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侯京健在《大道薪火》中飾演毛澤東。
由侯京健、張博、王韋智、徐小颯主演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大道薪火》正在央視一套播出。這是侯京健第14次扮演毛澤東,談及這個最熟悉的角色,侯京健坦言,自己在表演時並未感到駕輕就熟,反而更加敬畏,更想突破創新,靠近角色的真實。為此,他放棄了表演設計,通過下意識的生活細節,真實呈現毛澤東的狀態和風采。
用心體會 放棄表演設計
侯京健被不少觀眾評為當下演繹青年毛澤東最為傳神的演員,在此前扮演毛澤東的過程中,侯京健所展現的都是歷史節點或重要時刻的毛澤東。而這次,《大道薪火》講述的是1931年到1935年間,毛澤東在受到錯誤路線排擠的情況下,堅定信念、堅持正確的政治理念與軍事革命鬥爭路線的歷程。
回憶接演《大道薪火》的緣由,侯京健&&,這主要緣於他與該劇總製片人徐知音和製作團隊幾次愉快的合作。“徐知音擔任製片的《可愛的中國》、宋業明導演的《外交風雲》《中流擊水》都是非常精彩的作品。我特別希望能跟這樣的團隊和前輩學習。”
“《大道薪火》這個劇名説的就是‘大道薪火,薪火相傳’,真理之路雖艱,但大道不孤,真理有生命力,光明就會屬於我們。”在侯京健看來,《大道薪火》劇本所反映的這段歷史是以往主旋律題材作品中罕見提及和展現的,它詳細描繪了蘇區時期的這段歷史,並且是以經濟、治國理政的角度去描寫的,這個角度特別新穎。
劇情展現了生活化的毛澤東,呈現了一個與人民無限貼近、具有濃濃生活氣息的革命領袖。劇中,毛澤東上房幫阿婆家開天窗,提着燈籠參加村裏的提燈晚會,與民同樂;親自下田插秧,下河抓魚為同志們做豆腐湯,為孩子做飯;指導幹部如何寫好文章,撮合警衛員的婚事;身先士卒帶領百姓打井,開展蘇區熬鹽運動。
這些細節讓侯京健在詮釋人物過程時,放棄了表演設計,選擇用心去體會。“這是在完成了對人物的心靈感應之後,下意識條件反射的表演狀態。比如劇中鄭宏不同意去保衛局,我會把他杯子裏的酒倒到我自己杯子裏,再給他重新倒一杯。包括我係錯衣服扣子,通過這些小細節去體現當時人物的狀態。”
心懷敬畏 慢慢靠近人物
雖然已在《覺醒年代》《偉大的轉折》《秋收起義》等劇中多次飾演毛澤東,但對於侯京健來説,如何還原人民心中的領袖形象,困難和挑戰依然不小,“塑造《大道薪火》中的毛澤東,最大的困難在於毛澤東的形象對百姓而言深入人心,一代一代的前輩也在不斷去創作、去塑造。如何還原人民心目中的那個形象,這是一個難點。”
侯京健一直認為,作為演員要貼近人物,“但是對於毛澤東這個角色,他的思想、他的光輝精神,我覺得怎麼努力都夠不着,所以只能慢慢地向人物靠近,必須懷着一顆敬畏之心。”侯京健分析,“在敬畏的基礎上,還要打破自己的固有表演,找到突破。既要突破創新,更要尊重事實,在符合觀眾對毛澤東主席形象的認知基礎上,去合理調整、合理突破。”
在《覺醒年代》中,侯京健飾演的是20多歲的毛澤東,此次在《大道薪火》中詮釋的則是40多歲的毛澤東。他説,儘管聚焦的歷史階段不同,但兩部戲都有毛澤東冒雨出場的鏡頭,這讓他印象深刻。“寧都會議後的那場戲,毛澤東面對很多不理解的聲音,遭受了很多委屈,他沒有再爭辯,只是冒雨一個人前行。表演時,當雨落下來的時候,我想起了在《覺醒年代》裏冒雨出場的那個狀態。《覺醒年代》中毛澤東才20多歲,這個時候已經40多歲了,他又走進雨中,同樣是走在泥濘中,此時他身上的責任更大,但尋找光明的決心也更大。”
貼近觀眾 跟上時代需求
談到詮釋偉人的表演心路歷程,侯京健認為,塑造偉人首先是還原。“演員不僅要完成自己的表演,還要傳承歷史責任,去還原當時的歷史、當時的人物。如何真實還原我們心中的偉人,這首先是我要做的功課。”他説,“第二是人物塑造要極致地接地氣,讓角色變得更加親切。毛澤東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也要走到人民中去,演員要抓住這種狀態,所以塑造角色時,就是讓他生動、鮮明、親切、落地,而且要有他自己獨特的人物魅力。”
侯京健坦言,詮釋偉人在表演上是一個困難的工作,不像表演其他角色時可以自由發揮,演偉人要求必須準確地理解歷史,不論是設計表演方式,還是設計一些細節,都不能偏離歷史,必須嚴格地了解人物。同時,塑造偉人還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表演方法和表演方式,需要多與觀眾交流,尤其是與年輕人交流。
“文藝工作者要了解觀眾需要什麼樣的作品,需要什麼樣的表演,我們要不斷尋求新的‘打開方式’,才能準確完成自己的表演。”侯京健説,現在的藝術標準和水準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嚴格,藝術更新也會越來越快。“如何完成表演技術的迭代更新,就是要不斷深入生活、不斷貼近觀眾、不斷積累知識,才能完成表演上的進步,才能跟得上時代的藝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