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劇本娛樂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15 09:21:38
來源:文匯報

用劇本娛樂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字體:
抗美援朝題材的劇本娛樂《春風替我遇見過你》海報

  劇本娛樂引進中國之後,已經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在地化轉型,“家國本”“情感本”“懷舊本”等中國特色劇本娛樂産品類型的研發與應用,為後續産品的文化升級奠定了基礎。據劇本娛樂行業新媒體企業“小黑探”不久前發布的一期TOP10周排行榜,抗美援朝題材的《春風替我遇見過你》榜上有名。這提示我們,可以依託家國本、情感本等軟性故事需求,講好基於文旅創新和社群融合的在地化“中國故事”。

  在演藝市場上,藝術院團等生産主體潛心創作,在劇場和演藝新空間中努力講好中國故事,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而與此同時,Z世代消費文化群體的快速崛起,又對現場性文娛産品的供給提出了新的需求。其中,年輕一代青睞的“劇本殺”等新業態,成為廣受關注的新型故事業態。

  這種參與性、沉浸式、互動性很強的新業態,源於2013年由桌游愛好者自英國引進的真人角色扮演游戲“謀殺之謎”。後來,在推理真人秀節目《明星大偵探》等綜藝項目的助推下,成為廣為人知的一種文化娛樂方式。目前,在供需兩旺的驅動下,全國各地的劇本娛樂業已經發展成為不容小覷的新型文化産業。據相關數據顯示,“劇本殺”及其相關業態已經以較高的選擇偏好比例,成為僅次於“看電影”和“運動健身”等線下文娛消費類型中的第三大類文娛方式。

  從“劇本殺”到“劇本娛樂”,是産業思維的轉型

  市場需求拉動資本投入,在2017年至2021年的整體上升區間內,中國劇本娛樂行業從線上品牌大量擴充到線上線下共同成長的完整産業模式,産品內容、服務模式和消費預期達到一個制高點。同時,在內容分級、市場監管和門店安全等方面,包括劇本殺在內的相關沉浸式現場娛樂産業也引發了諸多爭議和反思。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應急管理部和市場監管總局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加強劇本娛樂經營管理場所的通知》,並約定了以一年為期的政策過渡調整期。這對於劇本娛樂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來説,無疑是一場十分必要的及時雨。

  在政策規範、行業自律和供需磨合的合力作用下,中國劇本娛樂行業迎來了向穩、向好的高質量發展期。據中國文化娛樂行業協會信息服務&&數據監測,2023年“五一”假期,我國劇本娛樂經營場所整體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50%,消費人次超過400萬,同比增長480%。另據美團&&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我國劇本娛樂市場規模環比增長47%。與此同時,貴陽、洛陽、重慶等地在區域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角度,開始嘗試推出“劇本娛樂+文旅創新”的業態整合模式,並提出了“劇本娛樂之都”的建設方略,有效促進了非主流娛樂形態的大眾化、産業化和公共化嘗試。

  無疑,這樣的努力是正向的,也是有效果的。僅從概念上講,“劇本秀”“劇本游”“戲劇殺”“劇本研學”等替代名稱的提出,成為劇本娛樂行業自律自強、謀求蝶變升級的“集體衝動”。從成效來看,藝術思維下沉浸式演藝的外擴努力和産業框架下沉浸式旅游的內增需求,共同為今後及未來一段時期內新型劇本娛樂産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概念和行動的基礎。

  當然,從“劇本殺”到“劇本娛樂”,這不僅僅是一個名字的轉變,更是一種産業思維的轉型,也是新業態成長不可逾越的底線。在走過第一個十年之後,中國劇本娛樂業如果能夠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有效作為,那麼在未來十年裏它或許可成長為中國在國際範圍內同一領域內真正領先的“領頭羊”。就國內消費者而言,對劇本娛樂行業的內容需求還處於上升期,不同年齡和社會階層的“玩家”對劇本娛樂産品的需求也略有差別。這就為中國劇本娛樂産業後來居上,提供了難得的産品細分和升級迭代的契機。雖然這個“劇本”跟影視戲劇行業常規的“劇本”有差異,但其本質有相通之處,都是為了娛人、傳情或達道。

  事實上,一個新型文化業態從萌生到轉型到“再出發”,如何穩定下來、持續下去,正是其高質量發展的底層邏輯。這不僅需要有適配的産品、對應的消費市場,更要有高水平的應用場景和基本的技術支撐。因此,中國劇本娛樂業必須把握機遇、轉型升級,從青年亞文化群體的小眾娛樂,發展成為服務大眾文化消費需求的理性娛樂産業。

  把研究劇本的文化定位放在首位

  對於劇本娛樂的從業者而言,可能需要重新考慮“劇本”問題。“劇本”不僅是專業型舞&劇産業的生命線,更是劇本娛樂産業的産品能量之源。基於此,劇本娛樂就不應該是單純的小眾互動娛樂或者淺嘗輒止的旅游産業分支業態,它應該回到戲劇的娛人本質。例如,在這種新業態的商業邏輯上,要通盤考慮其文化邏輯和內在的精神價值,用劇本娛樂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換言之,劇本娛樂業的利益相關者首先應該研究“劇本”的文化定位問題,即如何通過文化娛樂的方式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參與者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潤物細無聲”的價值傳遞。

  所幸,劇本娛樂引進中國之後,已經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在地化轉型,“家國本”“情感本”“懷舊本”等中國特色劇本娛樂産品類型的研發與應用,為後續産品的文化升級奠定了基礎。在劇本娛樂行業新媒體企業“小黑探”不久前發布的一期TOP10周排行榜中,抗美援朝題材的《春風替我遇見過你》等劇本娛樂項目榜上有名。這個項目在“謎圈評分”榜單上也是獲得了總分8.6的美譽度,其中劇情8.1分、沉浸8.3分、情感8.3分。從供需兩個方面來看,這類劇本娛樂産品的市場基礎良好、文化定位穩定,值得鼓勵與推廣。未來,從業者應進一步本土化,在硬核本之外,依託家國本、情感本等軟性故事需求,講好基於文旅創新和社群融合的在地化“中國故事”。

  從廣義“本子産業”的角度看,中國戲劇從業者早已走出了“言必稱希臘”的職業焦慮期,不會再面對好萊塢電影和百老匯戲劇成功的“本子産業”而望“洋”興嘆。中國戲劇影視産業的産品策略在多年實踐中已經開始形成自己有效的商業模式,很多基於好本子的影視及戲劇市場爆款産品,都能夠在收穫流量、攫取票房的同時,也將中國故事及其蘊含的價值體系有效地傳遞出去。同為“本子産業”,中國劇本娛樂業或許可以充分利用其後發優勢,在政策保駕護航之下,快速找到回嵌市場、回報社會的路徑。

  好作品往往誕生於業態交叉地帶

  講好故事,是所有“本子産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要素。這就是劇本娛樂業進入“中國時代”的歷史契機,也是新型“本子産業”的發展規律。如果從業者能夠真正尊重這一規律,主動投入更多頭部研發能力,其後續輻射能量將是可以期待的事情。順着這樣的軌跡,在內容研發、頭部運營上投入更多專業性的力量,十年後的劇本娛樂業或許可以真正進入黃金發展時代。

  當然,這裡的“專業性”並不是狹隘的藝術戲劇概念上的專業性,而是指從業者對於本行業的敬畏之情。他們應該真正將劇本娛樂視為不同群體社交和娛樂的一個文化工作方式。在實踐中,可以在現有大中型劇本娛樂企業找出一些帶頭性的劇本企業,以政策扶持、人才培養,甚或資金投入等方式,鼓勵其不斷開發新産品、研究新群體、打造新市場,並確保其商業運營等也在合規基礎上走向專業化。有了這樣的外部發展環境,相信多數劇本娛樂企業應該會走向主動創新的實踐路徑。

  此外,專業劇場藝術的外展型介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助力之一。相對專業的演藝人才“跨界從業”,會在具體項目中直接對劇本本身的提升、新型劇本娛樂方式的研發産生正面影響。一方面,藝術教育領域的一些“破圈”探索,也客觀上強化了劇本娛樂DM的藝術管理能力和劇本娛樂NPC的戲劇表演控場能力。另一方面,在劇本娛樂業與劇場戲劇行業的外展交叉領域,兩類産業的共創共生也産生了積極的成果。謎圈自媒體從業者盛讚的“南有《切西婭》、北有《趙趕鵝》”,描述的就是這類誕生於業態交叉地帶的“叫好又叫座”的“沉浸式劇本娛樂産品”或稱“劇本娛樂式沉浸戲劇”。

  新品的誕生只是一種可能性。但如果從業者可以很認真地把“劇本娛樂場域”當作“新舞&”,那麼可能未來消費者的數量、類型及其粘合度都應該會量級增長。

  簡言之,以劇本娛樂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不僅要致力於內容創新,更要注重方法創新、渠道創新。在“好本子”研發的基礎上,有效借助産業思維和管理方法,最大限度發揮劇本娛樂的輻射力,吸引更多青年群體關注當下、關注內心、關注家國,讓他們在“劇本娛樂”中交朋友、強體驗、獲成長,並最終成為參與性、交互式、沉浸式中國故事的親歷者、傳播者和“講述者”。

  (張朝霞,作者為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教授)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