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 心懷大愛點亮山區女孩人生夢想-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27 09:34:04
來源:北京晚報

《我本是高山》 心懷大愛點亮山區女孩人生夢想

字體:

  由鄭大聖、楊瑾執導,海清主演的《我本是高山》正在熱映,影片改編自“時代楷模”張桂梅的先進事跡,塑造了一個“不完美”但卻可敬可信的張校長形象。

  張桂梅的事跡廣為人知。2008年,她組建成立了當時國內唯一的免費女子高級中學——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專供貧困家庭的女孩讀書。建校以來,已有2000多名大山裏的女孩從這裡考進大學完成學業,在各行各業開始發光發熱。而為之嘔心瀝血的張桂梅的身體卻每況愈下,患上了多種疾病。

  片中海清塑造的張校長並非十全十美,比如她對年輕的教師同事要求嚴苛,在遵守校規上,她對學生的態度也很強硬,尤其在讓女學生剪短髮這件事上,沒有商量餘地。但影片跳出“高大全”的人物塑造窠臼,直視真實人性和現實處境,來展現張校長心懷大愛的黨性原則和精神源泉。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她為何對辦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充滿了激情,這份動力究竟源自何處?其次,她憑什麼能在短短的時間內,讓這些基礎很差的孩子們奇蹟般地考上大學?

  針對這兩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創作者除了給出能讓人信服的解答外,任何浮光掠影式的敷衍都會被明眼觀眾看出來。為此,影片設計了在張校長多個回憶片段中出現的丈夫,溫馨的氛圍象徵着這段愛情曾給她帶來的美好,而這種對美好生活的感知恰恰得益於她受過的良好教育。丈夫的因病去世,讓她轉而將所有的熱情都傾注在了孩子們身上,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點亮孩子們心中的人生夢想,讓她們有機會走出大山。對於張校長來説,這是一個從個人“小愛”轉向為教育事業嘔心瀝血“大愛”的過程。

  影片對第二個問題的刻畫更加接地氣。故事從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成立的2008年講起,到2011年第一批學生參加完高考結束,短短三年時間,也是張校長辦學最艱難的時期。除了資金短缺、師資匱乏外,她還面臨家長們的不理解和學生們的不自覺以及不自信等難題,為此,影片重點表現了張校長在關鍵時刻的精神引領作用,片中多次出現她對着學生喊出“考出去”的畫面。通過知識來改變命運,是張校長為女孩們描繪的人生藍圖。

  影片對這些山村女孩們的生存處境和家庭背景,進行了深入挖掘。片中山月和山英這對姐妹,姐姐山月成績好,卻被愚昧的家長賣給別人當老婆,並在婚後慘遭不幸;妹妹山英學業也幾次中斷,但在張校長的幫助下,最終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影片通過對姐妹倆天差地別的命運轉變,一方面印證了教育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命運的改變作用有多大,另一方面也對有些邊遠農村“重男輕女”的醜陋習俗進行了抨擊。

  片尾,終於接通了手機信號的男老師,將高考成績告訴了張校長,他們喜極而泣,隔着寬闊的山溝,喊話將高考分數告訴對面的山英。在暮色蒼茫中,對面的燈光亮起,寓意着山英開始了嶄新的人生片段,她今後的人生也有了很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這也是對“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群山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這段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訓最直觀的詮釋。(王金躍)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