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憶東坡》用國際視野講述傳統故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2/05 09:03:43
來源:新京報

《詩憶東坡》用國際視野講述傳統故事

字體:

《詩憶東坡》給了古詩詞新時代的意境呈現。

  現代舞詩劇《詩憶東坡》已於12月1日-3日在北京保利劇院成功上演。演出結束後,這部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四川省眉山市委宣傳部出品,眉山市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品的2023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收穫了來自專家、觀眾的讚美之詞。有評論稱:“《詩憶東坡》的後勁,確實有些‘繞梁三日’的感覺,總會在不經意間,腦海又浮起蘇東坡先生的佳句名作,但不同於既往的平面化文字,如今多了或抽象或具象的立體印象。”

  《詩憶東坡》是由國際著名編導、舞蹈家、畫家與視覺藝術家沈偉執導的現代舞詩劇,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畫卷》便是他最為觀眾熟知的作品。在《詩憶東坡》中,詩是載體,憶是行為,東坡是對象。當現代舞與古詩詞相逢於舞&之上,不僅賦予了現代舞以古典美,也給了古詩詞新時代的意境呈現,是一場具沉浸感的夢幻之作。總導演沈偉是有國際視野的藝術家,國家級藝術演出單位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和物華地靈的眉山市攜手,共同挖掘歷史人文寶藏,中央與地方創作演出人員交流合作,奉獻精品佳作,《詩憶東坡》是以國際語言和視野講述中國傳統故事的一個成功範例。 

  詩詞之韻映襯出文化之美

  《詩憶東坡》以大文豪蘇東坡的人生作為創作主幹,以優雅的現代舞演繹蘇東坡的詩意人生。這是一部可以突破語言局限的表演,任何國家的觀眾都可以通過舞&的背景設計以及演員的舞蹈動作,來體會整部劇所傳達的文化之美。

  現代舞詩劇是一種新穎的藝術形式,演員以舞蹈來詮釋人物命運和內心波動。觀眾可以通過這場表演,記住蘇東坡生於1037年的眉山,年輕時名動汴京,為官後就任於密州、杭州,他這一生的軌跡都濃縮在《詩憶東坡》當中。演員們不僅是在以舞蹈形式紀念蘇東坡,也在用舞蹈演繹着東坡的詩詞之韻。

  今天的人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詩詞歌賦,已經不局限於針對書本的死記硬背,《詩憶東坡》以獨特的現代舞詩劇形式傳遞詩詞文化,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點,這是少見的舞&詩詞美學。在《詩憶東坡》中能看到什麼?如果説現代舞、古詩詞、優雅的舞檯燈光布景仍在意料之中,那麼氣韻生動的書法、詩中有畫的具象呈現、天人合一的美學境界則是出乎意料。欣賞《詩憶東坡》,觀眾獲取到的不僅是關乎美感的精神享受,更是一種由個體生命存在之有限,昇華至無限與永恒的超越之體驗。跨越千年時空,蘇東坡留給後人的依然是一筆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無風雨也無晴”是心境的開闊,“我欲乘風歸去”充滿着飄逸與灑脫的心情,“門前流水尚能西”則指向了生命哲思與時間本質。

  用國際視野呈現國學文化

  這部舞&作品,並非是簡單以蘇東坡的詩詞作品來串起他的生平,而是通過舞蹈、燈光、置景層面的藝術創作,其中也融合了繪畫、書法、雕塑、篆刻、戲曲、武術等多門類藝術形式,進行更細膩的解構。與此同時,這也是一場從1037年緩緩步入2023年的古今對話之旅。舞蹈、音樂與畫作,都是超越國界、文化以及時代的通用“語言”,將古樸優美的詩句,以這樣的形象進行表達,可以無差別打通不同文化、不同年齡段的受眾,達成審美上的共性愉悅。

  近年來,國風、國學文化興盛,國畫、詩詞等受到年輕人喜愛,暑期檔電影《長安三萬里》拿下19億票房就是證明,而這部現代舞詩劇《詩憶東坡》更是如此。看這場現代舞詩劇,觀眾能通過舞蹈藝術,感受到蘇東坡的詩詞和精神魅力,也能與偉大的詩人完成一場跨越千年的心靈觸碰。《詩憶東坡》中,有《只此青綠》的山河,有《長安三萬里》的家國,但更多的是,之於蘇軾詩化一生的先鋒解讀,那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那是“十年生死兩茫茫,夜來幽夢忽還鄉”的悲情,那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宿命,那是“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的釋然。《詩憶東坡》用更具國際化的視野,將中華傳統之美推送到世人面前,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更是一次自信的表達,是常言的“守正創新”——整部劇沒有拘泥於形式,但已經超越了形式,帶給人更多的是在意境層面的表達,是同千年前的蘇東坡一樣的物我兩忘,作品帶給了觀眾獨特的觀感。

  意與境結合表達文人精神

  看過演出的觀眾&&,在欣賞現代舞詩劇《詩憶東坡》前,最好將對於蘇東坡的認知全部清空,將自己交給舞&,這樣就會享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帶來的沉浸式體驗。

  蘇東坡對於中國人來説太過熟悉,但對《詩憶東坡》總導演沈偉來説,他不想重復以往的故事,甚至在這部劇中沒有故事,完全跳脫了對蘇東坡個人故事追憶的創作模式,而是用“意”與“境”的結合,一幅幅詩卷的展開,一段段舞蹈的呈現,讓觀眾走進蘇東坡的精神世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氣韻生動。沈偉&&,整部劇要表現的是詩詞精神,是一種感官上的感受。這種精神有時候根本不需要用人去表現。一千年前的蘇東坡,長什麼樣子,穿什麼衣服,如何生活,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整個人生留下的東西。整部劇不見東坡,卻又處處讓觀眾感受到東坡的存在。

  觀眾也始終沉浸在宋代美學的詩情畫意中,觀眾席間唯一出現躁動的時刻便是一些當代元素的“亂入”,演員們坐著轎子、騎着自行車、踩着滑板車、滑着滑板穿梭在舞&上,這是這部劇目的大膽創新之處,從1037年到2023年,導演沈偉通過不同時代的標記,讓當代觀眾與這位古代文人達成對話。舞&上展現的是千年前的蘇東坡,也是2023年以當代視角呈現的蘇東坡,要讓當代年輕觀眾重新認識一千年前的文人,需要更當代的、國際的視角去呈現。《詩憶東坡》便是以國際語言和視野講述中國傳統故事的範例,它讓觀眾重新認識和了解了東坡文化、宋代美學。“蘇東坡”也成為可以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文化IP,成為眉山的蘇軾、世界的東坡。

  采寫/記者 滕朝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