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派大青衣為何鍾情程派經典-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13 09:25:58
來源:文匯報

梅派大青衣為何鍾情程派經典

字體:
梅派大青衣史依弘日前在宛平劇院為戲迷帶來被譽為“集程派藝術之大成者”的名劇《鎖麟囊》,圖為劇照。 (演出方供圖)

“戲好、唱腔好、劇本好,《鎖麟囊》可以説是京劇旦行裏一部什麼都好的戲。”梅派名家史依弘説。11月10日-11日一連兩晚,她在宛平劇院帶來兩場《鎖麟囊》。《鎖麟囊》被稱為“集程派藝術之大成者”,而作為梅派大青衣的史依弘不拘流派大膽挑戰,也獲得了戲迷的肯定,她出場與謝幕時熱烈的掌聲和叫好聲便是證明。

史依弘首次嘗試學演程派經典《鎖麟囊》始於2011年。對於當時引起的波瀾,她記憶猶新。“有人覺得你唱了梅派,為什麼又要唱程派。”她&&,“過去,尤其上海的名旦像李玉茹、童芷苓,梅尚程荀都唱,觀眾願意買票就成功了,本工唱得再好,觀眾不買票,那就不成功。”12年來,幾乎每年她都會收到《鎖麟囊》的演出邀約。關於未來的演出計劃,史依弘將觀眾的反饋放在第一位。“唱得好不好,觀眾説了算,一看沒有坐滿,我就不唱了。哪怕有質疑,但每次都坐滿,為什麼不唱呢?”

唱程派,是要學習程派的精神

提到《鎖麟囊》,無論是膾炙人口的“春秋亭外風雨暴”,還是唱盡悲傷的“一霎時把前情俱已昧盡”,抑或是飽含全家團圓喜悅的“這才是人生難預料”選段都為戲迷津津樂道。《鎖麟囊》又名《牡丹劫》,著名劇作家翁偶虹在1937年應程硯秋之約而作,取自《劇説》中一則引自《只麈譚》的故事。

翁偶虹在這齣戲裏對長短句唱詞的創新,尤其精彩。一句“收余恨、免嬌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戀逝水、苦海回身、早悟蘭因”叫人肝腸寸斷。而劇中人物薛湘靈從富到貧,人生大起大落後性格的變化,反映在其唱腔、動作、神態上,這也是演員拿捏該劇的關鍵。除此之外,這是一出以女性角色為主的戲,薛湘靈富而感性,趙守貞貧而自尊,劇中所有人都有一顆悲憫之心,也是這部劇最打動人的地方。

為了找準程派戲的感覺,史依弘下了一番苦功。程派對於旦角的詮釋跟梅派有所不同,那時,她抱着學習的心態,學習程派的發聲、潤腔、韻味與身段。她曾特意前往北京,向程派表演藝術家李文敏學戲。一開始,她想既然唱程派,就要學程派幽雅婉轉的聲音,便找來程硯秋的老唱片,還把眾多程派名家的《鎖麟囊》的資料都看了個遍,卻仍然覺得哪不對勁。這時,李文敏的一句話點醒了她,“唱程派,一定是要學程派的精神,按照你最舒服的一種方式去潤腔,千萬不要因為程派的一出戲而幽咽,把梅派明亮圓潤的聲音給咽回去了。”這番指點讓史依弘懸着的心頓時放了下來,緊繃的嗓子也逐漸松弛,之後反而慢慢唱出了程派的韻味。

成熟演員,上&前依舊會緊張

&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史依弘10歲進戲校,17歲畢業,七年圍繞着四功五法苦練。學戲的孩子春夏秋冬都在練習,沒有寒暑假。戲校空曠的排練廳冬冷夏熱,史依弘冬天早上起來早操,練出手,練踢槍,手腳上都有凍瘡。如今,史依弘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克制”的習慣,每逢遇到大戲前,巧克力冰淇淋等上火的食物她碰都不敢碰,生怕長痘痘生潰瘍。即使已是千錘百煉的成熟演員,她坦承,上&前依舊會緊張。“不管多少年功,上&就這麼一次,好與不好就在這一次,忘詞了、失手了,這一台戲就不完美了。只有不停地登&、不停地見觀眾,在&上建立起自信。”

史依弘是一個喜歡給自己挑戰的演員,她曾以“文武昆亂”“佔盡風華”“梅尚程荀”為主題,舉辦了三大巡演,在全國戲迷觀眾中引起轟動。“文武昆亂”裏,她一人完成《玉堂春》《白蛇傳》《牡丹亭》《奇雙會》《穆桂英》五部京昆傳統大戲,將青衣、刀馬旦、武旦、閨門旦等不同行當一肩挑。在“佔盡風華”系列和“梅尚程荀”系列中,她獨挑梅尚程荀四大旦角流派劇目,更將骨子老戲和創新大戲融冶一爐,宜古宜今,允文允武。“對待傳統經典,盡量保持原有的樣子,同時尋求與這個時代的共鳴,在表演中賦予時代的氣息。對於新戲,只要不脫離‘皮黃’,就大膽創新。”史依弘説。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