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 9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電影,向前是橫店!》的報道。
1923年,一叢巨大的“HOLLYWOOD”字母牌在美國洛杉磯郊區一個小鎮的山坡上豎起。
美國龐大的電影工業,也在這個被中國人譯為“好萊塢”的地方開啟了它的百年霸業。
此後,這個甚至有點簡單粗暴的白色字母牌,成為世界各地電影人的圖騰。
73年後的1996年,太平洋彼岸的中國浙江,一個叫橫店的小鎮,悄然搭建起了它的第一個電影實景拍攝建築群,隨之而生的還有一個看似難以實現的夢想——打造東方“好萊塢”。
之後近30年間,這個小鎮用近乎神話一樣的建設速度,數十年如一日地培育影視文化産業,用浙江人所特有的“無中生有”的魔力,硬生生把“橫店”兩個字表徵為中國電影的標誌性符號。
如今,橫店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實景拍攝基地,擁有中國最為密集的影視産業集群和最為完善的影視産業服務機制,被外媒驚嘆媲美“好萊塢”。
橫店,就這樣在一個無山水之奇、無資源之勝的浙中山間腹地,讓一個偉大的“光影夢”栩栩如生。
而下一個30年,打造“全球最強的影視産業基地”,是橫店帶有野心的新夢想,亦是雄心。

從“一無所有”到“無所不有”
今年暑期,橫店影視城迎來了新的拍攝高峰。方圓不到35平方公里的影視城內,50個在拍劇組、40個籌備組,超過1.2萬名劇組工作人員同時開工。這裡,見證着疫情之後中國影視産業快速復蘇的澎湃活力。
時間的指針撥回50年前,橫店還是浙江省金華市東陽縣下面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交通不便、資源匱乏。當地有一首歌謠流傳甚廣:“抬頭望見八面山,薄粥三餐度饑荒,有女不嫁橫店郎。”直到20世紀70年代,找對了工業興鎮的道路,橫店的命運輪盤才開始了前所未有的轉動。
1994年,橫店鎮各種工業資産突破10億元,積累起“第一桶金”的橫店人,開始思考發展文化産業的可能性。橫店集團創始人徐文榮説:“將來橫店的富,不會因為工業,而應該是第三産業。”
那時,我國影視行業的市場化探索之路剛剛開啟,實景拍攝基地正是一片“處女地”。很快,橫店就等來了自己的“東風”。
1995年底,導演謝晉為籌拍《鴉片戰爭》到浙江東陽選外景,恰巧來到了橫店。他渴望找到一個真實反映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前後的拍攝場景,但又苦於缺乏資金和場地。徐文榮聽到此話當即拍板:“《鴉片戰爭》的外景我們來建,錢我們來出。別人用半年,我們用3個月,絕不耽誤拍片。”
作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很多人譁然:橫店交通不便、遍地荒山、沒有基礎,搞影視城就是癡人説夢。然而幾個月後,“十九世紀南粵廣州城市街景”奇蹟般崛起。1997年7月1日,電影《鴉片戰爭》全球公映,橫店影視城聲名鵲起。
彼時,橫店的工業正伴隨着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大潮一路高歌猛進。相比工業,文化産業的投資門檻高、投入大、回報期長,註定不可能産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正因如此,繼續追加影視産業投資的決策,一度引來多方非議。
“工業搞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去投資這種虧本的生意?”面對質疑和詰難,橫店人始終堅信,文化不僅是一個潛力巨大、前景光明的産業,同時還是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2000年,橫店宣布對所有影視劇組免費提供拍攝場景;2019年,為支持創作更多的正能量影視作品,橫店宣布支持所有在此拍攝現代、當代、科幻題材類型院線電影的影視劇組,可免費使用攝影棚。如同銀幕上瞬變的光影,橫店的影視産業車輪開始高速飛轉:目前,橫店已累計投入數百億資金,搭建起30多座跨越五千年歷史的大型影視實景拍攝基地,設有130多個室內攝影棚,累計接待中外劇組超過4000個,拍攝影視作品80000多部(集)。中國每三部(集)影視作品,就有兩部帶着橫店的烙印。
“橫店近30年的發展,沒有先例可參照,這條路是橫店人一步步走出來的,非常不容易。”作為橫店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侯鴻亮回想在橫店“落戶”時的情景不禁感慨,橫店人敢於創新、勇於擔當的精神,極大地助推了中國影視文化産業的發展和繁榮。

“最懂中國影視産業的地方”
盛夏夜晚,劇組《四方館》正在趕拍一場雨夜戲。“來橫店拍戲沒有‘沒有’二字,各種配套都能找到,服務效率也在不斷優化提高。”導演郭峰説,在橫店,不僅“帶着本子來,拿着片子走”成為現實,“帶着投資來,拿着效益走”也成為可能。
從業數十年的香港電影美術製作人劉世運走過國內外各種影視拍攝基地,但在來橫店之前,他從未見過一個美術組五六百人同時開工的場面。“橫店集群優勢明顯,使得行業製作水平快速提高。”在他眼中,橫店是中國影視發展的風向標、試驗田、示範生。“到了橫店,何必好萊塢?”他笑言。
對於“示範生”橫店,要從“全球最大影視産業基地”邁向“全球最強影視産業基地”,必須扎得更深、站得更穩。影視行業所有最新的技術和需求,總能在橫店最早得到嘗試和運用。
演員站在高10米、弧長36米的LED大環屏前表演,四週沒有慣常的實物布景,僅有的大屏卻隨着攝像機的視角展示出導演想要的場景……橫店影視産業園1號數字虛擬攝影棚內空空蕩蕩,但從攝影機取景器裏看到的畫面卻豐滿且頗具詩意。
“這塊屏幕,像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杭州時光坐標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橫店公司負責人霍明介紹,借助虛擬拍攝技術,劇組可以將一些後期製作的環節前置到拍攝階段同步完成,大大節約了時間和經濟成本。
大力發展虛擬拍攝技術、加快推進影視工業化,是橫店影視發展的重要支點之一。
橫店影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天福説,以科技化創新支撐産業鏈生態構建,橫店正全面提升影視文化産業數字化、現代化水平,構建更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影視製作生態圈,努力成為中國影視拍攝技術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帶動力最強的基地。
而另一個支點,則是人才。在橫店,“影視”二字一頭連着城,另一頭連着校。2008年,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通過教育部備案,成為浙江省唯一影視特色高職院校。該校立足服務影視全産業鏈,涵蓋相關專業28個,15年來,累計輸送人才超過1.5萬人。
“影視人才是未來影視文化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僅靠引進部分影視人才是不可持續發展,需要多維度的影視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影視高端人才集聚地。”橫店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徐永安説,當前,橫店正在積極籌建中外合作辦學的綜合性藝術大學,引入國際先進的教育資源,為影視文化産業培養和輸送優秀人才,推動橫店影視文化産業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此外,橫店影視文化産業集聚區正積極申報國家級影視文化産業先行先試區,以期在行業標準體系建設、境外人才引進、知識産權保護、影視金融服務等前沿領域,打通政策堵點,全面釋放活力,讓更多高端資源來得了、留得住、動起來。
光影譜寫“共富華章”
走進橫店影視城春秋戰國城拍攝基地,劇組工作人員正在籌備一場兩軍對峙的戲。遠處,一隊“騎兵”揚鞭而至。馬隊的主人,是一位皮膚黝黑的中年人。
作為橫店發展影視産業後的第一批外來“淘金者”,“橫漂”史清學通過為劇組提供道具賺取租賃費賺得了“第一桶金”。“中國三分之二的古裝劇都在橫店拍攝,而古裝劇又需大量古裝道具,尤其缺少馬匹。”史清學從中看到了商機,隨着業務不斷拓展,他拿到了影視城馬匹道具租賃的絕對優勢,最多時擁有近200匹戰馬,被稱為橫店“車馬道具大王”。
而跟着史清學一起闖橫店的王棟成,近兩年在橫店影視城內為游客拍攝古裝寫真。“以前幹農活的手,現在舉着的都是上萬的設備。”不久前,王棟成用這些年攢下的積蓄買了房,正式把家安在了橫店。
橫店影視産業的成長壯大,不僅為“橫漂”創造了追夢機會,也讓越來越多的當地居民吃上了“文旅飯”。
夜幕降臨,橫店萬盛街街頭,一家幾平方米大的蘿蔔絲餅店門口大排長龍。“橫店的劇組、游客多,根本不愁賣。”老闆方海民自豪地説,店裏每天能賣出1000多個餅,年營業額幾十萬元。
餅店的紅火是影視産業紅利由橫店影視城向周邊溢出的一個縮影。借助影視文化産業聚集區的優勢,橫店鎮各行政村深化産業植入,建起各具特色的影視村,做強放大影視效應。目前,第一批近30個村已納入“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影視主題”的布局,開民宿、餐廳,做起游客生意。民宿加上橫店影視城的直屬酒店,小鎮近3萬間客房節假日時常爆滿。曾經“發展影視還是旅游”的單選題,如今找到了兩全其美的標準答案。
橫店影視文化産業集聚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專職副主任陳遠京説,在影視文旅産業帶動下,橫店第三産業蓬勃興起,創造相關就業崗位近5萬個,佔橫店鎮勞動就業總數的53%,橫店鎮居民年人均收入達7.3萬元。
在文化産業的繁榮中收穫物質財富,在光影交織的故事裏得到精神昇華。橫店近30年的實踐證明,影視文化産業既可以豐富文化産品、彰顯中華文化自信,也可以帶動共同致富。
打造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高地
剛剛過去的暑假,中國創造了新的暑期檔票房紀錄。國家電影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6月1日至8月31日,我國電影票房達206.19億元,觀影人次為5.05億,這是我國暑期檔票房首次突破200億元。這意味着,歷經幾年的低迷徘徊後,中國電影市場終於站在了復蘇的新起點。
《掃毒3:人在天涯》《熱烈》《超能一家人》《燃冬》……翻看這份成績單,會發現“橫店影視出品”的字樣出現在暑期檔多部熱門電影的片頭。“進軍內容産業是橫店一直都有的戰略。”徐天福説,前些年橫店布局鋪墊了前後兩端,前端是影視城拍攝基地、影視創作基地,後端則以橫店院線為發行終端,目標進入全國綜合三強。“而文化産業的發展,終究還是內容為王。只有優質內容才能支撐起前後兩端,帶動全産業鏈的興起。”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嶄新藍圖,在新的歷史方位上為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近30年來,我們置身其中,深刻地感受到國家對影視文化産業越來越重視,對産業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我們的發展信心也越來越強。”徐天福説。
無論是電影《我和我的父輩》《武漢日夜》《萬里歸途》,還是電視劇《花開山鄉》《問天》等,“橫店影視出品”始終堅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傳遞給每位觀眾。
“當下,中國電影在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的過程中,進入了一個試圖創造新的世界電影格局的階段。”不久前,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在2023年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電影業高質量發展分論壇”上説,這既證明中國電影在融入世界的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也説明中國電影試圖發揮更大的全球文化影響作用。
“今年以來,中國影視文化産業的快速復蘇彰顯了新時代中國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的強勁態勢,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們持續生産高質量影視作品的能力與發達國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徐永安説,新時代為我國文化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作為影視文化産業發展的見證人和探路者,橫店正着力布局影視文化生態、集聚更多高端人才,致力打造全球最強的影視産業基地,讓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通過光影走向世界。
1895年12月28日,巴黎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一個沙龍上,法國人路易斯·盧米埃爾用他的“活動影戲機”放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批電影短片《火車進站》《工廠大門》,一個鮮活的電影時代由此揭幕。
從20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美國及其好萊塢開始掌握電影工業的密碼,並將人類電影帶進了一個既偉大又徬徨的時代。
而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行進中,中國橫店及背後的中國電影,心潮澎湃。
“在未來,當人們提起橫店,將不再僅僅認為它是一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影視拍攝與原創基地。它將成為講述中國夢、世界夢的文化高地,一個新的電影朝聖地。”徐永安説。
電影130年,我們時常會從光影的交織中驚醒,因為我們期盼著一個更美的電影世界。在那裏,每個人的淚將由鹹轉甜,每個人將從正直的勇敢的普通的偶像中獲得成為完美自我的力量。
於是,不妨讓我們期待吧,世界電影,向前,是橫店!