能聽到,不管是不是個賠錢的買賣,我們還是會堅持創作,並且我有自己的要求和標準,不到滿意的分數我是絕對不會推出(歌曲)的。

  新京報:這些年你和你的歌迷是什麼樣的互動方式?

  姜育恒:我的歌迷都不會追我的(笑),他們都是默默地在某一個角落聽我的歌而已。這麼多年來我的生活一點都沒有被打擾,就正常過日子。

  新京報:有什麼話是想對新一代歌手説的?

  姜育恒:所有與音樂相關的工作者一定要回到音樂本質上,偶像是有生命周期的。以前的音樂為什麼到現在仍然經久不衰,最關鍵的原因是它有非常棒的歌詞,而現在的一些歌,我聽不到歌詞,甚至不知道這首歌要表達什麼,歌曲創作時旋律要動人,歌詞也要出類拔萃。我非常希望現在的年輕人除了堅持自身特色,也要在音樂本質上多下功夫,我也非常期待和現在優秀的年輕人合作。

  采寫/記者 周慧曉婉 實習生 張霽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