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君導演的青春版·贛劇《紅樓夢》在滬亮相 看古老劇種如何煥發年輕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24 09:37:00
來源:文匯報

張曼君導演的青春版·贛劇《紅樓夢》在滬亮相 看古老劇種如何煥發年輕態

字體:

青春版·贛劇《紅樓夢》劇照。(演出方供圖)

  “這可以説是我傾注最多、等待最久的戲之一。”知名導演張曼君對記者説道。昨晚,作為第32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申報劇目,由江西省贛劇院出品的青春版·贛劇《紅樓夢》亮相東方藝術中心。張曼君為年輕的“贛七班”量身打造,以《紅樓夢》中“詩社”這種更集體的方式,一併展現這些年輕的面孔、青春的姿態,用她的話來説,“贛劇《紅樓夢》夢進了我的心中,照進了江西贛劇的現實。”

  借大觀園詩社盛衰推進劇情

  演出前三天,張曼君從繁忙的排戲日程中抽出身來,從南昌來到上海為贛劇《紅樓夢》劇組把場,為演員們進一步打磨&詞、唱腔、表演。從《紅樓夢》的選角開始,張曼君就為這部戲投入了大量心血,在去年四個月的封閉式排練裏,她不僅要排戲、為演員説戲示範,甚至要獨自編排群場的舞蹈,“這部戲是為江西贛劇的今天而作,有一整隊亟待於接班、迫切於亮相的青年演員們,他們需要一個劇目來展示。”

  在張曼君看來,“詩社”是含納風華正茂的“贛七班”的不二載體,因此贛劇《紅樓夢》以海棠詩社為線索和敘述載體,對賈寶玉及金陵十二釵進行摹寫,通過《結社》《興社》《衰社》《散社》四場主戲,對應大觀園中青年兒女們從聚眾結社到離散分別之流變,從這個小巧雅致的切口,照見賈府的興衰。劇中的人物、情境全部來自原著,但並不是依樣畫葫蘆,而是通過寶玉和大觀園女兒們的生命歷程、情感體驗、觀照世事的視角來剪裁情節,借大觀園詩社之盛衰推進劇情,加以巧妙拼接與組合,構建起新的藝術肌體。

  木石前盟、金玉良緣、共讀《西廂》、黛玉葬花、寶玉挨打、劉姥姥游大觀園……這些觀眾最熟悉的情節因為全新的結構産生了不一樣的效果。對於劇中最具戲劇張力的“掉包計”,張曼君也賦予其別具一格的表現方式。代表瀟湘館和怡紅院的寫意臥榻在舞&上通過框架結構聯結,坐在臥榻上靜候的寶釵與心痛欲絕的林黛玉同時出現,賈寶玉在二人的交界處念道“這真是從古至今天上人間,第一件暢心滿意的事”。寶玉的口氣難掩欣喜,卻在身旁二人的映襯下更顯悲劇色彩,“假做真來真亦假,真作假來假亦真,這極大地發揮了我們戲曲舞&上不可替代的美學作用。”張曼君&&。

  青春版·贛劇《紅樓夢》的舞&簡潔唯美,原著中“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説法,不僅是故事的結局,也意味着人世間有與無、好與了循環往復的始終。舞美設計劉杏林&&,從開始就把這一點作為舞&設計的概念和視覺主題,隨之化為具體的時空結構,並且以此為基礎,盡可能靈活多變地承載演員的動作,暗示與跳躍的敘事同步轉換的場景,呈現恍如夢境的隱喻。

  呈現“退一進二”戲曲理念

  劇中,已有600餘年歷史的贛劇與《紅樓夢》這一中國文學古典瑰寶交相輝映。贛劇起源和前身為弋陽腔。作為明代四大聲腔之首,弋陽腔對湘劇、川劇、秦腔等40多個劇種的形成産生了深遠影響,被稱為中國高腔戲曲的鼻祖。《紅樓夢》中的詩、詞、曲與贛劇高腔曲牌體的結構天然應對、精神相融相通,青春版·贛劇《紅樓夢》通過融合古老弋陽腔和青陽腔的創新方式,解讀經典、演繹經典。賈寶玉的唱腔採用了弋陽腔曲牌【香羅帶】【桂枝香】等,高亢激越;寶黛對唱《枉凝眉》選用了青陽腔曲牌【紅衲襖】,深情繾綣,都彰顯了贛劇高腔的延續與革新。

  “這個劇種擁有如此古老和優秀的血脈,應當多多被看見。”張曼君執導過多部文華大獎作品,有着自己的戲曲主張——“退一步,進兩步”。“退”即是退回到生活源頭去,“什麼樣的文化産生什麼樣的戲曲程式,我們要去尋找戲曲的根基。”當代戲曲發展,不進則退,張曼君喜歡在一部部作品中實踐。無論是古老題材的現代化解讀,還是建立全新的復型格調,都是為了尋找戲曲的更多可能。(記者 王筱麗)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